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旨在从四川泡菜中筛选植物乳杆菌,为益生菌筛选提供来源。经MRS琼脂培养基筛选,采用革兰氏染色法,生化鉴定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VITEK 2棒状杆菌鉴定卡(CBC)共涉及到41个生化反应,能够鉴定到种属水平,该方法能够很好的筛选植物乳杆菌。经CBC卡鉴定,20个菌株中筛选到12个菌株,可鉴定为植物乳杆菌。这些菌株经16S rRNA PCR扩增测序后,在NCBI网站上进行同源性比对,确定为植物乳杆菌。由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该12个菌株与已知植物乳杆菌序列聚为一簇,6号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3356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更近;4号、5号、14号、15号、23号和38号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CU116,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BEL2169,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N7等序列相似性极高,无遗传距离。综合所有的鉴定结果,这12个菌株都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CBC鉴定卡是初筛植物乳杆菌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及其在泡菜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筛选了1株产酸较好的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obacillusplantarum),将其应用在制作泡菜中,进行小批量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的最佳周期为48h,人工接种发酵的最佳周期为36h。人工接种发酵从发酵周期、乳酸产量、感官评定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自然发酵,既适合家庭制作,又适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从泡菜中分离得到5株乳酸杆菌,经16S rDNA种属分析,其中4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编号分别为E-6-1、E-1-2、E-6-3、D-2-3,1株为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编号为C-2-1。通过人工胃液和胆盐试验来确定5株菌的体外抗性。结果表明,D-2-3乳酸菌具有较好的抗人工胃液能力,其在pH 3.0的人工胃液处理3h后的存活率高达95.38%,且在1,2,3g/L胆盐中均能较好的生长。说明该菌株具有益生菌潜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具有潜在益生作用和安全性的植物乳杆菌,以四川泡菜中分离的114株植物乳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耐酸性、耐胆盐能力、耐模拟胃肠液能力、自聚能力、致病菌共聚性、抗生素耐药性和溶血性研究。经过pH2.0酸性条件、0.2%浓度胆盐培养后,初步筛选出13株耐受能力较好的菌株。对13株菌进行模拟胃肠液、聚集能力、耐药性和溶血性试验。结果表明,13株菌模拟胃肠液耐受存活率均高于75%,自聚集能力23%~52%,与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共聚集能力分别为10%~29%和16%~37%。在药敏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中,潜力菌株对10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表现基本一致,对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抗生素较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有较强耐受性;13株菌均无溶血现象,说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筛选得到的13株植物乳杆菌均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较高安全性,研究结果为益生菌的开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5.
泡菜中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筛选具益生特性的泡菜发酵剂为目的,从15个泡菜样品中通过比较溶钙圈的大小分离出59株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通过测定发酵液的酸度以及耐酸性和耐胆汁盐试验,再从中筛选出2株产酸能力和在胃肠道生存能力都强的菌株A18和B17。经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A18和B17均属于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6.
植物乳杆菌纯种半固态发酵泡菜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P158纯种半固态发酵泡菜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并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进行感官评价,确定泡菜产品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纯种半固态发酵泡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盐4%、糖3%、接种量0.1%、发酵温度34℃。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泡菜产品口味纯正,品质良好,为泡菜发酵生产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几种酸泡菜中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文中从六种泡菜中分离出217株乳杆菌,通过琼脂点扩散交叉拮抗试验,筛选出发酵液有抑制作用的12株植物乳杆菌。排除了酸、过氧化氢的作用后,7株的离心发酵液对来自于甘蓝泡菜的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96D仍有抑菌活性,其中G6、G8、G9、和H16四菌株效果显著,且在发酵过程中均有新的蛋白质产生,说明它们产生的抑菌物质是细菌素。  相似文献   

8.
为判定从海鱼肠道分离出的乳酸菌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从4种海鱼肠道中分离出的41株菌株中筛选出16株过氧化酶试验阴性、革兰氏染色阳性的杆菌,初步认定为乳杆菌属细菌。以大肠杆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研究16株杆菌对大肠杆菌的拮抗效果,筛选出抑菌性能较强的6株杆菌,菌株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73、14.77、13.71、12.84、13.63 mm和13.65 mm,6株菌编号为S_2-4、S_2-6、Y_3-1、H_2-4、B_2-4和B_2-10。6株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S_2-6和Y_3-1抑菌效果最强,对所有指示菌的抑菌圈直径都超过14 mm。通过试验最终判定出6株杆菌的抑菌物质为酸或细菌素。经过16S rDNA全长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B_2-4、H_2-4、S_2-4鉴定为米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S_2-6和Y_2-1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9.
