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小平  樊鹏  周建阳  王梦圆 《化工进展》2023,42(3):1228-1239
为了探究不同壁面微细通道内质量通量对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制得3种不同波纹壁面的微细通道,以R141b为实验工质,在入口温度为33℃、压力为60kPa的工况下,调节加热板的功率,在质量通量为203.75kg/(m2·s)、255.68kg/(m2·s)、307.61kg/(m2·s)、358.59kg/(m2·s)和409.57kg/(m2·s)的条件下分别测定3种不同波纹壁面沸腾曲线。通过分析3种微细通道不同质量通量下的沸腾曲线,归纳ONB点的过热度和热通量变化规律,进一步比较在同一质量通量下不同壁面微细通道的沸腾曲线,分析波纹壁面沸腾起始点的过热度减小的原因,最后将实验值与现有的ONB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发现Hsu模型预测效果整体较好,但该模型没有关联质量通量因素,本文对3种波纹壁面不同质量通量作用下ONB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壁面微细通道,随着质量通量增大,ONB点壁面过热度减小;相同质量通量下普通微细通道ONB点的过热度最高,正弦微细通道次...  相似文献   

2.
微通道内流动沸腾可视化观察与流型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去离子水在矩形微通道(0.54mm×1.6mm)中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可视化观察和实验,观察到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三种流型,并对流型进行分类.根据流型转换实验数据,得到随千度和质量流速变化的流型分布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拟舍得到流型转换预测的新关联式,对矩形微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CHF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G为96~224 kg·m-2·s-1,入口过冷度为20~50℃,有效热通量为10~240 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临界热通量(critical heat flux,CHF)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临界热通量是通道出口壁面干涸造成的,而出口壁面的干涸是由于流动沸腾向通道上游的反向流动。出口壁温的剧增和两相压降的剧减标志着CHF的发生。此外研究发现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微肋形状等实验参数对CHF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工况条件下,微肋片的存在大大减小了沸腾的反向流动和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微肋阵通道的CHF比光滑微通道更高,且椭圆形微肋阵的CHF最大,菱形微肋阵次之,圆形微肋阵最小;CHF随着质量流速和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出口干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将实验数据文献中的关联式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实验数据与关联式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流动沸腾传热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矢量分析,导出一个普遍适用于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计算的模型方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吻合较好。作者同时探讨了流动沸腾中核沸腾项被抑制的原因并在新模型的基础上关联了抑制因子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非共沸混合物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虎根  胡自成 《化工学报》2006,57(3):526-529
引言 近30年来,工程技术的发展正朝微型化迈进,微型结构冷却技术在微电子、航天航空、生物医药和微型换热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应用,由于沸腾换热是一种高强度的换热方式,微型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征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罗小平  王文  廖政标  郭峰  吴迪  张霖 《化工进展》2018,37(3):884-892
为了研究微细通道壁面润湿性对过冷沸腾起始点(ONB)的影响,采用CuCl2溶液刻蚀普通光滑表面微细通道得到超亲水表面微细通道,再用氟硅烷溶液修饰超亲水表面微细通道得到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以R141b为实验工质,在压力为170kPa、质量流率302.7~417.2kg/(m2·s)、热流密度2.17~29.9kW/m2的工况下进行流动沸腾实验。结果表明: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ONB点的过热度最低,普通光滑表面微细通道达到ONB点所需过热度最高;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距离出口最近的测点最先开始沸腾,达到ONB点所需过热度也为最小;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ONB点的过热度逐渐增大。本文选取了7种典型的ONB点处壁面过热度预测公式,将实验值与公式预测值进行对比,发现HSU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对光滑/超亲水/超疏水表面微细通道ONB过热度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值分别为13.1%、20.8%和21.5%。为了更好地预测具有特殊润湿性表面的ONB过热度,引入表面能参数对HSU模型进行修正,预测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截面微肋阵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为96~224 kg·m-2·s-1,有效热通量为10~240 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发现:在低热通量下,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而在中高热通量下,薄膜蒸发对流换热为主要沸腾机制;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通量和出口干度的增加而减小,两相压降随着热通量和出口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微肋阵肋间形成的次级通道宽度对换热和两相压降有很大的影响,次级通道越宽,气泡越容易脱离,换热效果越好,压降越大;微肋的存在抑制了气泡的反向流动,减小了沸腾不稳定性,推迟了临界热通量的发生,椭圆形微肋阵通道的流动沸腾稳定性最好,而圆形微肋阵通道的流动沸腾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8.
微通道中纳米流体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微通道中纳米流体流动沸腾的换热性能,设计了一种水力直径为143 μm的矩形硅基微通道,搭建了研究微通道中纳米流体流动沸腾换热的高速测量和光学可视化实验平台.研究了质量分数为0.2%的Al2O3纳米流体及纯水在微通道中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通过比较在两种换热工质中系统压降和壁温,并结合流型的同步变化分析了纳米流体的流...  相似文献   

