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通过分析测定麻竹笋苦涩味物质含量与感官评定方法确定竹笋苦涩味物质成分及与口感的关系。麻竹鲜笋在100℃纯净水中分别进行0、30、90、150 s和420 s 5个时间梯度水煮处理,并测定煮后笋汤、笋渣的可溶性单宁、草酸和游离苦味氨基酸(Phe、Val、Arg、Met和Leu)含量,感官评定小组对其涩味、苦味强度评定,并通过对食品级草酸、单宁标准样品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溶液进行苦涩味感官评定,建立单宁、草酸、单宁和草酸混合液的质量浓度与滋味强度的特征曲线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麻竹笋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可溶性单宁,竹笋苦味和涩味均与单宁含量呈极显著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896和0.867;竹笋涩味与草酸含量呈显著关系,相关系数为0.448,而竹笋苦味与草酸含量无显著关系;竹笋苦涩味与游离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关系。利用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9个笋渣、笋汤的分析结果表明,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0.6%~136.4%,对竹笋苦味的解释程度达63.4%~132.0%,较高的可溶性单宁含量是引起麻竹笋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炎热的夏季,中老年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口感无味、食欲不振等。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空调、电扇以降温祛暑,当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及生理学家建议,夏季和初秋宜吃一些含有苦味的食品,如啤酒、茶、苦瓜、苦菜等。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如同苦药一样有除温、利尿作用。 从化学结构上看,苦味物质主要有生物碱、苦味肽、硝基化合物等。近年来,美国研究人员还发现苦味食物中含有较高的氨基酸,某些苦味食物还是维生素B17,的重要成分来源。维生素B17的主要成分是氰化物,这种氰化物的化学性质并不活泼,对正常人体细胞…  相似文献   

3.
香港食用植物中氰化物含量及加工过程对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香港市场上常见的含氰甙食物及其制品的氰化物含量,以及烹调加工时其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巴比妥酸-异烟酸比色法测定生成的总氢氰酸用来代表氰甙含量.结果 苦杏仁(北杏)、竹笋、木薯及亚麻籽样本的氰化物含量范围为9.3~330 mg/kg;苦木薯的氰化物含量较甜木薯为高;氰化物含量在新鲜竹笋中分布不同,笋尖的氰化物含量最高(120 mg/kg);竹笋和木薯制品中氰化物的含量较低,范围为从未检出到5.3 mg/kg.把含有氰甙的食用植物切成小块后用沸水烹煮,可降低氰化物含量90%以上.干燥加热方法不能有效降低亚麻籽中的氰化物含量.结论 食用植物中氰甙含量不同,沸水中烹煮,可有效释放氢氰酸,减低植物的氰化物含量.干燥加热方式仅能降低10%氰化物含量.  相似文献   

4.
麻竹笋是我国常见竹笋中品质优良的一种禾本科植物, 常出现于南方地区, 其含糖率高, 富含氨基酸、膳食纤维等, 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优质食材, 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系统综述了麻竹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物质; 总结了麻竹笋中的主要风味物质并明确了其关键醛类风味化合物, 对麻竹笋中苦涩风味的来源进行讨论, 发现单宁是引起麻竹笋苦味的主要原因, 简要总结了降低麻竹笋苦味的措施; 重点探讨了麻竹笋中的黄酮、多酚、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 同时对膳食纤维在麻竹笋中发挥的功能性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本综述可为麻竹笋的进一步应用推广, 尤其是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提高麻竹笋的利用率提供参考意义, 进而拉动产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发酵条件,提高桑叶生物碱、黄酮和多糖3大活性成分含量。方法 首先筛选菌种,然后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为单因素,考察它们对桑叶重要活性物质生物碱、黄酮、多糖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 植物乳杆菌为最适发酵菌种,发酵菌液的浓度为3.0×108CFU/mL,在植物乳杆菌单菌发酵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黄酮、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生物碱含量提高了69.35%;经优化后以生物碱和黄酮含量为响应值,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2 h和接种量15%,在此条件下含量分别为1.24和29.85 mg/g;发酵对桑叶多糖的影响不显著(P>0.05),桑叶生物碱和桑叶黄酮含量分别增加了26.53%和29.56%。结论 植物乳杆菌发酵可明显提高桑叶生物碱和桑叶黄酮含量,对多糖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铁皮石斛富含多糖、挥发油、生物碱、氨基酸等功能活性成分,具有巨大食用价值。本文以糯米和铁皮石斛为原料,采用实验室筛选出的一株酿酒酵母和一株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发酵铁皮石斛米酒。以未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为对照组(FJA),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为实验组(FJB),测定混菌发酵铁皮石斛米酒的理化指标、感官品质、活性物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FJB中酒精度为17.48%vol、总酸含量为2.98 mg/mL,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还原糖含量为22.96 mg/mL、总糖含量为40.53 mg/mL、pH为4.94、感官评分为79.60,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多糖、总酚、总黄酮的含量显著提高;此外,FJB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鲜味氨基酸比例上升,苦味和涩味氨基酸比例下降,优化了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两组米酒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成分,FJB中43种,比对照组多3种。因此,添加铁皮石斛的米酒营养组成更加丰富、风味成分增加、苦味和涩味降低,米酒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7.
