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山羊绒与大豆蛋白纤维色纺纱线的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绒和大豆蛋白纤维分别染色后,在棉纺设备上纺制的色纺混纺纱线风格独特,产品光泽好,手感柔软,保暖性好,性价比高。针对山羊绒纤维与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特点,以山羊绒大豆蛋白纤维50/5020.8 tex×2色纺针织纱线为例,介绍了山羊绒与大豆蛋白纤维色纺针织纱线的纺纱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袁理  熊莹  谷迁  王丹书  霍达  刘军平 《纺织学报》2021,42(5):122-129
为缩短色纺纱线打样周期并提高制成率,提出利用光谱与颜色特征对纤维与纱线间存在的复杂颜色传递规律进行分析;针对样本自身呈色具有的随机波动性,建立了基于类内与类间特征的类别可分比模型和呈色差异性判别准则。结果表明:当染色纤维混配物形态发生改变时,其光谱特征与颜色特征均存在显著改变,且与配比参数无关;当色纺纱线捻系数改变时,其颜色的一致性会有所提升,且明度值存在变化;色纺纱线的颜色不仅与纤维配比参数相关,而且与工艺参数紧密关联,是典型的双参数呈色模型。本文研究对于探索色纺纱线的颜色表征与分析建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为色纺纱线快速打样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采用环锭赛络纺纱工艺,通过不同色纤维的混纺比例优选达到不同花灰效果与色泽效应,纺制细特赛络纺粘胶精品纱线。通过工艺优化、器材选型、设备调整和生产管理等措施,解决清花工序的粘卷、纤维损伤、短绒和棉结等问题,纺出的纱光泽好、悬垂滑爽、吸湿性优、不产生静电和风格新颖。  相似文献   

4.
探讨莱赛尔LF 9.8 tex×2色纺毛衫用纱线的生产技术要点。阐述了生产过程中的配色和对色流程、纺纱工艺流程,确保色纺纱线的颜色符合要求。在原料准备、预处理、工艺参数配置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经过并纱和倍捻工序设定合理的股线捻度;最终成功生产出了莱赛尔LF 9.8 tex×2色纺纱线,达到了横机织造无斜片的质量要求。认为:生产中严格按照来样配色可保证最终成纱颜色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5.
色纺纱线的生产现状与生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五大系列色纺纱的特点和用途。探讨了色纺纱的生产技术难点,以及生产色纺纱的技术要点,包括原棉染色、混棉、纺纱工艺和控制回料使用等。指出了我国色纺纱生产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针对色织物加工中存在颜色管理效率低下、色样传递周期长等问题,建立了基于离散Fréchet 距离准则与色差分析公式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同时,以聚类分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类内距离与类间距离的色度学指标差异性判别准则,并应用于原色纤维混配色织物的色度学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色度学指标联合表征模型与差异性判别准则具有理想的色度学指标表征与判别能力;当原色纤维质量配比总体差异大于1%时,其色纺织物的色度学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原色纤维的长度、种类以及捻系数差异均会导致其色度学指标的显著改变。研究结果对于最终建立原色纤维混配色预测模型以及色纺企业的实践生产均具有积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摩擦纺对于产业用纺织品所需的新型纱线的开发提供了特殊的可能性.不同的纤维(包括短纤维)按照设计好的方式结合在纱线的横截面中,形成皮芯型多组分结构.描述了利用特殊的纺纱参数来设定纱线特性的技术和可能性及用摩擦纺纱线生产的主要产品.  相似文献   

8.
