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合以往的科学研究结果,论述了从珠光体分解到贝氏体相变是1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批驳了扩散学派所说的贝氏体是共析分解产物,所谓贝氏体是珠光体转变的延续的观点.指出了珠光体与贝氏体在扩散、形核、动力学、组织形貌、亚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研究过冷奥氏体转变时原子的位移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原子位移方式不同是区别相变机制的依据之一.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等组织,最基本的区别是原子位移方式的不同,从高温到低温,原子位移方式是逐渐演化的.研究表明,三个相变中原子位移方式分别是:(1)高温区的共析分解是扩散型相变,原子每次位移距离为一个原子间距.界面扩散是主要位移方式;(2)贝氏体相变是过渡性相变,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是无扩散过程,而贝氏体碳化物的形成是扩散过程.铁原子和替换原子进行热激活跃迁位移.原子位移距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各原子位移矢量不等,界面控制.(3)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的,所有原子进行集体协同位移,原子每次移动距离远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切变机制不正确.在晶格改组过程中,为调整应变能一般需要形成位错、孪晶或层错等亚结构.  相似文献   

3.
应用科学技术哲学的观点综合阐述了金属及合金固态相变理论中的有关问题.认为,金属及合金,钢及合金钢都是复杂的整合系统,它们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等特性及功能.相变具有自组织机制.每一种相变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往往具有过渡性、阶段性.要把过冷奥氏体作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合的方法研究"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相变全过程.科学概念是理论的细胞,对于钢中相变理论中的某些错误概念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在贝氏体相变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指出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认为以往的热力学计算不准.贝氏体铁索体的相变驱动力约为905 J/tool;提出了切变一扩散整合机制,贝氏体相变的晶核是单相BF,不是共析分解,贝氏体铁索体(BF)在贫碳区形核,是贫碳的Pa的无扩散相变,不是切变过程,而是以界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钢中贝氏体碳化物(Bc)在γ/a相界面上形核,向奥氏体和铁索体中长大,最终被铁索体包围,是以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进行的扩散型相变.  相似文献   

5.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综合阐述了贝氏体相变学术论争的焦点问题.通过大量试验事实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批驳了两派的错误观点.指出了贝氏体的正确的定义;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贝氏体相变与共析分解和马氏体相变存在原则区别.贝氏体浮凸为帐篷形,非N型,不具备切变特征.从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角度阐述了贝氏体相变非切变,也非扩散过程.提出了贝氏体铁素体(BF)、贝氏体碳化物(BC)形核长大新机制.贝氏体相变过程中原子移动的特点是界面控制,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机制,并且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应用JEM-2010高分辨电镜和Quanta-400型环境扫描电镜,运用试验与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纯铁的块状转变和钢中的贝氏体相变,通过对相变的形核、长大,贝氏体亚单元和组织的形成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认为贝氏体相变与块状转变存在亲缘关系.依靠随机涨落,形成贫碳区,贝氏体铁素体在贫碳的奥氏体中形核.Fe原子和替换原子通过热激活跃迁、界面扩散或切变等方式,重复产生亚单元.在亚单元边界处,富碳奥氏体析出碳化物或成为残留奥氏体.贝氏体相变机制具有过渡性,即切变扩散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贝氏体相变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贝氏体相变理论争论多年.研究贝氏体相变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运用理论的综合分析的方法,从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入手,讨论了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组织形貌、亚结构等与相变机制的联系,认为贝氏体相变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提出贝氏体相变机制是过渡性质的扩散切变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本世纪以来固态相变研究的成果.认为应用科学技术哲学指导金属固态相变研究取得成功.通过大量试验和理论分析,更新了重要概念,批驳了错误观点和学说,修正了珠光体转变、贝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理论,占领了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9.
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生长时的形态和成分变化王福成,刘玉先(山东工业大学实验管理处济南250014)(山东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济南250014)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p黄铜中贝氏体相变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扩散型的台阶生长机制和切变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综合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钢中贝氏体相变热力学.指出以往的KRC,LFG模型不适于贝氏体相变驱动力的计算.在进行相变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γ→αB γ1→BF γ1转变机制设计了新的计算模型,并估算了Bs温度下相变阻力为105 J/mol.指出相变不仅与驱动力有关,而且取决于原子扩散能力.在贝氏体上部温度区,可以依靠界面扩散进行台阶长大;在460 ℃以下的某一段温度,可能以原子热激活跃迁无扩散机制进行贝氏体铁素体形核-长大过程;在Ms点稍上一段温度,可能以切变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逐渐推行,信息技术在新教学模式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面临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改革的形势。在对课程整合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应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原则,满足社会需求和跨学科教育的原则。对包括课程形式、管理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4个方面的整合方式提出总体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2.
设计的根本意义就是解决人们由需求而导致的问题 .当我们以科学的系统观去认识事物 ,以系统设计方法来落实设计行为时 , 适合 作为其实质性要求 ,让我们的目光更趋向事物内部的秩序性以及该事物与外界联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行人从众违法过街行为机理,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不同条件下行人群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首先,借助动作捕捉技术获取行人从众违法过街行为的基础数据.然后,以实际交通行为数据为基础,构建行人过街的群体网络.最后,通过分析不同红灯时段以及不同性别的行人网络度分布情况,研究行人违法过街行为的规律.结果表明:等待时间越长,当人群中出现违法过街行为时,吸引从众违法过街的行人就越多;在过街行为方面,男性较女性更易从众,且男性的违法过街行为更易吸引其他行人违法过街.  相似文献   

14.
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科学和人精神是化素质教育中的两个核心命题,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人科学的内涵、特征、功能及人科学课程在培养人精神中的作用、人精神是以人、价值、关系为核心的内涵以及人精神的层次、人精神的培养目标和实现内容、实现途径;人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互塑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筑创作中,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将建筑纳入城市之中,实现其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建筑是城市大的子系统,建筑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子空间: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此解析了现代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塑共生关系;指出建筑空间的城市空间的渗透与交融,是实现两者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论述了整合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创作模式;提出了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重合等六种空间组合方式,并国内外的创作实例,从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室内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化途径;系统地提出了对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网格化城市管理这种新模式对城市社区的资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在发现层次、管理层次、执行层次上都有着独特的资源整合运行机制。但是这种资源整合运行机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提出分析其运行机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试图解决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国情决定党的群众路线需走"法治化"道路。随着群众路线动态内涵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对群众路线开展方式进行反思和全面理解愈发紧迫与重要。社会政治时代背景要求探索开展群众路线与现代法治精神相契合。积极探索宪政与法治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群众路线之民生本义,建立群众路线与法治相契合的新格局,亦是当前所亟须。  相似文献   

18.
扼要介绍了新技术与建筑工艺设计发展现状 ,肯定了新技术与建筑工艺设计的有机整合对城市持续发展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认为应用新技术探讨建筑工艺设计的良好运行机制、建立可共享的空间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把握从众现象 实施科学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众现象,是群体中固有的一种现象,它的存在往往影响着科学管理的实施。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加深对从众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管理中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STS教育的文化整合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S教育为传统科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文化整合的视角考察了STS教育,分析了STS教育兴起的文化背景,阐述了STS教育文化整合观,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了STS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