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别以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及叔丁醇等七种有机醇作为共沸剂,采用液相沉淀法结合共沸蒸馏处理前驱体成功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粒子尺寸分布为10-20nm的纳米CeO2颗粒,运用TG/DTA、FI—IR、XRD、TEM等方法对不同有机醇的共沸蒸馏作用以及产品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探讨了共沸蒸馏法制备纳米CeO2的机理。结果表明:共沸蒸馏能起到有效脱除前驱体凝胶中的水分,防止其干燥和焙烧过程中的硬团聚形成的作用,其中七种醇中以正丁醇的共沸蒸馏效果最佳,所得纳米CeO2颗粒的粒度、均匀及分散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Sol-Gel-SCFD法制备纳米莫来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AIP(Aluminum-isopropoxde)和 TEOS(Tetraethyl Orthosilicate)为主要原料,采用Sol-Gel-SCFD(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n(Al2O3):n(SiO2)=3:2的Al2O3-SiO2二元纳米气凝胶,通过中温煅烧,获得了纳米级莫来石.用热重-差示扫描热量计(TG-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物理吸附分析仪(Autosorb)等手段对二元纳米气凝胶和纳米莫来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TG-DSC研究表明,在煅烧过程中,气凝胶的大部分失重(15.98%)在700℃左右已完成,DSC曲线上在445和 1015℃存在的两个放热峰是由于二元凝胶中的Si-O-Al-O结构重整和莫来石化所致,而在805℃处小的吸热峰是由体系中结构水分解所致;借助于 TG-DSC、XRD和 TEM分析手段,可以确定在纳米Al2O3-SiO2二元材料内,莫来石的开始形成温度为1015℃左右.XRD分析表明,完全转变成莫来石温度在1100~1200℃之间,1200℃可得晶粒发育良好的纳米级莫来石;TEM和物理吸附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1100和1200℃所得纳米莫来石的微粒大小分别为30和50nm左右, 比表面积分别为138.91和95.81m2/g.  相似文献   

3.
纳米氧化锆粉体的共沸蒸馏法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78,自引:4,他引:78  
  相似文献   

4.
微乳液法合成多孔纳米碳酸钙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介绍了采用氯化钙 -碳酸钠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碳酸钙的工艺条件、方法和影响因素。实验方案中 ,采用能使Ca2 + 和CO3 2 -的传质延缓、容易从水中分离的吐温 80 -(Tween - 80 )为主导的表面活性剂。经过一系列实验对比分析 ,提出了生产纳米级碳酸钙的最佳试验工艺条件。另外 ,对所合成纳米CaCO3 进行粉晶衍射仪 (XRD)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表明 ,氯化钙 -碳酸钠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碳酸钙纯度较高 ,平均粒径为 2 5nm ,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5.
微乳液-共沸蒸馏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凌峰  纪箴  张跃 《功能材料》2006,37(8):1314-1317
以水/正辛烷/正己醇/司班80油包水体系中的微乳液滴为纳米反应器,通过微乳液滴中增溶的醋酸钡和油相中草酸酰化的钛酸四丁脂反应生成钛酸钡前驱体,并通过共沸蒸馏去除前驱体中的水分,以减小煅烧过程纳米钛酸钡粉体的团聚.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前驱体只需在550℃煅烧就可以生成钛酸钡晶粒,只需在600℃煅烧10min就可以得到粒径只有40nm左右的高纯立方钛酸钡纳米粉体,而且粉体具有粒度分布窄、形貌规则、优越的钛钡摩尔比、低团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聚苯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利  陈云  刘家和  王成章 《包装工程》2005,26(1):57-58,61
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聚苯胺,并讨论了乳化剂、氧化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粒子的粒经、电导率、分子链结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何文 《材料导报》2000,(Z10):337-338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SCFD)法合成了莫来石纳米粒子,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IR)对其溶胶、凝胶及纳米粒子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定性分析,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技术初步探讨了莫来石纳米粒子的合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微乳法制备纳米碳酸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用微乳法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反应机理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分散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制备了莫来石/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照片分析得出纳米莫来石的最佳填充量,拉伸实验数据表明,最佳填充的莫来石/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液相法(溶胶-凝胶法)在阴离子交换树脂和乙醇溶剂的辅助作用下直接合成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晶体和掺杂的金属氧化物晶体,经乙酸异戊酯为溶剂共沸干燥后得到高分散性的纳米微粉.电子显微镜和X衍射光谱的分析,证实了这些高分散性纳米微粉具有明确的晶体结构,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光催化活性和抗菌灭菌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线性加热速率下的Ni50A120Fe30(wt%)体系热爆反应过程的DTA曲线.用差商法计算了该SHS热爆过程的活化能和反应级数,其结果与用燃烧被违法得到的数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首次采用非线性等转化率法研究了聚苯乙烯在氮气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热重曲线,通过程序拟合得到了热解过程中活化能Eα与转化率α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氮气中聚苯乙烯存在一个失重阶段,起始热解温度随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升高.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热解初始阶段的活化能值较低,约为80 kJ/mol,主要对应于聚合物链中弱键的任意断裂反应,其反应速度很快;随着反应的进行,活化能Eα逐渐增大,当α0.3后趋于平缓,此阶段Eα的平均值约为145 kJ/mol,反应主要为聚合物链本身的断裂、解聚;当α0.9时,Eα值迅速减小,反应以链终止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3.