9.
针对平行微通道散热器的沸腾流动不稳定性问题,以R134a制冷剂为工质,研究了内圆弧过渡形均流腔微通道散热器(MC-C)与传统方形均流腔微通道散热器(MC-S)的沸腾流动与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与MC-S微通道相比,MC-C微通道入口均流腔减小了对工质的流动阻力,出口均流腔促进蒸气从散热器中排出,MC-C微通道的各微流道中的流型更加均匀。MC-C微通道沿程壁面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MC-S微通道沿程壁面温度先减小后增大,相同工况下MC-C微通道可以实现更低的壁面温度。两种均流腔结构微通道的传热系数随质量流量增大而增大,随热流密度增大而增大;相同工况下MC-C可以实现更高的传热系数。当热流密度为242.6 kW/m2时,MC-C微通道较MC-S微通道的壁温最大降低了2.8℃;质量流量G=572 kg/(m2·s)时,随热流密度升高,MC-C微通道较MC-S微通道的沿程最大温差最多降低了2.2℃;当热流密度为242.6 kW/m2时,MC-C微通道较MC-S微通道平均传热系数最大提高了20.2%。  相似文献   

10.
周云龙  郭新田  张文超  陈旭 《化工学报》2018,69(12):4972-4978
以去离子水为实验介质,对截面为3 mm×43 mm的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FDB)起始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部分热工参数对饱和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对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适用于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饱和沸腾起始点热通量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新拟合得到的关系式能较准确地预测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饱和沸腾起始点的热通量,其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5.17%。将新关系式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源于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的实验数据与新关系式符合程度较好,表明新关系式可适用于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  相似文献   

11.
在垂直受热通道中气液两相流的传热是一种从单相流、泡状流、弹状流、搅拌流直至环状流的各种流型的气、液两相复杂传热。本文采用了特制的实验研究设备,以水及其蒸汽为介质,研究了各种流型的传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料质量流速、热通量以及干度等),探讨了成膜条件,并用J.C.Chen双机理传热模型计算、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各机理对传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入不同种类和体积分率的惰性粒子,在垂直管中进行了水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了三相流沸腾传热特性。实验中预先对水加热,采用了沸点进料。实验发现,传热膜系数随热通量、液体流量的增加及粒子体积分率的增大而增加。对于不同粒子,这种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不同粒子对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不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强化了沸腾传热,三相流沸腾传热系数是相同条件下汽液二相流沸腾传热系数的1.3—1.7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元件(矩形窄缝流进)内的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热虹吸流程的实验装置中测量了流动沸腾传热系数。与传统的管壳式热虹吸再沸器相比,传热系数明显提高。传热恶化点的干度较大,便于设计成高效的热虹吸再沸器。  相似文献   

