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厦门产业结构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产业发展转移,存在许多老工业区被闲置或废弃。文章以老工业区改造、城市空间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厦门杏林老工业区为例,从功能、经济、场地、交通及景观五大空间要素,分析老工业区改造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老工业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通过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相互影响,从功能定位与分区、产业升级与改造、开发强度与密度、路网与交通连接、文化与生态环境五方面提出相应改善策略,以引导厦门集美区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优化与重组,使城市老工业区与城市空间契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镇既有工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周边功能设施的关联,是既有工业区功能提升与优化改造的重要基础.基于顺德北滘镇潭洲水道西片区POI数据,采用空间统计的方法,探讨工业企业及其业务支撑与生活保障的功能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并对企业与设施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判断配置状态.针对潭洲水道西片既有工业区的空间特征、设施分布、产...  相似文献   

3.
《国外建材科技》2019,(2):119-123
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人口密度剧增等问题凸显情况下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与沟通的重要途径。该文旨在通过慢行系统网络构建、特色打造、设施完善、空间营造,构建能满足居民畅通慢行,保护居民出行安全,强化市民道路通行体验和舒适感,增强道路空间美观的慢行系统空间,为进一步改善出行条件、构建和谐交通、提标市政设施、提质精品道路,促进绿色交通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7,(2)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聚焦公共空间、复兴慢行交通、提升城区品质的浪潮,建设生态、绿色、宜人的城市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慢行系统的构建是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生态宜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越来越受重视。文章结合包头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从构建"全覆盖"的步行网络、完善换乘设施、布设自行车租赁点、精细化指引慢行设施建设四大方面论述了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和内容,以期能为同类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珑云 《福建建材》2022,(8):26-30+60
厦门空中自行车专用道改造项目是基于公共空间视角,有意识地重塑慢行空间。通过改造契机,增设配套服务设施,同时促进沿线公共空间品质提升。项目运用全面开放共享理念,以慢行主线串联片区公园、商业、居住区、办公及交通枢纽站点,将慢行空间休闲与通勤功能复合,引导转变城市交通低碳出行,有效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以成网便捷的舒适慢行空间,邀请人们在城市空间内骑行、步行或驻足交往,增加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活化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慢行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触媒理论通过介入特定元素产生链式反应,带动周边元素变化,为工业园的改造更新提供了新思路。运用城市触媒理论、POI数据、空间句法等分析方法,以厦门龙山万物工场为例,解析其触媒特征。构建包含街区、园区和建筑单体三个尺度层面的触媒要素激活与更新框架,从功能定位与构成、交通联动与优化、空间改造与利用、文化延续与发展四个方面提出:注重街区功能组成复合共生,以及业态分布结合人流规模与园区主题的功能定位与构成设计策略;合理人车分流并综合立体停车与立体慢行系统的交通联动与优化设计策略;尊重原有空间触媒特征,增强弹性空间设计,塑造特色触媒吸引点的空间改造与利用设计策略;空间重构依循城市肌理并融入工业文化语汇,业态与活动组织结合工艺与空间特色的文脉延续与发展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个城市越来越多的既有城市工业区逐渐浮现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缺乏绿色发展动力等问题,我国许多旧工业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为了能够定量化评估既有城市工业区向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效果,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主观分析及指标筛选提出基于多维发展影响的既有城市工业区转型居住区更新改造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分析计算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实现对转型后居住区的更新改造的定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居住区的海绵项目涉及人员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并且多为改造难度较大的既有住区.文章以经过海绵城市改造的厦门明发半岛祥湾A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技术设施、居民的基本认知和改造效果评价、施工建成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走访调查和实地调研,跟踪发现问题后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总结目前既有住区海绵城市改造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一步促进既有住区海绵城市改造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既有城市住区正迎来规模化改造的集中期,文章以上海浦东新区金杨街道社区为重点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在社区规划过程中对其下辖102个居住小区物质空间与社会人口现状开展的调研,结合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居民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成的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存在的常规共性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了既有城市住区更新中亟待提升的交通、公共活动、养老服务、智慧服务及生态维护等功能提升与设施改造需求。  相似文献   

10.
