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润滑油在车辆动力设备中具有润滑、冷却清洗、密封和防锈等功能,长期使用容易劣化变质.现行的定期换油方式存在过早换油造成浪费或者不及时换油导致设备磨损甚至无法工作的缺陷,而依据润滑油油液质量进行更换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了检测润滑油的油液品质,基于光谱调制的原理,通过检测起光谱成分的变化来感知油液污染度的变化从而确定油液污染程度,开发了一种在线简易吸收光谱传感器,并对其传感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在线光谱传感器的输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检测润滑油液的品质.该传感器在润滑油退化分析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机械设备用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物理、化学等的作用,会逐渐变质,直至报废。为保证摩擦副的正常运转,减少摩擦副的磨损,在用润滑油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保证润滑油质量符合要求的措施就是到一定时期换油。因此,确定设备的换油周期,便成为润滑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否按设备说明书的规定时间换油呢,是可以的,但不大恰当。原因是制造厂的说明书往往把换油的周期规定得比较短一些。何况各类设备开动台时不尽相同,机械地按3个月、6个月的换油周期,显而易见是不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目前汽车发动机每次更换机油时,仅仅是放掉变质机油更换合格机油,而发动机润滑系统中黏附沉积在油底壳及润滑油道的污垢得不到及时的清洗,在设备运转过程中,机械杂质、积碳和结胶物的增加,造成润滑油劣化速度加快,磨损加剧,动力性能下降,设备换油周期和修理间隔缩短,使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上升,还经常由于润滑不良引发故障而影响生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汽车的总能源有  相似文献   

4.
设备润滑用油采用抽样化验,鉴定油质、再确定清洗换油与否的“按质换油”方式比设备使用一定的周期,不管其油质如何,一律进行清洗换油的“定期换油”方式是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据调研发现,不少单位在推行  相似文献   

5.
清洗换油理应在润滑油油质变废的条件下进行,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均采用单纯的固定时间的方式进行。有的以每台机床一级保养、二级保养或故障修理时,看油色是否发黑或辨别油气是否异常来决定进行清洗换油;有的根据油箱容量规格大小确定,容量大的,换油周期长些,容量小的换油周期则短些,例如:容量20公升的换油期为3个月,50公升的4个  相似文献   

6.
按质换油是实现合理用油、节约能源、降低维护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设备润滑管理的发展趋势。 按质换油有三个要素,即检测方法、检测周期和润滑油的换油指标。本文就油质的检测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油质检测内容的确定 对于润滑油的用户来说,主要是对在用油的质量进行监测,其质量保证(监控)体系不应求全、求大,具备常规的理化检验手段即可基本满足需求。在油品的理化指标检验方面,可以选择润滑油粘度、机械杂  相似文献   

7.
内燃机使用不当,是目前造成其早期损坏和使用可靠性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内燃机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几个使用误区及危害作一介绍,同时提出了预防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1.循环加注润滑油或以不同品质的油掺兑使用 循环加注润滑油,是指在加注润滑油时不定期换油、不  相似文献   

8.
制定合理更换润滑油的标准,充分利用润滑油,是国内外润滑工作者正在研究和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当前,普遍采用的是固定周期换油法。只要到了规定的换油周期,设备润滑油即行更换。采用这种方法时,如周期定得合理,尚能实现良好润滑,保持设备的精度、性能,满足生产要求。但由于周期固定,没有按照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如负荷轻重、工作环境和运转部位的摩擦磨损、润滑状态等影响润滑油污染程度的因素,因此很难作到有效地利用润滑油。要不会产生润滑不良,要不会因换油频繁而浪费人力、工时和材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厂在设备润滑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现介绍如下。1.化验分析按质换油的提出目前我国工厂普遍实行的是定期换油制度。实践证明:定期换油脱离了润滑油在使用过  相似文献   

