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019-nCoV"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多重冲击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及指导工作显得尤为艰难。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帮扶政策,但很多学生求职意向不高,懒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及指导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选取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为主要案例进行分析,探析在疫情新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52个未摘帽贫困县共有2020届高校毕业生13.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4.5万人。按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安排,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3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抢抓毕业生离校前后工作关键期,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以下简称贫困家庭毕业生),全力推动升学培训促就业、政策岗位促就业等5项"促就业"重点任务落地,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就业。  相似文献   

3.
刘丽旋 《福建轻纺》2023,(4):74-76+83
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给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文章从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精准精细推进毕业生工作,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多措并举,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突出就业育人,做好就业服务;创新工作路径,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助推就业。  相似文献   

4.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数量骤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世界进入了弹性劳动与经济不稳定、工作不稳定时代"。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相关行业用人数量下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社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管理模式落后及毕业生本人自身因素等等。其中,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文章阐述了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201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毕业后既不就业也不继续深造,而是在家慢慢考虑人生道路,选择"慢就业"。为了解广东高职毕业生"慢就业"情况,本文对9所高职院校17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广东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生源地、学校以及专业相比,性别因素与"慢就业"相关度更为显著;"消极慢就业"群体、再就业时长与毕业生待就业比例接近。基于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慢就业"的预测诊断和持续跟踪服务、构建"互联网+就业"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自迅速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劳动人事制度的不断深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调节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正逐渐成为人才配置的主要方式,现在全国各高校基本上实现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就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随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几年国家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深化教育体制、培育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工作;对于不能很快适应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大学生,除了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之外,更重要的还是需要自身转变就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应对。要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对此,本文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尝试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在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今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的概念进行介绍,指出现阶段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计准确全面的就业信息反馈内容、完善就业信息反馈平台、做好就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开展途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人才越来越多,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00万人。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从理论、实践以及各个层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霞 《中国皮革》2013,(13):56-62
日前,教育部公布: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公众高呼"史上最难就业季"。在教育部对200多所高校的调研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中国皮革》杂志社的记者近距离接触很多毕业生后,了解到创业或继续求学的艰难,找工作就业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他们的期望月薪降到近3年最低,直落近2000元。  相似文献   

11.
《纺织教育》2012,27(3):264-264
2012年5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授牌。东华大学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0所高校获“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渐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歧视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解决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歧视问题,本文立足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在招聘广告、简历筛选及面试过程存在的种种性别歧视现象,从法律法规与违法成本、社会文化传统、两性差异、劳动力供求状况、企业目标,学校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相应对策,以期维护毕业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背景资料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指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要把这些人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学生"村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可增加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加快农村发展步伐,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为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了严峻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为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就业与创业相关政策,以期能够通过政策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主动创业的人数还相对较少,所以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当中应该努力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一书从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知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创新思维与创业管理方面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燕杰 《纺织教育》2012,27(5):422-424
供需结构矛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尤为突出,"暑期实习生计划"为应对就业矛盾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新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中原工学院纺织专业"暑期实习生计划"的实践,提出基于校企生三赢的工作模式,探讨通过"暑期实习生计划"促进大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作为连接医学生和医疗卫生单位供需双方的桥梁,应积极拓展工作新思路,重点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医学生就业信息素养,建设便捷、高效、覆盖范围广的就业网络系统,切实保障毕业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河南省高校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困境,探讨做好河南省食品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需完善的措施,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相应对策。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拓展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升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健全就业服务系统起到积极作用,对食品行业的整体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内外部环境极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部分行业与企业生产经营受到重创,其对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不同专业、行业和地区间用人需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成为解决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下,大学生创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成功地进行创业,也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而大学生创业意愿、自身素质、培养机制、所受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环境、资金、家庭因素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