咖啡的苦味可直接影响咖啡品质和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苦味的产生源自味觉细胞的苦味受体家族TAS2Rs对苦味物质的感知。咖啡苦味主要来自生物碱、绿原酸烘焙产物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等,生物碱是咖啡生豆中的主要苦味物质,绿原酸烘焙产物及美拉德反应产物是烘焙咖啡风味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咖啡中新的苦味物质鉴定主要采用理化仪器分析与感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根据苦味产生的生化原因,归纳了咖啡苦味物质的产生途径、感官特性、理化鉴定方法及苦味对咖啡偏好度产生的影响,为咖啡产品质量控制及烘焙工艺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207-211
为确定黄秋葵果实的合理采收期,以‘绿箭’品种为试材,研究果实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主要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秋葵果实以花后7~9 d生长速率较高,干物质含量较低,但花后11 d果实不溶性膳食纤维方显著升高,而可溶性膳食纤维则迅速降低;随采收期延迟,果实蛋白质、氨基酸、总糖、可溶性糖及灰分含量呈降低趋势,而总酚、黄酮含量则以花后11 d采收较高,分别比花后7 d采收的果实增加了14.10%和5.16%,尽管花后11 d采收的果胶含量较7 d时降低了12.08%,但其果实鲜质量增加近1倍。虽然不同采收期果实风味物质主要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确定,黄秋葵传统鲜食以花后7~9 d采收为宜,而利用其功能成分进行精深加工,则以花后11 d采收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综合利用石斛资源,分析测定传统法及酶辅助提取法提取石斛多糖后副产物上清液中生物碱、多酚、黄酮和多糖成分及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能力和α-淀粉酶抑制能力为标准表征上清液的抗氧化和降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果胶酶辅助提取石斛多糖的上清液副产物中生物碱、多酚、黄酮及多糖物质含量及生物活性均高于传统法提取多糖后的石斛上清液。其中经过7.5 U果胶酶处理的石斛上清液中物质含量最高,生物碱、多酚、黄酮及多糖含量分别为:0.1971、0.6873、28.4598和7.0500 mg/g;经15U果胶酶处理后的石斛上清液抗氧化能力最强,对DPPH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25和4.1 mg/m L;经量效关系分析,传统法的上清液及总水提液中的多酚、黄酮含量与功能性指标显著相关,采用酶处理后上清液与功能性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甜荞和苦荞籽粒部分营养组分及功能活性成分的差异。方法:以7种苦荞和6种甜荞籽粒为原料,分别测定其中基本组分水分和灰分;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淀粉、蛋白质以及功能组分黄酮、多酚和芦丁的含量。结果:甜荞中的水分含量要显著高于苦荞(p<0.05),而灰分含量则低于苦荞。甜荞和苦荞淀粉、脂肪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和分布丰富,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苦荞总黄酮和多酚含量分别是125.33 mg/g和107.24 mg/g,分别是甜荞的15.23倍和2.68倍。苦荞还含有丰富的芦丁、槲皮素、异槲皮素和山奈酚等功能活性物质。甜荞中的低聚糖含量,包括水苏糖和棉籽糖均显著高于苦荞(p<0.05)。结论:甜荞和苦荞的氨基酸、脂肪酸、淀粉等营养组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功能性组分黄酮、多酚和功能性低聚糖等含量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绍兴机械黄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机械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对绍兴机械黄酒大罐发酵过程进行跟踪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发酵过程中的有机酸、多酚、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探寻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有机酸、氨基酸、高级醇在前48?h持续快速增长,挥发性酚类物质在前72?h持续快速增长,酯类物质在前120?h持续快速增长,说明风味物质主要在前酵期产生。发酵过程中,氨基酸中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多酚物质中,前酵期间儿茶素含量最高,后酵期间表儿茶素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提取的2 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0.52%,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能较好地区分前酵和后酵期间的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对不同发酵阶段的样品解释能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王化斌 《酿酒科技》2007,(8):165-167
