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针对热法磷酸生产中一方面要求外部供热 ,另一方面又浪费自身燃烧热的现状 ,提出了利用汽包和燃磷塔回收余热的新工艺 ,设计了具有膜式水冷壁的新型燃磷塔 ,使每燃烧 1t黄磷能副产 0 .5MPa蒸汽 5 .96t。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 ,分析了燃磷量、过剩空气系数及结构型式等对燃磷塔传热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热法磷酸生产副产蒸汽的回收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法磷酸生产系统每燃烧1t黄磷将产生24335MJ的热量。为保证设备不被腐蚀,此热量需用水或酸经热交换由冷却塔散人大气中。而生产系统中的熔磷、供磷设备及其相关的管线,为保证黄磷的流动及雾化燃烧,需要另外设置装置供给热量,而自身产生的燃烧热能又不能利用,造成热能利用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对热法磷酸生产现有技术的分析,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热能回收利用技术。阐述了实施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后装置节能、节水、减排的效果,以及对中国现阶段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具有过热器的特种燃磷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建立物理数学模型,给出辐射对流换热计算关系式和热回收效率计算式;最后以7.5万t/a的热法磷酸生产装置为例,确定过热器结构参数,并对其进行辐射对流传热计算,分析具有过热器的特种燃磷塔的热利用效率,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先概述了现有热法磷酸特种燃磷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进行黄磷燃烧反应计算,得到燃烧产物焓值和燃烧温度的计算式;根据能量平衡原理给出燃磷塔的能流图,并建立特种燃磷塔热平衡关系式,导出了燃烧反应热利用效率和各项热损失的计算式,重点分析了各热损失原因和提高热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最后对具有辐射对流换热面的新型燃磷塔进行实例计算,并与现有特种燃磷塔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新型热法磷酸生产系统用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热法磷酸生产存在的能源需求与浪费的不合理现象,开发了具有余热回收功效的膜式水冷壁结构燃磷塔,并形成了系统用能自给自足的低成本高纯磷酸生产新工艺.文中同时对改进前后热法磷酸生产系统的能量与可用能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系统可用能效率从9.87%被提高到24.75%,能量利用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热法磷酸生产系统每燃烧1 t黄磷将产生24 335 MJ的热量.为保证设备不被腐蚀,此热量需用水或酸经热交换由冷却塔散人大气中.而生产系统中的熔磷、供磷设备及其相关的管线,为保证黄磷的流动及雾化燃烧,需要另外设置装置供给热量,而自身产生的燃烧热能又不能利用,造成热能利用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对热法磷酸生产现有技术的分析,介绍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热能回收利用技术.阐述了实施热能回收利用技术后装置节能、节水、减排的效果,以及对中国现阶段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热法磷酸生产的分析,从节能、环境及经济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黄磷燃烧热能的回收与利用技术,论述了由国内独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热能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8.
纯电动车集成热管理(ITM)系统能有效提高车辆的能量利用效率,然而兼顾电池、客舱热需求的集成热管理系统结构复杂,针对ITM系统的串联和并联两种构成形式,基于AMESim软件搭建系统仿真模型,从热力学的能量和角度比较分析两种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串联系统的性能系数和效率均明显高于并联系统,制冷模式下,分别平均高7.6%、23.6%;热泵模式下,分别平均高13%、7.6%。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大,两种系统的部件总损失均明显增大,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损失成为主要损失,此外在并联系统中电子膨胀阀的损失占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热法是生产高品质磷酸的一种较为便利的方法:评述了热法磷酸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燃烧水合一步法和燃烧水合二步法的工艺流程、特点以及生产巾面临的问题。在分析国内外磷燃烧塔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一种借助辐射换热面实现余热回收的新型燃磷塔的结构。指出热法磷酸生产的研究工作应集中于开发节能环保型(无热污染)燃磷塔上。  相似文献   

10.
陈宇哲 《当代化工》2023,(4):929-932
中韩石化3#柴油加氢设计加工能力为160万t·a-1,于2008年建成投产,在2020年大检修中为了提高对热量的回收利用降低装置能耗,对3#柴油加氢装置进行热高低分改造,包括反应系统增加热高分热低分,分馏系统增加1.0 MPa蒸汽发生器,同时对原料进行优化实现热直供。通过改造装置能耗下降3.045 kg EO·t-1和燃动费用下降7.12元·t-1,节能效果明显。焦化汽油改出原料后反应器R7101温升由43℃下降至28℃,精制柴油收率由84.62%上升至94.84%,氢耗减少0.4715%。  相似文献   

