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站仪与测斜仪在基坑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高层和大规模建筑的基坑开挖过程中,建立基坑支护和周围环境的变形监测系统不仅是施工安全要求,也是周边环境和居民安全保障的要求。全站仪和测斜仪是目前基坑开挖监测中较为常用的仪器。本文通过对全站仪和测斜仪的观测值的误差分析和工程应用比较,分析基坑边坡位移监测中两种仪器观测值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基坑开挖工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建材》2015,(6):228-229
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的卸荷效应,会导致坑底土体回弹,支护结构变形等,再加上周围的建筑物及复杂交通情况的影响,会对周围土体造成挤压。因此,对某深基坑进行了围护桩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在开挖过程中不断地监测和分析周围环境以及地下管井渗漏导致深层土体变形特点。由于地下水以及周围建筑物荷载作用,导致土体开裂、变形;测斜仪在使用监测过程中,环境已经对土体的变化产生影响,对其反应出的读数进行分析,得出深层土体水平位移与地下水作用于土体、坑边荷载对土体的影响因素以及测斜仪在使用过程容易导致误差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钻孔测斜仪监测滑坡抗滑桩 变形受力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在大截面钢筋混凝土和钢轨抗滑桩身埋设钻孔测斜管,监测得二类抗滑桩的水平侧向位移。对于大截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视为埋于土内的弹性地基梁,求得其弹性曲线微分方程,进而得出桩身转角、弯矩、剪力、桩前抗力等;对于钢轨抗滑桩,把测斜仪所测横向变形当作钢轨桩的弯曲变形,然后再反算出钢轨桩的弯矩、正应力和抗滑力。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某高速公路韩家垭、0509工点滑坡的抗滑桩变形受力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储文静 《山西建筑》2011,37(12):91-92
简要介绍了钻孔测斜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把钻探成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照,可以明显的得到滑动面的分布情况,并可以对滑体滑动机制作出某种程度的判断,为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说明了测斜仪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的坡体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位移–时间过程线、位移–孔深关系曲线以及变形速率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监测成果,并将不同部位仪器的监测成果加以对照,综合分析坡体的变形特征。一般情况下开挖坡体的变形量是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大,对于存在软岩夹层的岩石边坡在开挖时坡体的变形会表现出与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特征。实际工程中影响岩体变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借助地质资料并结合现场施工进度以及巡视结果分析监测成果,掌握坡体变形特征,从而对坡体的稳定状况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何锋  向锐 《土工基础》2018,(1):69-73
碎屑岩滑坡变形体是广西湿热气候环境下具有群发性特点的典型滑坡体。基于前期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成果,布设滑动式测斜仪和磁环沉降水位检测尺,对变形体内部变形和水位进行长期监测,获得了可靠的监测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建立了测斜变形曲线,得到了滑动体变形形态与变形曲线相对应的关系,揭示了滑动带的位置,阐明了滑动变形—破坏机制,得出了碎屑岩滑坡主要受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影响,也受滑坡体自身地质构造控制的结论,从而为湿热环境下碎屑岩滑坡治理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钻孔测斜仪在基坑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山西建筑》2009,35(24):93-94
介绍了钻孔测斜管的安装及钻孔测斜仪的监测过程,通过工程实例,发现并概括了测量过程中一些容易产生误差的操作,并做出了相应改进,从而提高基坑监测的准确性,确保基坑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8.