引起白酒苦味的主要物质为杂醇类、醛类、酚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生物碱、多肽、氨基酸、无机盐.其苦味物质来源:原辅料不净产生的苦味、原辅料选择不当或配料不合理以及工艺条件控制不当、酒体设计不合理等.原辅料清蒸、适当用曲、搞好生产卫生、严格工艺操作可降低白酒中苦味.(孙悟)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毛竹冬笋的营养价值,促进毛竹冬笋的开发利用,对毛竹冬笋笋头、笋肉和笋壳3个不同部位中蛋白质、总糖、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组成以及活性物质多酚和黄酮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其他品种竹笋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毛竹冬笋肉中蛋白质、总糖及灰分含量高于笋头和笋壳,与其他品种竹笋相比,冬笋肉中营养成分含量上相对比较丰富,食用价值高;笋肉中Na、Mg、K、Ca、Cu、Zn元素含量均高于笋头和笋壳,笋头中微量元素Mn、Fe的含量较高,笋壳中矿质元素含量最低;氨基酸分析显示,笋壳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笋头次之,笋肉最低;笋肉中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为10.31、3.49 mg/g,显著高于笋头和笋壳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主栽品种哈密大枣、骏枣、灰枣为研究对象,探讨在45℃热泵烘干、自然晒干、阴干3种干制条件下枣果中氨基酸干制前后含量变化对枣果品质的影响,并通过SPSS和DPS软件重点分析不同品种、不同干制条件对枣中10种苦味氨基酸组成差异性及枣中苦味氨基酸与枣苦味相关性,结果表明:干制后,3种枣苦味大小依次为:哈密大枣骏枣灰枣;3种枣在干制后苦味氨基酸总含量较鲜样中均有显著增加,在45℃烘干条件下,10种苦味氨基酸含量干制后较干制前无显著差异(P0.05);苦味评分与红枣中苦味氨基酸呈显著正相关(R=0.785);品种对枣中10种苦味氨基酸含量影响表现为:哈密大枣和骏枣无显著性差异(p0.05),哈密大枣与灰枣、骏枣与灰枣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枣中10种苦味氨基酸之间都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烘干前后羊肚菌的粗多糖、粗纤维、蛋白质及氨基酸组成、营养元素含量等变化,采用国际通用营养评价标准评估二者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烘干后羊肚菌粗多糖增加,粗纤维下降,其它基本营养成分变化不大;烘干前后羊肚菌蛋白氨基酸比值系数分相对鸡蛋蛋白分别为82.49和74.72,相对FAO/WHO模式蛋白分别为87.21和79.82,烘干后氨基酸营养价值相对鸡蛋蛋白和FAO/WHO模式蛋白略有偏离;羊肚菌主要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分别增加了1.6倍和1.4倍;苦味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不具显著性差异;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1-辛烯-3-醇含量降低了72%;苯乙醛和苯乙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烘干对羊肚菌基本营养价值影响不大,但烘干前后风味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上川岛茶叶为材料,分析春夏秋不同季节红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季节的茶叶鲜叶中,春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黄酮含量最高;夏茶的茶多酚、酚氨比、可可碱、咖啡因及茶叶碱含量最高;不同季节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茶叶碱差异均极显著;3个季节鲜叶中8种儿茶素单体含量顺序不完全一致,相互之间差异极显著。加工过程中,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逐渐减少,8种儿茶素单体和总量明显减少;3种茶色素和氨基酸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黄酮含量明显增加。春茶干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9.60%、20.16%、3.6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富硒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鹰嘴豆风味和活性成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富硒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和液态发酵鹰嘴豆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游离氨基酸及其他活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鹰嘴豆(L-SD1)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2 -甲基丁酸和3 -甲基丁酸,纳豆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鹰嘴豆(G-SD1)、富硒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L-Se-SD1)及固态发酵鹰嘴豆(G-Se-SD1)的最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2,5-二甲基吡嗪。