乳杆菌(Lactobacillus)的质粒不仅决定了乳杆菌的某些性状,还应用于乳杆菌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是一种珍贵的遗传信息资源。为了调查中国泡菜中的乳杆菌质粒资源,采集了52份中国泡菜样品,采用乳杆菌PCR快速检出技术检出其中的乳杆菌,并用16s rDNA测序验证检出结果,然后提取检出乳杆菌菌株的质粒。结果检出1株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和18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杆菌检出率为36.5%。检出含质粒的乳杆菌菌株11株,琼脂糖电泳显示有9种质粒谱型,乳杆菌质粒检出率为21.2%,质粒谱型检出率为17.3%。调查结果提示,中国泡菜中蕴藏丰富的乳杆菌质粒资源,值得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眉山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眉山泡菜的基本数据和乳酸菌的菌种构成。方法:从眉山市采集泡菜12 份,测定pH值、总酸度、盐度、乳酸菌计数,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菌种。结果:样品pH值的范围是3.37~3.89,总酸度的范围是0.65~0.92 g/100 g(以乳酸计),盐度的范围是4.16%~5.28%(以NaCl计),MRS和M17乳酸菌计数分别是1.71~6.33、1.33~5.78(lg(CFU/g))。总酸度对乳酸菌计数影响最大。共分离鉴定出16 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2 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3 株)、Lactobacillus brevis(2 株)、Lactobacillusacidophilus(1 株)、Lactobacillus casei(1 株)、Lactobacillus pentosus(1 株)、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1 株)、Lactococcus lactis(3 株)、Pediococcus pentosaceus(2 株)。结论:眉山泡菜中乳酸菌存在多样性,实验结果为工业发酵生产泡菜积累了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泡菜发酵专用短乳杆菌H3的高密度细胞培养,考察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中和剂以及补料策略对菌体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适宜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 g/L,酵母粉15 g/L,柠檬酸1.53 g/L,柠檬酸钠18.58 g/L,VB620 mg/L,Mg SO4·7H2O 0.58 g/L,Mn SO4·5H2O 0.25 g/L,Tween-80 1 g/L,在培养过程中使用20%柠檬酸钠调节培养液p H值6.8~6.3、培养温度30℃、装液量40 m L/250 m L三角瓶,适宜补料培养方式为培养10 h和20 h时各补加4%的碳氮源(碳氮比为5∶3)。培养结束时培养液中短乳杆菌活菌数可达1.27×1010CFU/m L,为未优化前的7.5倍,是目前已报道的最高活菌数水平,为实现泡菜发酵专用的短乳杆菌发酵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含盐量≤6%的12份低盐泡菜中筛选出5株耐酸性乳酸菌,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并对其益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5株耐酸性乳酸菌分别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J2、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N6、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 paraplantarum)F8、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2。其中,L.paracasei N6、W.cibaria M1和W.cibaria M12在pH 4.0培养基中相对生长率分别为84.23%,78.32%,76.29%,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经pH 3.0胃液和pH 8.0肠液消化后,其存活率分别为79.26%,50.65%,53.37%,具有较强的耐受胃肠液能力;在0.3%胆盐中培养8 h后,其存活率均在30%以上,具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疏水率及自凝集率均在60%以上,具有较强的疏水及自凝集能力。结论:试验筛选得到3株具有益生特性的耐酸性乳酸菌菌株L.paracasei N6、W.cibaria M1和W.cibaria M12,可用于复合益生菌菌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遗传学方法对分离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采集的酸马奶样品中的乳杆菌Lb.casei.Zhang和ZL12-1的16S rDNA扩增与测序.并将结果与同属的乳杆菌作同源性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以求更准确地确定其归属,为益生菌的筛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菌株Lb.casei.Zhang标准菌株Lb.casei ATCC334^T同源性为100%,菌株zLl2—1与标准Lb.gallinanum ATCC 33199^T的同源性为98%。结合系统发育树及16S rDNA的部分序列分析结果,将Lb.casei.Zhang判定为Lb.caseissubsp.casei.ZL12-1鉴定为Lb.gallinanum,这与传统分类方法所得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种不同加工方式(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生产的魔芋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活性以及贮藏稳定性、耐胆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元中植物乳杆菌被魔芋低聚糖包埋于内部;魔芋低聚糖显著提高了植物乳杆菌在冷冻和喷雾干燥过程中的存活率,分别达到83.67%和75.97%;添加魔芋低聚糖能提高植物乳杆菌的贮藏性和耐胆盐的能力,加强其益生元产品的稳定性。此外,研究发现冷冻干燥方式对植物乳杆菌的损伤低于喷雾干燥。为魔芋的开发利用及益生菌的保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首先考察在600 W微波功率下照射0、30、60、90、120 s后,悬浮于100 m L生理盐水及100 g接种发酵莴苣泡菜中植物乳杆菌的存活情况,获得适合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莴苣泡菜的微波杀菌剂量。然后以巴氏杀菌为对照,对微波杀菌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莴苣泡菜的质构、色泽和感官评价等感官品质进行评价,以期获得应用价值较好的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莴苣泡菜的微波杀菌工艺。