表观烧结激活能是研究陶瓷烧结机理的一个非常重要参量。采用纳米金红石相TiO2陶瓷坯体在空气中进行无压烧结,加热速率分别为1,2,5℃/min,用热膨胀仪记录试样收缩率,阿基米德法测量烧结体相对密度,分别用主烧结曲线法和Arrhenius法计算表观烧结激活能。结果表明:用主烧结曲线得到的激活能是一个定值,而用Arrhenius法得到的激活能是一个变化的值,激活能是相对密度的函数,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且激活能和相对密度的变化趋势分成两段,当相对密度大于85%时,激活能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比小于85%时要快,这意味着在烧结过程中,控制烧结的扩散机制可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挤压铸造压力下所制备的6082铝合金的高温应力应变关系。方法 对100 MPa和50 MPa挤压铸造压力下制备的6082铝合金进行高温压缩实验,建立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并分析了挤压铸造压力和变形参数对流变行为和变形激活能的影响。结果 相同变形条件下,挤压铸造压力为100 MPa时,6082铝合金流变应力更高。当温度较高和应变速率较低时,两种不同的6082铝合金流变应力值差距明显缩小。挤压铸造6082铝合金的激活能随着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高挤压铸造压力下制备的6082铝合金变形激活能更大,变形更困难,但高温中低应变速率时,挤压铸造6082铝合金的变形难易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码头抛石基床的夯实要求,用能量的方法分析爆夯对基床的作用,给出了水下爆夯药包药量与药包间距、挂高关系,并用具体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元法对比的统计能量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典型结构板、梁进行了有限元和统计能量法动态响应分析,验证了统计能量法解决高频问题的有效性。 对统计能量分析的统计平均原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提高统计能量预示精度的几种措施,为统计能量法的成功应用提 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摩擦化学反应动力学,在修正阿伦尼乌斯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摩擦效应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并建立SiO2介质膜化学机械抛光总材料去除率模型;同时,通过浸泡、变温抛光试验确定了材料去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因为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程度降低,摩擦产生的机械能除了部分转化为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绝大部分直接转化为化学能,即直接降低了化学反应活化能,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纯化学作用和纯机械作用在整个CMP去除量中所占比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不同浓度通过对摩擦力和活化能降低量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温度和抛光效果的相关性,活化能降低量与摩擦力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机械力活化合成AIN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力活化由于能大幅度地降低AIN粉末反应合成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是制备A1N粉末经济有效的实用化途径之一,简要介绍了机械力活化合成A1N粉末的反应机制,并分析了机械力活化对A1N粉末合成过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能量法、较为细致地考虑了材料硬化性能,摩擦、弯曲和压边以及几何尺寸等因素对拉深的影响,给出了变形全过程拉深力变化规律的理论计算公武。计算结果与实验相吻合。所给公式可作为进一步工艺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cornea is a solid barrier against drug permeation. We searched the critical barrier of corneal drug permeation using a hydrophobic drug, dexamethasone (DM), and a hydrophilic drug, lomefloxacin hydrochloride (LFLX).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permeability of DM and LFLX across the intact cornea were 88.0 and 42.1 kJ/mol, respectively. Their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permeability across the cornea without epithelium decreased to 33.1 and 16.6 kJ/mo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epithelium is the critical barrier on the cornea against the permeation of a hydrophobic drug of DM as well as a hydrophilic drug of LFLX.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partition for DM (66.8 kJ/mol) was approximately 3-fold larger than that of diffusion (21.2 kJ/mo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tion for the hydrophobic drug of DM to the corneal epithelium is the primary barrier. Thermodynamic evaluation of activation energy for the drug permeation parameters is a good approch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drug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