液态发酵比固态发酵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富硒对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影响较大(p<0.05)。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检测出L-SD1、L-Se-SD1、G-SD1和G-Se-SD1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9种其他氨基酸,且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不同发酵方式对氨基酸种类影响无差异;液态发酵比固态发酵产生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富硒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鹰嘴豆总黄酮含量为(1.91±0.02)mg/mL,维生素K2含量为(755.7±0.11)μg/100g,卵磷脂含量为(2.41±0.03)%,相比于未富硒组,分别提高了80.2%,81.6%,10.6%。本研究有利于对鹰嘴豆纳豆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声酶解法中不同因素对桑叶黄酮、生物碱及多糖提取含量的影响,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以3种物质(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的提取含量为考察指标,首先确定不同酶种类对3种物质提取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溶液pH、酶添加量、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的最佳条件,再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最适酶种类为复合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比例为1:1,m:m);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超声时间50min、料液比1:46(g/mL)、超声功率360 W、乙醇体积分数60%、酶添加量2.0%、溶液pH=6.0, 3种物质提取含量分别为黄酮(39.84±0.59) mg/g、生物碱(14.62±0.41) mg/g、多糖(202.82±1.94) mg/g。结论 超声酶解法能有效提高桑叶中黄酮、生物碱和多糖的提取含量,且复合酶效果最好,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用于桑叶黄酮、生物碱及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苦味物质分布广泛,种类繁杂。大部分苦味物质存在于植物中,少部分来源于动物,还有一些苦味物质形成于食物加工、老化及变质过程中。植物中的苦味物质主要包括多酚、生物碱、皂甙、无机盐、氨基酸及多肽5类。苦味物质由味蕾感知,经苦味受体将其刺激转化为味觉信号并传输到大脑中枢,形成苦味感受。苦是一种不愉悦的感觉,在滋味调和与生理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苦味能与其它滋味搭配,使食品风味丰富。在滋味强度较低时,甜味和酸味能增强苦味,鲜味与咸味则抑制苦味;而当滋味强度较高时,甜、酸、鲜、咸对苦味均有抑制作用。苦味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可作为添加剂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中,如多酚可作为抗氧化剂及抗菌剂应用于食品保鲜。多肽能增强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可添加于保健食品和营养增补剂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不同颜色桃花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以明确桃花的化学组成。方法对桃花水提液、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中组分进行系统定性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白色、粉色、红色三种桃花中的蛋白质、还原糖、总酚、总黄酮、花色苷含量和氨基酸及酚类物质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桃花中含有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物质、游离黄酮及其苷类、皂苷、生物碱等,其中总糖含量为31.99%~34.53%,还原糖含量为18.20%~24.44%,可溶性蛋白含量为6.48%~8.19%,氨基酸含量为9.68%~12.02%,总酚含量为7.30%~9.03%,总黄酮含量为3.89%~4.69%,粉色和红色桃花中含有花色苷,含量为2.35%~9.29%,白色桃花不含花色苷;不同种类桃花具有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和酚类物质组成。结论桃花富含营养物质与功能性成分,是一种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