11.
刘宝庆  蒋家羚 《化工学报》2006,57(5):1114-1119
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考察了燃磷量、过剩空气系数、壁面温度、辐射吸收系数对新型燃磷塔的最高燃烧温度、烟气排放温度、壁面最大热流和平均热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无论过剩空气系数固定还是空气流量固定,随燃磷量的增大,最高燃烧温度、烟气出口温度、壁面平均热流和最大热流都呈上升趋势.在燃磷量不变情况下,最高燃烧温度、壁面最大热流和平均热流均随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大而减小,但烟气出口温度缓慢增加.壁面温度对最高燃烧温度、壁面最大热流和平均热流影响不明显,但烟气出口温度随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较大.辐射吸收系数对最高燃烧温度和壁面最大热流影响很大,随辐射吸收系数的增大,最高燃烧温度和烟气出口温度会下降,而壁面最大热流和平均热流会上升.  相似文献   

12.
刘宝庆  蒋家羚 《化工学报》2006,57(5):1107-1113
针对热法磷酸生产中一方面要求外部供热,另一方面又浪费自身燃烧热的现状,提出能回收余热的新工艺,开发成功膜式水冷壁结构新型燃磷塔.建立了考虑新型燃磷塔内流动、燃烧、传热过程的三维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塔内湍流场、温度场和组分浓度场的分布.模拟结果显示,燃磷塔内存在明显的涡流射流结构,磷的燃烧主要在喷磷枪雾化角范围内,塔内最高燃烧温度约为1790 K,出现在喷磷枪轴线上偏离燃磷塔中心的一侧.烟气出口温度约为970 K,与测量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磷肥、黄磷、热法磷酸、三聚磷酸钠、饲料磷酸氢钙等产品为例,阐述了基础磷化工产业现状,针对基础磷化工产品同质化、技术等同化、市场过剩的局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基础磷化工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而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实现原子经济效益、能源利用和劳动生产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以及消耗的最小化,要不断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产品。此外,还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天津石化PTA的节能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世民 《聚酯工业》2002,15(2):37-40
详述氧化工序低温位能量回收和超低压透平应用。采用低温 (186℃ )、低压 (1.1MPa) ,每tPTA的动力能耗同比节约标油14 .96kg;工艺上采用 5级冷凝冷却器把反应气相排出物冷却到 40℃ ,使其前 4台产生回收蒸汽 ,可回收热量 2 5 9.5 5GJ/h ,占排出热量的 96.1%。整个氧化反应过程回收的总热量达到 2 85 .0 9GJ/h ,占总反应热量的 88.9%。回收的低温位热能用以推动超低压透平 ,使之可以完全带动空压机 ,还供应醋酸脱水塔的全部热源。加之精制工段加热炉节能和分段结晶热回收 ,使该装置每tPTA的综合耗能考核值只有标油 14 4kg  相似文献   

15.
《硫酸工业》2013,(1):50-52
论述了为提高硫酸装置总工艺效率而提出的一吸塔热量管理设计方案。以常规水冷却器为基准,对空气冷却器、磷酸浓缩器、HEROS热回收系统和HIPROS热回收系统等4种方案进行了比较。指出由于各个装置的生产情况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每位客户的需求对设计概念进行细微的调整,得出环境最合理,因而也是经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热法磷酸二步法水化塔存在余热未被利用的问题,提出水化塔余热利用方案及装置。根据能量平衡得到水化塔的能流图,建立水化塔的热平衡方程式,得到水化塔的热效率正反平衡、塔内换热量、产汽量和各项热损失的计算式,分析了提高水化塔热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并进行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用工业黄磷生产的工业磷酸(俗称热法磷酸)能耗高、污染大、生产成本高,且投资高等问题,介绍了我国自主开发的用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生产工业磷酸的工艺流程,及其实现工业生产所体现的特点和产品达到的质量指标,按中间试验数据计算每吨工业磷酸(P2O5计)的生产成本为3100元,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为我国精细磷酸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电子级磷酸的用途、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综述了电子级磷酸研究、生产的最新进展以及生产所需的配套技术,重点阐述了电子级磷酸生产中黄磷与磷酸净化的方法、过程和特点,指出电子级磷酸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应为黄磷净化与磷酸净化的集成,以及生产全程净化工序的系统优化,从而实现净化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黄磷燃烧热能的回收与利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磷酸需求的分析 ,从环境及经济的角度提出了黄磷燃烧热能的回收与利用的课题 ,并就该课题的国内、国外技术进行了综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