结果表明,应选择莴苣的中下部为取样部位,以消除其形态结构不均匀性导致的质构和色泽测定误差。100 m L生理盐水中植物乳杆菌(菌种密度为3.4×108CFU/m L)的微波杀菌剂量为600 W,90 s。100 g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莴苣泡菜的微波杀菌剂量为600 W,120 s。与巴氏杀菌泡菜相比,微波杀菌泡菜硬度及弹性增加,咀嚼性无显著差异(p>0.05),L*下降,b*上升,感官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微波杀菌可作为莴苣泡菜的杀菌方式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纯种半固态发酵对泡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纯种半固态发酵制作什锦泡菜,同时以其纯种液态发酵泡菜和传统自然发酵泡菜为对照,比较三种泡菜在发酵过程和贮藏期间感官、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评价半固态发酵对泡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纯种发酵制作的泡菜感官品质优于自然发酵泡菜,细菌、酵母菌、霉菌、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低于自然发酵泡菜;其中,纯种半固态发酵泡菜发酵过程pH值下降最迅速、泡菜中乳酸菌活菌数量高(108cfu/g)、亚硝酸盐含量低且无明显“亚硝峰”出现;说明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纯种半固态发酵制作什锦泡菜品质优于纯种液态发酵和自然发酵泡菜.  相似文献   

17.
高产胞外多糖的植物乳杆菌直投发酵菊芋泡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自主研发的高产胞外多糖的植物乳杆菌直投式泡菜发酵剂制备菊芋泡菜,研究其发酵过程中泡菜液pH、总酸、活菌数、维生素C、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同时探讨菊芋主要成分菊粉对植物乳杆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该菌胞外多糖的产量。结果表明,菊粉可促进植物乳杆菌的生长,37℃培养24 h,该菌胞外多糖产量高达471 mg/L。与自然发酵相比,直投发酵的菊芋泡菜各项指标均优于自然发酵,其泡菜液pH达到3.46、总酸含量达到0.36%,活菌数保持在4.3×108CFU/mL、维生素C含量为16.92%、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03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5%。得到的菊芋泡菜酸度适宜,呈诱人乳白色,活菌含量高,且富含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为老少皆宜的益生泡菜产品。  相似文献   

18.
田鸿  张小平  严以兰 《食品科学》2010,31(1):152-156
通过感官评定和酸度测定,从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奶酸乳中分离的109 株乳酸菌中筛选出6 株发酵酸乳感官品质良好的乳杆菌,进一步研究这6 株乳杆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产黏特性、产乙醛特性,并采用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初步研究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在42℃条件下,6 株乳杆菌在MRS 培养基中培养14h、在10% 的脱脂乳中培养8h 时,达到最高生长量;6 株乳杆菌发酵10% 脱脂乳凝乳时酸度都达到GB2746 -1999 的要求,凝乳黏度为1050~4900mPa·s,乙醛产量为15.11~26.64μg/mL。冷藏中菌株E1、E-5 产酸量小,后酸化能力弱。6 株乳杆菌单株凝乳冷藏中黏度在第5 天达最高,其中菌株E-1、E-5 的凝乳黏度变化小;菌株J-2、E-5 发酵乳冷藏乙醛含量在第3 天达到最高,其余菌株在第2 天达到最高。16S rDNA 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表明,菌株4-7、E-1、E-5 之间的相似度达到99% 以上,这些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菌株J-2 与副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与代表菌株L.paracasei SM63 的相似度为97.6%;菌株4-1 和B-2 的相似度达到99%,与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处于发育树的同一分支。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1 和E-5 可用于开发酸乳发酵剂菌种。  相似文献   

19.
分离得到1株乳酸杆菌LCA,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16S rDNA分子生物技术鉴定,被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其发酵产物经手性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有光学纯度为80%以上的D-乳酸,并能利用D-木糖产生D-乳酸。筛选合适的D-乳酸生产菌株和研究D-乳酸的发酵技术对拓宽D-乳酸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旨在探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8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抗氧化抗炎能力的影响,为植物乳杆菌P-8相关益生菌制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将Balb/c雄性鼠52只随机均分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植物乳杆菌P-8溶液,连续30 d。测定小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变化,并对粪便样品进行活菌计数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处死小鼠后计算脏器系数,测定小肠、肝脏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 T-SOD)、丙二醛、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的水平及血清中炎症反应指标(IL-1β、IL-6)。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植物乳杆菌P-8溶液灌胃对小鼠的摄食饮水、体质量和脏器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小肠和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T-SOD和GSH-Px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肝脏组织中GSH-Px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