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液力变矩器叶片制作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介绍了制作液力变矩器叶片模型的传统方法。接着,提出了利用液力变矩器工作轮模具进行叶片铸造的新方法,用该法制造的叶片具有良好的贴合性。最后,介绍了用计算机建立叶片三维实体模型,并采用数控机床直接进行加工的方法。文中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这些方法,并通过对比得出各种方法的利弊。 相似文献
3.
4.
液力变矩器流体-固体耦合压力脉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冲焊型高功率密度液力变矩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油液非定常流动下叶片所受压力载荷脉动,以及在载荷脉动激励下结构的振动响应。采用基于动网格的流体-固体耦合方法,沿叶片入口至出口方向设定监测点,分析对应位置压力载荷脉动与叶轮振动时域特性,对载荷脉动进行频率转换并对叶轮模态进行频域分析。分析表明:涡轮叶片所受压力载荷脉动幅值最大处位于叶片入口与外环连接处;压力载荷脉动与叶片振动的幅值沿叶片入口到出口逐渐减弱,且随着速比升高载荷脉动幅值与叶片振动响应明显减弱;涡轮脉动峰值频率在叶轮第2阶与第3阶模态之间,随速比升高,压力载荷脉动频域幅值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5.
该文针对军用车辆、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向心涡轮式液力变矩器,以一元束流理论、投影于多圆柱面的等角射影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循环圆和叶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学模型;并在SUN工作站上,利用CAD软件的二次开发语言,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实现了液力变矩器循环圆和叶片的人一机交互式图形设计,提高了设计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制退机流体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一般只注重于对内部流场的仿真分析,但都忽略了流体对结构的作用,仅将流场模拟的压力数值等同于结构所受压力,分析并不全面。文中通过建立制退机流场与结构场的耦合模型,在ANSYS Workbench一体化平台上,将内部流场数据传递给制退机结构场,运用Workbench集合的ANSYS Mechanical进行瞬态的固体分析,得出结构体所受的应力应变数据,为制退机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高速切线泵是伺服系统动力元件,利用流固耦合方法分析了切线泵叶轮在耦合流场压力载荷时的应力状态,并与无流场压力载荷时的叶片应力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叶片内部应力整体分布规律为越靠近叶轮中心的区域应力越大,越靠近叶轮外缘的区域应力越小;叶片根部最内侧为切线泵叶轮的危险点,耦合流场压力载荷对叶片最大应力影响较小,但会对整个叶轮应力的状态进行重新分布,个别叶片的应力会增大,设计时应注意对每个叶片区别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车辆起步和换挡过程中液力变矩器涡轮扭矩变化对其舒适性有较大影响.为了在控制模型中精确地计算液力变矩器涡轮的扭矩,以搭载W305型液力变矩器的某轻型越野车为例,根据液力变矩器动态特性方程,搭建了液力变矩器仿真模型,并将液力变矩器的外特性仿真曲线与试验获取的外特性曲线进行了对比,误差小于3%,表明建立的液力变矩器的仿真模型满足滑模观测器的要求.采集试验车发动机转速(即泵轮转速)和输入轴转速(即涡轮转速),建立滑模观测器,观测涡轮扭矩和液力变矩器流量.结果表明,使用滑模观测器能准确地计算液力变矩器涡轮扭矩和流量.该滑模观测器已应用于车辆起步和换挡过程中液力变矩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动态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装甲车辆液力传动系统的动态匹配问题,对车用大功率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动态匹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柴油机和液力变矩器所组成系统动态匹配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进行了合理定义。将基于有限试验数据的柴油机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混合流道法的变矩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动态匹配性能计算程序。依据该计算程序对影响匹配性能的结构性因素进行试验设计分析,找出了变矩器有效直径和中间传动比对匹配性能影响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了油门开度和变矩器闭锁速比等使用性因素对最优动态匹配区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构性因素是影响动态匹配性能的主要因素,使用性因素是相对次要因素,但使用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最优匹配区域的位置和最优指标数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