10.
一、现行设备换油周期存在的缺点 现行设备换油周期一般是按油箱容量和设备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确定的。例如:油箱容量在50公升以下的换油周期为三个月150~200公升的换油周期为六个月;200公升以上。的换油周期为一年。这种换油周期主要是依据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升降而变化的特性,通过换油使润滑油的粘度与气温相适应。如X62W型万能铣床主轴箱规定使用30号机械油,换油周期为六个月; C 620-1型普通车床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规定使用30号机械油,换油周期为 50天; Z 35型钻床升降机构、夹紧机构的贮油池规定使用10号机械油,换油周期为三个月等…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生产中,原油沉降罐中油水界面及液位的准确测量对于油田的正常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油罐液位及油水界面测量装置误差较大,本文提出通过逐点阻抗测量技术这一全新的测量方法来提高液位及油水界面的测量精度,为生产工艺的调整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矿物油基淬火油由于很难进行生物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调查表明矿物油是地下水源的最大污染源,各国对有关矿物油的使用和排放都已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因此研制新型的环保型淬火油势在必行。论述一种基于菜籽油的植物油基淬火油,它不仅具有突出的环保和生态优势而且具有优良的冷却性能,是很有希望替代矿物油的新型生态淬火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进现有的成品油管道油品检测方法,从油品介质的本质出发,寻找能够体现油品本质的特征来检测和识别成品油。通过分析光的变化磁场的电磁感应对介质的作用以及光在介质分子间能量传递过程建立的电子云导体模型,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对光在介质中的传播以及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成品油及其混油的折射率进行测量及相关计算,得到了计算成品油折射率和识别混油的方法。通过光学传感器接收探头与油品接触面的菲涅尔反射信号,分析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从而完成对油品的识别以及对不同混油的区分, 相对误差<0.02%。实验结果为油品的识别和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分析成品油管道运输中混油的成分、推断其混油状态、扩散过程等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车辆动力-传动装置油液颗粒污染物现场实时检测问题,针对现有光学传感器双通道检测系统存在的光强测定困难、油液颜色不均匀和光强不稳定影响测量精度的问题,提出空气通路代替油通道的油液污染物检测方案,设计车辆新型油液检测装置,对该系统进行试验研究。设计的新型油液检测系统采用双通道测量方法可消除光强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采用空气通路作为参考通道可消除各批号颜色不同带来的测量误差,采用双光源可对因光电转换元件老化引起的测量误差进行校正。实验证明,该系统能有效监测油液颗粒污染物。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新型液力抽油装置的组成及液压驱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该装置综合了液压有杆抽油装置和水力活塞泵抽油装置两方面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开采沥青质高粘油井以及中、低产量的定向井、水平井等特殊结构的油井,也适用于开采井深超过有杆抽油系统工作范围的油井。这种抽油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设备重量轻、便于安装等特点,因此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基于PLC的加油站售油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首先利用GTDesigner2软件进行触摸屏界面的设计;然后利用GXDeveloper软件进行梯形图的设计,并且对梯形图进行调试确保其没有逻辑错误;最后,利用GTSimulator软件进行仿真。其操作简单,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轴承冲洗机油液的清洁度要求,全新设计制造一种轴承冲洗机.轴承冲洗机采用供油箱和回油箱的双油箱结构,供、回油箱分别连接供油泵和回油泵,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上设置油滤,供油泵打出的油液经过油滤进入轴承,油液从轴承油孔喷出后流回油箱,回油箱中的油液过滤干净后,提供给供油箱,通过这种双过滤循环系统可保证冲洗油液的清洁度要求.供、回油箱隔板上部位置开有连通孔,使两油箱液面动态平衡,消除供、回油流量的不匹配.轴承冲洗机能够达到油液的清洁度要求,使冲洗完的航空发动机轴承内无杂质,保证轴承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相似文献   

18.
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初步评价实验室自主研发工艺处理得到再生润滑油的质量,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再生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废润滑油、新润滑油进行对比研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斑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对再生润滑油的抗磨减摩与润滑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废润滑油摩擦学性能严重下降,较新润滑油摩擦因数升高26%以上,磨斑直径增大58%以上;再生润滑油表现出了优良的减摩抗磨性能,较废润滑油摩擦因数能够降低25%,磨斑直径可减小50%左右,基本达到了新润滑油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Coriolis mass flow metering for two-phase (gas/liquid) flow is an emerging theme of bo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The key issues are maintaining flow-tube operation, and modelling and correcting for the errors induced in the mass flow and density measurements. Experimentally-derived data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at these errors vary most notably with gas void fraction (GVF) and liquid flow rate, but other factors such as flow-tube geometry and orientation, and fluid properties such as viscosity are also influential. While undoubtedly a universal two-phase flow correction model is the ultimate research goal, there is currently no obvious candidate to explain the range of behaviours observ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emonstrates an empirical methodology that has proven effective in developing good correction models for a given choice of Coriolis flow-tube and flow mixture.

A growing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oil reserves may be described as “heavy”, implying high density and high viscosity. Of the various metering challenges heavy oil pose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s its ready entrainment of gas, and the difficulties entailed in separating gas from the oil. Accurate two-phase measurement of heavy oil is therefore an especially desirable technical goal.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NEL), Scotland on a 75 mm flowmeter using a high viscosity oil. Flowrates from 1 kg/s to 10 kg/s were examined, with gas void fraction (GVF) up to 80%. The resulting models were tested online in a commercial Coriolis mass flow meter and demonstrated good performance for both steady and slugging two-phase flows, with the corrected measurements typically within 1%–5% of the nominal mass flow and density.

Field trials in Venezuela have confirmed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two-phase solution.

While research continu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ic two-phase correction,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can provide, for economically important fluids, tailored models with good two-phase flow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机械式速动油压继电器的局限性,设计了以微处理器为核心,以光纤传输为纽带的变压器油压监测与保护系统.系统具有油压速动保护以及油压高/低报警功能,并采用U盘长期存储变压器油压数据.配套设计了上位机变压器油压分析系统,用于U盘油压数据的导入、存储、管理与绘图分析,为变压器运行状态分析以及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可用信息源.该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实验室测试以及现场试用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