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微量吸附量热技术 ,以CO为探针分子 ,研究了H2 还原预处理对Pt- 5Sn/γ -Al2 O3 催化剂CO吸附中心数量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H2 预还原 1~ 2h后 ,催化剂表面具有较多较强CO吸附中心 ,对CO的起始吸附热为 10 2kJ/mol,饱和吸附覆盖度为 14.0 μmol/g。其催化丙烷脱氢生成丙烯的活性最好 ,在反应温度为 6 5 0℃、C3 H8/N2 (mol/mol)为 1/ 2、GHSV(C3 H8)为 30 0 0h-1条件下 ,丙烷转化率为 6 0 .3% ,丙烯选择性为 96 .6 %。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的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技术现状,详细介绍丙烷在Pt系催化剂上脱氢的反应机理、载体及助剂,简介了其他丙烷催化脱氢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化学链脱氢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Pt系催化剂,降低成本。减少催化剂中Pt含量的同时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以及开发非铂非铬环保型脱氢催化剂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的丙烷脱氢制丙烯工艺技术现状,详细介绍丙烷在Pt系催化剂上脱氢的反应机理、载体及助剂,简介了其他丙烷催化脱氢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及化学链脱氢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Pt系催化剂,降低成本。减少催化剂中Pt含量的同时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以及开发非铂非铬环保型脱氢催化剂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5.
《石油化工》2017,(10)
以七种拟薄水铝石为原料得到不同Al_2O_3载体,一步制备了Pt-Sn-Na/Al_2O_3催化剂并应用于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借助XRD、N2吸附-脱附、NH3-TPD和热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了Al_2O_3载体的物理结构、Pt-Sn-Na/Al_2O_3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特征及催化剂的积碳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与γ-Al_2O_3相比,θ-Al_2O_3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小,平均孔径较大,表面酸中心数量较少,酸强度较弱;氧化铝载体的孔道特征能够直接影响到丙烷脱氢催化剂的性能,只有使用平均孔径较大且孔体积较大的氧化铝载体制备的Pt-Sn-Na/Al_2O_3催化剂才能在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7.
以MoO3-SiO2复合物作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了Pd-Cu催化剂,采用BET、TPR、IR对催化剂结构及CO2、C3H8在催化剂上的吸附位、吸附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明,CO2在催化剂上存在卧式吸附态,丙烷以亚甲基和其中一个甲基上的氢吸附在Mo=O双键的端基氧上。在微型反应装置上测试了催化剂在CO2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常压和600℃条件下,C3H8转化率达26.94%,C3H6选择性达78.34%。通过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化学吸附性质与反应性能的关联,讨论了反应机理和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助剂对Pt/γ-Al_2O_3催化剂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一系列金属氧化物助剂(Ce,Sn,Zn,V,La,C r,Fe,Zr,M n的氧化物)对Pt/γ-A l2O3催化剂进行修饰,通过丙烷催化脱氢反应考察了不同助剂对Pt/γ-A l2O3催化剂脱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修饰的Pt/γ-A l2O3催化剂的脱氢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加入CeO2,SnO2,ZrO2助剂,Pt/γ-A l2O3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活性显著提高,丙烷的初始转化率分别提高了9.2%,8.2%,8.1%;加入ZnO助剂,丙烯选择性显著提高,丙烯初始选择性高达97%;SnO2助剂对改善Pt/γ-A l2O3催化剂的稳定性效果最好。采用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金属氧化物助剂经还原后仍以氧化态形式存在,未以单质形式与铂形成合金。 相似文献
9.
以MoO3 SiO2复合物作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了Pd Cu催化剂,采用BET、TPR、IR对催化剂结构及CO2、C3H8在催化剂上的吸附位、吸附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明,CO2在催化剂上存在卧式吸附态,丙烷以亚甲基和其中一个甲基上的氢吸附在Mo=O双键的端基氧上。在微型反应装置上测试了催化剂在CO2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常压和600℃条件下,C3H8转化率达26 94%,C3H6选择性达78 34%。通过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化学吸附性质与反应性能的关联,讨论了反应机理和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MoO3为活性组分,用碱性氧化物MgO作载体制备了较好的丙烷脱氢催化剂。结果表明,催化剂最佳MoO3含量为30%。考察了几种金属氧化物添加剂对MoO3/Mg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MoO3/MgO催化剂上再负载ZnO,改善了催化剂的性能,在580℃反应条件下,丙烷转化率从28.17%提高到33.31%,丙烯收率达29.04%(mol)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法,以MgO和Fe_2O_3为活性组分制备了Fe_2O_3/ZSM-5、MgO/ZSM-5、MgO-Fe_2O_3/ZSM-5吸附剂,采用XRD、BET和XRF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O和Fe_2O_3均匀负载于ZSM-5上,改性后的吸附剂比表面积和孔径略有增加,孔容有所减小。较佳工艺条件为:吸附剂焙烧温度550℃;采用1.5%MgO-0.8%Fe_2O_3/ZSM-5吸附剂,吸附时间4 h、吸附温度60℃、剂油比1∶20,脱氯率可达93%,且吸附剂重复使用5次后脱氯率仍达80%以上。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2.