14.
姜林林  柳建华  张良  赵越 《化工学报》2018,69(4):1428-1436
对CO2在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况:饱和温度-40~0℃,热通量5~35 kW·m-2,质量流率200~1500 kg·m-2·s-1,管径1.5 mm。实验结果表明:热通量增加对于强化核态沸腾换热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加快干涸发展进程,降低干涸起始干度;质量流率对于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干涸起始干度降低,干涸后的传热系数有所增加;饱和温度对CO2物性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同工况时换热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饱和温度升高干涸起始干度具有降低的趋势,且干涸后传热系数下降更为剧烈。通过与理论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Cheng模型对干涸前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30%误差带内预测精度达到77.1%,绝对平均偏差为20.5%,干涸后对应预测精度比与绝对平均偏差仅为22.9%与57.8%。  相似文献   

15.
CO2由于良好的环境特性和优良的热力学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制冷剂。与传统制冷剂相比,CO2有着十分不同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然而现有的换热关联式都是基于各自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出,由于数据点太少和变量参数范围受限导致关联式的预测结果大相径庭。所以建立更加全面的CO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数据库对不同换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深入了解CO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研究更加准确的换热关联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24篇文献中搜集的4040个实验数据点对6个CO2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Fang(2013)关联式误差最低为10.6%,并绘制了气液相Reynolds数随管径的变化,气液相Reynolds数的变化的散点图以及Nusselt数随Bond数变化的趋势图,可为深入了解CO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将来研究更加准确的新型换热关联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In the present study a semi empirical equ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mod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analyses of pure fluids for the prediction of wall superheat for six binary liquid mixtures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liquid submergence. The wall superheat required for the onset of nucleate boiling of binary mixtures was related to thermo physical properties, heat flux and liquid submergence. The results predicted fro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correl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correlations based on the submergence are in better qualitative agreement. A unified corre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covering wide ranges of heat flux, submergence, inlet liquid subcooling and surface material was also obtained with enhanced deviation of 20.37%.  相似文献   

17.
动力型热管内R134a流动沸腾传热过程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动力型热管内两相流沸腾过程复杂未知,实验复现性差的问题,搭建了动力型热管两相流沸腾传热实验装置,对水平管内R134a工质沸腾传热过程的沿程阻力特性及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获得的实验数据与前人总结的压降、对流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Muller-Steinhagen-Heck压降关联式的积分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在±10%以内;Mohseni关联式在干度大于0.1时所得对流传热系数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误差在±10%以内,但在干度小于0.1时存在较大偏差,部分误差已超30%,为此重新拟合了干度小于0.1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该结果可为该类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及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多组分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算式中的液相传质系数,是描述传质阻力的关键参数,但是,当前既无合适的计算方法也无经验数据,只能借用物理和化学吸收传质系数的经验值。本文给出一个简化计算方法。用此法对有机水溶液系统进行预测计算,所得传热系数与实测值比较,其平均绝对偏差为10.72%。  相似文献   

19.
CuO/R141b纳米制冷剂在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斌  钱铮 《化工学报》2012,63(3):733-739
实验研究了CuO/R141b纳米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为了验证实验的可靠性,将纯HCFC141b流动沸腾传热的实验结果与陈民公式进行了比较,计算值与实验值绝对平均误差为7. 4%,达到实验精度要求。实验工况:质量流率为100~350 kg·m-2·s-1,干度为0.3~0.8,实验段为长1400 mm、内径10 mm、壁厚1 mm的紫铜管。分别研究了不同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不同干度、不同流量的传热系数。结果表明:质量流率在120 kg·m-2·s-1下,CuO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1%、0.2%和0.3%时,传热系数分别平均提高了7%、10.4%、16.6%。添加纳米颗粒,强化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并且其强化程度与流量、干度和颗粒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分流管结构对碳钢-水热虹吸管蒸发段内沸腾换热的影响,选择7种不同结构的分流管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分流管结构尺寸对蒸发段沸腾换热有很大的影响,在相同的传输功率下,分流管的开孔率在33%左右、管间隙在4.5mm左右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最佳,沸腾换热系数大约提高2~3倍。综合了大量试验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整理出分流管强化沸腾换热的准则方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