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该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带压作业技术应用现状和工艺水平,重点论述工艺原理、结构组成、技术关键,并对相关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对各系统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表明该工艺安全可靠;同时统计了近年来国内应用情况,适用范围广,污水减排和增采增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4.
以往油田在进行带压油、气、水井作业施工前,为保证安全生产,经常要先压井,再作业,这样的弊端一是要面临压井液成本,其次是压井液对地层造成的污染,第三是油气井生产压力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施工作业前的状态,影响油气采收率。不压井带压作业就是在带压环境中通过不压井设备起、下管柱的作业方法。对油气井而言它可以保护和维持地层的原始产能,减少酸化、压裂等增产措施的次数,为油气田的长期开发和稳定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对水井而言,它不需要停注放压,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同时可以免去常规作业所需压井液及其地面设备的投入,省去了排压井液的费用,无污染,保护环境。辽河石油勘探局兴隆台工程技术处2001年以来就开始在各大油田从事油、水井不压井带压作业施工,技术日趋成熟,此项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5.
6.
以往油田进行带压油、气、水井作业施工前,需要先放压或压井,再作业,存在成本浪费、地层污染、复采复注时间长等问题。带压作业是利用特殊修井设备,在油、气、水井井口带压情况下,实施起下管杆、井筒修理及增产措施的井下作业技术。辽河油田经过十年的完善升级,施工能力从12MPa升级到42MPa,完善了水井、油井、气井、热采井、大修井等系列施工装置,形成了油管、注水工具、特殊管柱和完井管柱等系列压力控制技术。该技术具有保护油气层,保护套管,降低费用,提高单井产量,确保安全环保等优点,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10.
油水井检修作业中通常采用放喷和压井两种作业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污染环境、堵塞地层渗流通道等缺点。为不伤害地层,保持地层能量,缩短作业周期,减少环境污染,提出了不压井带压作业技术。介绍了主要由井口带压设备、修井机及配套设备三部分组成的短冲程带压作业装置的工作原理,现场应用89井次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施工一次性成功率、合格率达100%,平均施工周期为15d,最高施工压力为5.6MPa。作业过程中能有效控制井口压力,防止井喷事故,实现安全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1.
12.
带压作业是利用并控设备控制井口压力,对高压油水井在不压井、不泄压的情况下进行修井作业的一项技术,技术的关键是要解决油管内部堵塞、油套空间动态密封和欠平衡状态下管柱的控制问题,防止施工作业时油管内、油套空间喷液和管柱上窜.油管内防喷通过堵塞器实现,油套空间密封和管柱控制通过带压作业机实现.近几年来,带压作业技术在吉林油田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加大力度发展带压作业技术,集中解决问题区块遗留难题,累计实施514口并,减少泄压放水89×104 m3,综合创效超过2亿元,有效地控制了注水并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15.
概述了目前国内典型的不压井作业装置(辅助式不压井作业设备及独立式不压井作业设备)的功能及应用现状,分别对其结构、作业原理和主要技术特点进行阐述。从不压井作业装置、配套设备及作业工艺3个方面分析了不压井作业技术在国内油田应用的局限性,指出了不压井作业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加快不压井作业设备适应性的研究,以作业工艺的拓展来指导设备的研制,以设备制造来促进工艺的应用;大力开展不压井作业工艺及作业规范研究;加快对国产防喷器以及防喷器配套工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带压作业修井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国内外带压作业装置的技术现状,叙述了国内自主开发的带压作业修井装置的基本设计原理、部件设计、操作规程和目前涉及到的主要力学问题,为我国带压作业装置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19.
气井经过一定时间的运行之后,会存在大量内部积液、构件性能弱化和化学性损伤等现象.带压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能够明显缓解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20.
虚拟仿真培训是指基于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培训,是实际培训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映射。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交互式的三维立体动画软件,实现仿真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受训人员可以通过与虚拟环境中的三维物体进行交互,沉浸其中,像参与游戏的形式一样,规避现实风险,从而达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石油企业职工培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危险作业和不具备现场培训条件的高级培训,急需针对油田生产施工各工种的仿真培训系统。本文针对油田仿真培训系统开发中所需的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以气井带压作业作为实例,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油田仿真培训系统的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