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本文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对聚醚醚酮进行表面改性,注入离子分别为Cu和Ag。离子的注入使PEEK表层形成了石墨相,同时样品的表面极性减小,与水的接触角增大,样品表面的力学性能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铅离子注入到ITO薄膜玻璃中,用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硬度计等测定了ITO膜注入前后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注入后光学、电学性能有所下降,而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有明显提高。这说明离子注入提高ITO薄膜玻璃的耐磨损性和在有腐蚀性气氛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离子注入纯Fe表面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等方法对纯Fe中注入Ni^+,Mo^+,B^+及Ni^++Mo^++B^+起表面层微观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不同注入条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4.
离子注入玻璃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玻璃中注入金属离子导致在基底玻璃薄层中纳米金属族和纳米化合物的形成。此纳米粒子的存在和尺寸大小与基底玻璃的成分,注入离子类型、注入参数(能量与剂量)和热处理等因素有关。这些内米粒子呈现等离子激元振荡,增强了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因此离子注入玻璃在制造全光学开关器上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离子注入对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子注入对聚合物材料表面改性有着独特的优越性,文中介绍离子注入技术在聚合物材料表面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能等方面改性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7.
8.
9.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及表面强化工艺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III)消除了传统束线离子注入 (IBII)固有的视线限制 ,是一种更适合于处理复杂形状工件的手段 .近十年来 ,PIII及其工业应用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 ,随着PIII的研究与开发的深入 ,发现仍有若干重要的物理与技术问题 ,诸如浅的注入层、离子注入不均匀性、气体 (氮 )等离子体的有限应用范围等等 ,阻碍了PIII工业应用的发展 .目前 ,这些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我实验室近年来在注入过程鞘层动力学的计算机理论模拟、离子注入剂量不均匀性改善、圆筒内表面注入研究、新型长射程阴极弧金属等离子体源研制、气体及金属等离子体的综合性表面改性工艺研究、以及低能高温PIII新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 . 相似文献
10.
11.
12.
经钨离子束处理的H13钢的表面结构和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由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MEVVA)引出的强束流脉冲钨离子对H13钢进行了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注入剂量为3×1017cm-2,引出电压为48kV,平均束流为15μA*cm-2.利用卢瑟福背散射谱(RBS)测量了注入表面的成分,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考察了注入表面的氧化情况及微观结构.研究发现,钨离子注入H13钢能减轻其表面铁元素的氧化;钨元素在其表面的原子百分比可达28%左右,并根据能带论确定了注入样品中钨和铁元素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分析了高能 Ti 离子注入 LiNbO_3后 x,y,z 三种不同切向的表面损伤分布及退火效应。x,y 切片表面损伤程度近乎无定形,Nb 原子迁移率 N_D/N=1;z 切片表面损伤仍未饱和,N_D/N=0.8。辐射损伤主要是大量 Nb 偏离晶格位置成为间隙原子,注入的 Ti 离子处于间隙位置—LiNbO_3结构中固有的空位,使晶格有微小的膨胀。注入后产生有大量的氧缺位,氧气氛中热退火可消除氧缺位,使位移原子恢复至原晶格位置,且大部分间隙位置上的 Ti 离子通过替代 Nb 或少数 Li 进入正规格点上,此处晶格有少许收缩;热处理后损伤的消除由注入层与衬底的界面处向外表面方向进行,需1000℃高温退火,晶格损伤才能获得明显的改善,氧气氛可防止氧缺位的增多。 相似文献
17.
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对纯铜进行表面改性,通过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注入技术在纳米表层注入Mo离子。利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观察SMAT处理效果,表面存在纳米层和变形层,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纳米层的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得到了显著的抑制,表面纳米层的晶粒在退火后长大到163nm,而注入了Mo离子的只长大到72nm。此外,SMAT并离子注入后材料表面的硬度仅达到SMAT试样的3.5倍,是纯Cu基体硬度的7倍左右。Mo离子的分散和由SMAT及离子注入引入晶体缺陷的反应促使了这些优化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后处理及原位生长BiCrCuO高潮温超导薄膜的主要进展,重点讨论了影响110K相生长速率的工艺因素及提高Bi系高温超导薄膜质量的可能方法。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