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在轨道交通线网支撑下,大都市区机动化组织方式由汽车主导向轨道交通转变,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重塑机理尚缺少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着重分析了传统道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差异和可达性特征,认为大都市区中心体系布局应与网络可达性相匹配。以典型的团状大都市区——成都和西安为例,建构了两种运输方式对应的网络可达性分布模型,发现受轨道快线影响,轨道交通线网可达性分布并非呈现圈层特征,这与路网可达性有极大区别,在3 000 km2以下的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可达性优于路网;从空间组织效率视角,对我国大都市区规划的分离式极核中心体系提出了疑问,认为在中心城区可提供的轨道运能仍有大幅提升空间的条件下,外围地区中心开发强度不宜太高。  相似文献   

2.
多中心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已逐渐 受到国内外大都市区的广泛认可。基于集聚—分 散维度和单中心—多中心维度理论,结合百度热 力图等人口空间化数据,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不同 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差异性的测度方法和 量化指标——多中心指数(PI)。建立轨道交通 系统对多中心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全国 40个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大都市区作为实证 研究对象,探索轨道交通系统对大都市区多中心 空间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道路 交通、人口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轨 道交通系统通过线网规模、线网结构以及站点 布局对大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产生显著影 响,但影响的正负取决于近远郊圈层的轨道交 通发展水平。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建设,提高 近远郊线网比重、次中心TOD耦合度以及轨道 网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 结构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轨道都市是支撑大都市空间扩张的一种战略,借鉴国际大都市区轨道都市的经验和特征,基于国内新城开发模式粗放和趋利、通勤公交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及公交资源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契合、公交走廊引导城市发展、公交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适配的构建轨道都市原则,并相应给出了城市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统筹规划、土地利用响应轨道交通站点、构建多层次大公交体系、量化轨道都市评价指标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1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其实施步骤 1.1线网规划介绍天津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远期(2020年)总用地371km^2为研究范围,对天津市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优化和调整。调整后的线网由9条线组成,线网总长234.7km,设换乘站30处,核心区线网密度为0.938km/km^2,中心城区线网密度为O.536km/km^2。  相似文献   

5.
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文含 《规划师》2009,25(12):58-62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工作背景推进轨道微中心建设工作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工作,在深入学习东京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对比分析,研究出台了解决方案,在线网规划、轨道交通一体化、轨道微中心设计中实现具体任务推进,于2021年筛选出近期建设的一批轨道微中心,划定用地管控范围、明确管控要求,盼以借助轨道微中心建设统筹周边用地资源,实现北京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6,(10)
文章在明确轨道都市的概念后,结合武汉轨道都市规划实践,首先通过全面整合现状及规划用地数据、建筑分布数据、人口分布数据和交通运营数据,提出了轨道优势区的概念和划定方法,评估了规划线网与规划中心体系、空间结构的契合度。其次,通过建立轨道运营数据与人口—岗位分布、用地布局、建筑构成之间的量化模型,模拟了既有规划布局对各线路客流的支撑力度,从城市战略的角度提出了轨道线网与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的双向优化方向。最后,以"优化交通结构,引导慢行复兴"为目标,提出了"站城生活圈"的概念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8.
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为缓解随着城市规模增大而产生的交通及环境问题的重要策略。通过综合分析3个代表性的拉丁美洲大都市区轨道交通建设成效,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总结出相应的影响规律,为其他同类型城市所借鉴。论文基于PTSMAP框架构建合适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分析认为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会产生逆城市化等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因此,通过总结4条轨道交通对大都市区发展的影响的规律,可以从城市规模、轨道交通类型、线网布局等方面优化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锡明  王祥 《城市规划》2011,35(Z1):94-101
总结分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拓展后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如出行时耗长、线路拥挤、单一用地功能带来的客流不均衡性问题,以及轨道交通对引导用地空间紧凑型的要求等。提出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高强客流1小时法则",以及轨道交通与用地功能调整的"轨站四圈法";提出了"市郊快线、宽通道、换乘区"等概念与规划理念,以及基于轨道交通车站或枢纽的四种用地功能开发模式。最后对上海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思路、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改进与完善提出了建议,提出了加强轨道交通系统自身以及轨道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的内在规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TOD是城市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则是TOD的主体之一,将轨道站点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别的特征进行站点周围的用地布局,是实现TOD发展的有效途径。南宁应该借鉴香港的成熟经验来发展轨道交通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根据南宁城市总体规划可将南宁轨道交通站点分为中心与枢纽混合型、中心型、交通枢纽型和社区型,其中五里亭片区所在的广西大学站点属于社区中心型,可以广西大学站为圆心,将该片区划分为300m和600m半径的两个功能圈,布局不同的用地结构,实现TOD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借鉴香港“地铁+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基于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获得轨道交通1号线客运量与沿线人口、总建筑面积、詹住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的相关性,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量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规划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6种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动力学和对应协同原理研究探讨综合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区位特点、功能定位、设施配置、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规划等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is work adopts a continuum approximation method based on long-term planning to describe the continuous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dispersion, street and rail transit network flow as well as household distribution. The model of air pollution distribution in a metropolitan area with surface streets and rail transit networks is constructed by applying dispersion equ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in the field of Physics. Variations in air pollution due to decreased car flows, which result from commuters' shifting to the newly completed rail transit system, are also analyzed. Benefits from the reduction of air pollution are estimated by accumulating all of the exposed households at each residential site. Finally, a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model application and estimates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due to the rail transit system. Received: February 2004 / Accepted: September 2004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financially supporting this research under Contract No. NSC89-2211-E-009-077. The constructive comments of the editor, Professor Roger R. Stough, are greatly appreciated.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相耦合的原则和目标,文章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空间耦合的必要性,在对上海中心城区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耦合一致度”的评价指标,以完善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卢志成  李培刚 《山西建筑》2010,36(33):37-38
通过对客流“点”“线”“面”三个层次的分析、论述,结合城市布局、道路网形态等影响大连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适合未来大连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线网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施斌  张旭东 《城市勘测》2015,(2):112-114
详细介绍了宁波市轨道交通平面基准框架网的布设和数据解算情况。结果表明,宁波市平面基准框架网网型布设合理,数据处理精度和可靠性高,与轨道既有线路兼容性好,能够为宁波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长期的、稳定的、高精度的平面测绘基准。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网布设及数据处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并阐述利用GPS、精密数字水准测量等技术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流程,最后根据工程实践与数据分析得出轨道交通控制网的布设施测的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