李倞  宋捷 《风景园林》2019,26(5):65-70
巴塞罗那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典范,近年来开始注重施行"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进"慢行城市"构建计划。计划通过重新划分城市慢行片区,规划片区间联系的慢行网络,并与公共交通系统相接驳,增强城市的慢行可达性。在城市慢行网络的建设中,巴塞罗那注重将绿色空间网络与慢行系统相结合,主要利用现有道路、铁路和水渠等线性基础设施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这些空间转化为多功能绿轴,增强慢行舒适性,实现从机动车优先向慢行优先的转变。该计划的实施为世界各国慢行城市的构建,尤其是对已建成城区的慢行系统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黄媛  邱灿红  蔡哲 《中外建筑》2012,(12):76-78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座城市生命所必备的内在力量。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设施对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它使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和宜居。本文通过分析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并及不足,并结合其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设施、城市及人三方面来提出其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力图对岳阳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及规划提供参老。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机动化时代,桥梁及两岸慢行驻留空间的体系建构十分必要,它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通过调研和分析上海市苏州河河口地区的交通量、驻留活动和步行过河路径,发现存在着跨河慢行驻留空间的顺畅性与吸引力不足、沿河慢行驻留空间的连续性与延伸性不佳、桥梁慢行驻留空间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不高等问题。因此,从建构连续的跨河慢行网络,建立“以河为中心”的两岸驻留空间体系,以及建设具有慢行驻留功能的桥梁等3个方面提出桥梁及两岸城市慢行驻留空间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卢培云 《山西建筑》2010,36(18):40-41
介绍了横琴新区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生态导向的城市开发建设的经验,结合横琴新区的特点,主要从绿地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配置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空间、文化、交通多重耦合的城市设计策略,试图塑造地域特色鲜明、历史气息浓厚、商业环境优越、公共设施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一个既具有城市产业功能,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功能以及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园区,在高端、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下,中德生态园的地下空间开发尤为迫切。中德生态园的建设背景、规划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等对地下交通设施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物资储备设施、地下防灾与防护设施等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为满足中德生态园地下空间开发的有序性与科学性,有必要在地下空间使用与开发容量控制、空间组合及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行为活动控制、开发建设管理控制以及开发控制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为中德生态园园区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开发建设依据,有利于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为湘潭市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带来了契机。以湘潭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为例,分析了湘潭市现状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枢纽为核,通道为骨,整合与控制并举"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通过对外交通设施、中心城区道路网、公共交通专项、中心城区静态交通等各子系统的整合与控制,形成包括枢纽、通道、物流园区、骨干道路网络构成的城市骨架、城市功能布局与用地开发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奠定了建设"两型社会"的生态格局,提高了资源有效配置,构筑高效畅达的、绿色一体化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型冠状肺炎的突然暴发,国家快速启动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选址科学性和建设时效性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利用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通过平灾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上问题。通过比较发现,城郊森林公园在选址、规模、环境、基础设施、覆盖率等诸方面与应急医疗设施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城郊森林公园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以通过早期的合理选址、布局,预先勘探、铺设管网,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合理规划康养功能等手段,大大提升灾时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染性疾病对人口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的日本城市经历了"城市化社会-城市型社会-城市收缩"三个过程,其城市规划相关法律和方法也随之不断转型。本文梳理了日本在城市收缩阶段相关规划法的转型、城市变革类型、城市空间问题,着重从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对策角度,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分析日本的空间规划对策。宏观层级主要介绍育儿、养老支援体系和上位法规的转变;中观层级介绍面向少子老龄化的人口收缩的设计理念的转变;微观层级则以案例为核心,介绍近年来社区公共育儿支援设施、老幼共生住区,空屋激活计划,街道复兴策略等面向空间具体问题时的规划设计经验。最终比照中国近年来的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归纳日本在城市收缩阶段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