观测滑坡深部变形是了解滑坡启动机理以及进行滑坡监测预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作为监测实例,收集了测斜仪监测方法和拉线式监测方法测量出的深部变形数据,分析了深部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地表变形的关系,对比了两种监测方法获得的数据,测斜式监测方法表现更加灵敏,但量程小,拉线式监测方法量程大,但灵敏度低。依据深部与地表协调变形对滑坡变形启动模式提出了新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种监测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帅  贺拿  钟卫  杨波 《工业建筑》2022,52(2):90-95
为定量描述滑坡空间变形特征,在对滑坡体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勘察基础上,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光纤光栅深部变形监测和自动拉线式裂缝变形监测综合监测技术,结合重庆市玉台村滑坡裂缝变形特点,综合分析玉台村滑坡空间变形规律和失稳破坏机制。结果表明:1)综合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光纤监测和自动拉线式裂缝监测的方法有利于从地表变形、深部变形和裂缝变形方面对玉台村滑坡三维变形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是一种高效经济、优势互补的监测方法。2)玉台村滑坡表现出深层滑体的阶段性变形特征。在失稳前期,滑体后部整体滑动速率较快,变形量随时间近似呈线性增长,且地表变形监测数据的波动对降雨有较强的响应。随着滑动的持续,后缘裂缝变形逐渐退出增长阶段,靠近中部滑体的裂缝变形仍较为活跃,变形差异与地形陡缓有关。3)不利的地形与汇水条件、连续降雨、基岩隔水性以及坡前切脚与坡后堆载构成了滑坡变形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位滑坡的发育具有一定隐蔽性。由于滑坡所处位置的高程较大,一旦发生失稳下滑,将造成巨大的灾难,对此类滑坡开展强变形监测及成因机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某研究区高位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进行现场调研、勘查,分析了滑坡变形演化规律,推断出了滑坡体的成因机制和变形破坏模式。研究发现,该滑坡主要由紧邻的H1滑坡和H2滑坡组成,H1滑坡总体积约1.152×106m3,为一大型土质滑坡,平面形态呈舌形;H2滑坡总体积约9.6×104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形。其滑坡成因的地质力学模式为"蠕滑拉裂",变形破坏不断向后发展,破坏模式可以概括为蠕滑—牵引破坏—后退的循环过程。所得结论对于今后类似滑坡的预警监测和工程措施施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襄樊—十堰高速公路韩家垭滑坡为背景,对其地质成因、物质组成、滑面物理力学特性、结构特征与运动特性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变形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其变形规律建立相应的流变力学模型来反映其规律,并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滑坡的变形破坏全过程进行研究,利用试验所记录各部位测点的位移数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流变模型的位移变化曲线进行比较验证可知,位移曲线比较吻合,流变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蠕动型滑坡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2.
浒家洞滑坡治理工程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浒家洞滑坡是耒宜高速公路上较大滑坡之一,采用抗滑桩加锚索的整治方案。为确保该滑坡整治施工的顺利进行及设计方案的可靠合理,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该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研究了滑坡及抗滑桩的变形规律,并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滑坡监测及变形预测智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将滑坡监测与当前先进的三维可视化及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三维滑坡的监测信息系统,实现了滑坡监测信息与监测场址三维地理信息的综合表达,为滑坡监测方案设计和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平台。针对滑坡位移复杂的非线性演化问题,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思想,采用遗传算法确定时间序列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从而获得滑坡变形的预测模型。以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为研究实例。介绍了三维滑坡监测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算法,并对滑坡变形的非线性位移进行了智能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为了深入分析斜坡在地震中的震裂变形破坏形成机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斜坡震裂变形和破坏现象的详细调查,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振动台模拟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单面和双面斜坡震裂变形的力学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地震中地震波的作用,将使坡体应力场出现重大变化,坡体尤其是坡面上将出现量值和方向不断调整变化的反复拉剪作用,是坡体(面)震裂变形甚至破坏的重要原因。分析还认为,拉剪作用有3种表现形式,即初动拉剪加速破裂效应、重复拉剪破坏效应和双坡共剪破裂效应,并结合实例对3种破坏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为预测震裂斜坡破坏提供了有力参考,也为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堰塞坝溃坝模式分析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在对唐家山滑坡及其堰塞坝现场进行详尽地质调查结果基础上,结合早期(地震前)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形成及堵江过程可概括为:顺层岸坡结构地震诱发→滑坡体前缘剪切、后缘拉裂→高速下滑、形成气浪、前缘刨蚀河床、对岸阻化隆起→后缘边坡坐落下滑→堰塞堵江。对堰塞坝体地质结构、不同水位条件下堰塞坝整体及上下游部位不同工况稳定性分析表明,堰塞坝以沟槽部位表层松散体水流逐级淘刷的“溢流破坏”方式为特点,整体溃坝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6.
某高速公路山体边坡变形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中西部高速公路建设遇有大量的岩石边坡稳定问题。对某高速公路山体边坡的监测成果表明,该山体边坡分别存在着深层和浅层滑动变形区域,分析发生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地下水位升降的影响。因此,建议该高速公路山体边坡的稳定措施,应以防、排水工程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不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以离散的块体集合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动力学分析和时步积分技术模拟块体系统的不连续变形行为。对DDA采用的常加速度法进行拓展,给出求解块体系统运动方程的Newmark积分格式,并引入一种与块体不平衡力成正比的自适应阻尼使系统收敛到新的平衡状态,保证求解的稳定性。作为考核,将基于Newmark积分方案的DDA方法应用到隧洞开挖模拟,通过和UDEC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改进后DDA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拓展DDA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大量的高边坡和库岸的稳定性将发生变化,针对库区地质灾害的特点,讨论了运用3S技术与地面监测网相结合监测滑坡和库岸变形的有关问题,介绍了在万州、巫山和奉节等地初步建立的“三峡库区库岸与滑坡变形监测及灾害预警系统”与获得的部分观测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在评估三峡库区滑坡和库岸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