13.
ZSM—5沸石氮吸附低压滞后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某些具有低压滞后环和台阶状等温线的ZSM-5沸石,其X射线衍射图谱具有单斜晶系特征,而具有一般Ⅰ型等温线的ZSM-5沸石则呈现正交晶系图谱。氢型高硅铝比ZSM-5沸石为单斜晶系,一般ZSM-5沸石经一定温度水蒸气处理后可由正交晶系转变为单斜晶系,其吸附等温线出现台阶状和低压滞后环。 相似文献
14.
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实验室固定床中试装置上以硫含量为1290μg/g的FCC汽油为原料对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LADS技术)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65-85℃,吸附空速为2.0h^-1,脱附空速为2.0h^-1,吸附剂与脱附剂之比为0.5。吸附剂与原料油之比为0.5时,精制油的硫含量为760μg/g,精制油的收率为99.05%;在吸附温度为65-85℃,吸附空速为1.0h^-1,脱附空速为1.0h^-1。吸附剂与脱附剂之比为1.0,吸附剂与原料油之比为1.0时。精制油的硫含量为360μg/g,精制油的收率为97.40%;两种操作条件下精制油的辛烷值几乎不损失。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来沸石和介孔分子筛吸附亚硝胺方面的新进展,论证了大体积亚硝胺在小微孔沸石上通过将官能团插进狭窄孔道的特殊吸附模式,研究了金属氧化物对于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原位修饰,并展望了消除亚硝胺污染功能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结合的方法研究C_(14),C_(22),C_(30)的直链2-烯烃、芳烃、直链烷烃、环烷烃在H-FAU分子筛上的吸附特性,烃分子吸附能随碳数的增加而增大。烃分子吸附在H-FAU分子筛上,烯烃和芳烃双键碳原子因具有π电子与分子筛B酸中心间形成π-H键,烷烃、环烷烃与B酸中心间有电子诱导作用,烃分子与分子筛骨架间有范德华作用。烃分子碳数的增加会增大分子与分子筛骨架间的范德华作用,不影响烯烃、芳烃与B酸中心间π-H键作用或烷烃、环烷烃与B酸中心间电子诱导作用。不同类型烃分子与分子筛B酸中心间相互作用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直链2-烯烃芳烃直链烷烃环烷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利用固定床研究了在Mn、Co、Cu和Ni氧化物改性的HZSM-5(25)上吸附法深度脱除N2中低浓度NO的性能,同时考察了不同载体、Ni负载量、温度和杂质气体对该类吸附剂吸附脱除NO的影响,利用TPD实验考察了吸附剂的再生性能。结果表明,4种改性HZSM-5(25)中,Ni/HZSM-5(25)的吸附脱除NO的性能最佳。Ni负载量为3.85%的Ni/HZSM-5(25),在常温常压下吸附脱除N2中的NO(150×10-6)时,NO穿透吸附量最高达6.14 mg/g;N2中7% O2可使NO的穿透吸附量提高近1倍,10% CO2使NO的穿透吸附量略有降低。该类吸附剂可以用N2在670 K温度下吹扫再生。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棒状CuO-ZnO复合氧化物,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CuO-ZnO吸附剂,采用TG、SEM,XRD,BET方法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吸附剂的反应吸附脱硫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CuO-ZnO复合氧化物呈棒状结构,复合氧化物适宜的焙烧温度为500 ℃;Cu的掺杂有效改进了反应吸附剂的脱硫性能,Cu的最佳掺杂量(w)为10%,掺杂Cu后脱硫率较Ni/ZnO平均脱硫率提高17.4百分点,且能延长有效脱硫时间,吸附剂在45 h左右仍能保持较高的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20.
对比了1-己烯、正己烷和环己烯在无粘结剂5A分子筛上的结焦情况。探讨了吸附温度、吸附质分压及粘结剂对结焦性能的影响。对5A分子筛的结焦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1-己烯在无粘结剂分子筛上的结焦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己烯更易引起分子筛的结焦失活。分子筛的结焦量和失活度随温度和吸附质分压的增加而增加。有粘结剂分子筛的结焦量和失活度大于无粘结剂分子筛。温度623 K、时间30 min、吸附质分压40 KPa时,1-己烯在无粘结剂和有粘结剂分子筛上的结焦量分别为0.019 g/g和0.026 g/g,相应失活度分别为16.4%和28.2%。烯烃分子通过氢转移、环化和聚合等反应生成焦炭。结焦过程遵循连串反应机理。温度在623 K时,1-己烯在无粘结剂5A分子筛上的结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C = 1.37×10-3(1-DD/100)pH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