山羊绒、羊驼绒毛染色后和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在棉纺设备上混纺,存在断头多,车间生活难做,飞花、疵点多,质量不稳定,静电现象严重等问题。文章在纺前对纤维进行给湿、加油预处理,相对湿度偏高控制,各工序遵循“减少纤维损伤、减少落棉、减少断头”的原则,采取合理配套纺纱器材、确定纺纱速度等工艺技术措施,保证了成纱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色纺加工中染色纤维整体呈色特性难以准确描述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混合色彩空间的独立特征颜色分析模型。对Lab与HSV 2种颜色空间中具有相同属性的颜色分量进行独立融合,并构建混合色彩空间;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三阶颜色矩和局部纹理统计特征对色纺织物图像的颜色信息进行表征与融合。结果表明:对于色纺针织物或梭织物而言,所建立的颜色表征模型不仅能够对较大范围内的质量配比变化进行有效表征,而且对于染色纤维细微调整而导致的颜色改变亦能准确表达,具有理想的鲁棒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新型色纺混色工艺流程的应用效果。分析了两种传统色纺纱混色工艺流程的优缺点。对FA106型开棉机进行了部分改进,采用JYH306型连续喂棉控制系统进行控制,设计了新型色纺纱混色工艺流程。介绍了该流程在某企业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原料配用、排包方法、工艺参数设置和生产产品质量。认为:新的混色流程具有大小批量适应性强、流程短、生产灵活和混色均匀度高等优点,能够满足色纺纱生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色纺织物图像检索系统的有效性与执行效率,建立了融合高级语义特征的色纺织物图像检索系统.该系统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色纺织物图像的风格等高级语义特征进行提取,并融合图像的局部二值模式与方向梯度直方图等浅层纹理特征构建层次化检索系统.与此同时,采用二进制哈希编码对提取的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该系统对具有9种不同纹...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色织物产品设计周期长,试织打样耗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色纺纱图像的真实感色织物的模拟方法。首先采集彩色纱线图像,运用阈值分割、形态学处理得到纱线主体,获取纱线主体的上、下边界和中心线,进而得到原始纱线图像的主体部分;接着根据椭圆模型和正弦曲线模型对纱线主体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纱线在二维织物表面中的形态;最后根据色纱循环和织物组织变换模型来改变经纬纱的覆盖关系,实现了真实感条纹型和格子型色织物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模拟不同种类色织物的织造过程,真实地反映织物的外观效果,且能够调整织物组织和色纱循环参数,提高了现有模拟算法的真实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有些企业用一种纺纱方法纺色纺纱小样,在小样被接受后,用另一种纺纱方法纺批次样,然而所得批次样与小样之间的色差能否被接受的问题,本文将相同配比的有色纤维混合体,分别通过环锭纺、转杯纺以及快速纺三种不同的小样纺纱流程纺成纱线,绕在纸板上,再经过测色仪测色,比较不同纺纱流程下纱线之间的色差,并对造成色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的色差均值为0.36CMC(2: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快速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95CMC(21:1)单位,环锭纺纱线与转杯纺纱线之间色差均值为0.77CMC(2:1)单位,造成色差的主要原因是成纱方法不同,引起纱线结构与纱线表面状态不同,进而对不同波长的光线反射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杨柳  毛莉莉  吕钊 《毛纺科技》2006,(12):36-38
为拓展花式纱线在毛衫中的应用,提高毛衫设计水平,文章分析了花式纱线毛衫在设计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了花式纱线外观效果和其毛衫产品外观效果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花式纱与其纬平针织物外观效果间的差异.通过分析花式纱纬平针织物的花纹特点,初步探索出了花式纱纬平针织物花纹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该结论对提高毛衫设计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喷气涡流色纺成纱工艺参数对色纺竹浆纤维针织物性能的影响,基于Box-Behnken设计方法,借助Minitab16软件,分析探讨了喷气涡流纺成纱工艺(喷嘴气压、纱线线密度、纺纱速度)对色纺竹浆纤维针织物断裂强力、透气性、悬垂性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纱线线密度减小,织物断裂强力下降,透气性和悬垂性先显著增加,而后略有下降;纺纱速度提高,织物断裂强力缓慢减小,透气性降低,悬垂性增加;喷嘴气压对针织物断裂强力、透气性、耐磨性均无显著影响,但当喷嘴气压增加时,织物悬垂性能先增加后降低;织物耐磨性主要受纺纱速度和纱线线密度的影响,且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色纺织物组织点参数特征提取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混合色彩空间与多核学习的色纺织物组织点自动识别算法。首先,将YUV、HSV和Lab 3种色彩空间中具有相同颜色属性的分量通道进行独立融合,并构建混合色彩空间;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取色纺织物组织点图像的局部纹理统计特征与三阶颜色矩特征,用于织物组织点特征参数的表征;最后,通过多核学习算法构建支持向量机,实现织物组织点特征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色纺织物组织点识别算法,不仅能够对府绸、斜纹与缎纹等典型结构的组织点进行有效识别,而且对于纤维种类、成纱工艺与织物组分的调整也具有理想的鲁棒性与普适性,其平均识别率达到91.2%。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色纺纱色度学指标测试评价标准,以纺织品数码测色理论为基础,设计并实现色纺纱大幅面微距图像采集系统,克服传统微距图像采集视野范围受限的问题,为色度学指标特征的提取与分析提供保障。重点针对大色差色纺纱特有的呈色机制与过程,建立了结合全局颜色特征与局部纹理特征的色度学指标表征模型,提取的三阶颜色矩特征和彩色局部方向模式特征,不仅利用全局与局部特征间的互补性,而且还能结合不同颜色空间的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色纺纱色度学指标的细微改变,提取的多样性特征均能准确、稳定地进行表征,验证了融合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同时,相较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更具有理想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表里换层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分别设计了2种和3种色纱组合的表里换层织物,得出织物色彩数量与所用色纱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改变经纬纱色纱排列次序的情况下,可以在表里换层织物表面形成不同深浅的几何色块,色块的数量随着所用色纱颜色的增加呈几何增长。将表里换层织物的组织变化与色纱变化相结合,可以形成独特的织物风格,为此类织物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