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8,(1)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在各大门户网站中以新浪微博发展最迅猛,对社会影响最大。微博为公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意见自由市场"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谣言。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6)
微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等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微博谣言便是这其中一点。本文以李天一案和长春婴儿遇害案为例,详细探讨微博谣言传播中受众的种种心理,进而从这一角度提出防治对策,以期能够使微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既有形态,也颠覆了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用户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在分析微博受众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诉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热门微博的发布者大多是精英用户,但有一些例子表明:草根用户的某些微博也可能得到大量转发和评论,使草根用户获得暂时的"成名的想象"。本文采集热门微博中由草根用户发布的微博样本,对其主要议题、感情色彩、公共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草根用户掌握公共话语权仍是一种假象;草根用户通过某条微博获得的"名声"只是暂时的,且其"成名"方式大多是通过私人化和娱乐化的微博话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中国的网络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刷微博成了网民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活动。微博传播具有文本的碎片化、裂变性、人人皆媒体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促进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垃圾信息泛滥、谣言满天飞等微博中的伦理失序现象。需要博主、媒体、政府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微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7)
网络行为是网络空间交往的特有行为,在虚拟的环境中网络行为同样需要伦理道德的约束,然而伴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便捷和爆炸量信息的同时,微博人肉、微博谣言散播等网络道德失范甚至网络违法行为此起彼伏。片面追求个性和个人价值在缺少监管和束缚的情况下被扭曲为利己主义,加剧了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空间的暴力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网络伦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用户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副产品——谣言的影响。本文试以微博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对如何控制谣言传播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5)
微信健康类谣言影响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阻碍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微信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托微信"强关系"传播的平台,表达方式具有煽动性,并且受众的辨别能力较差。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目标,表达方式上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内容呈现上多用"伪科学"迷惑受众。微信健康类谣言应当从微信官方、国家、公众三方面入手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3):185-186
本文采用元胞自动机理论进行政务微博危机信息扩散的研究,设计了政务微博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定义用户倾向度、用户受领域影响程度以及用户转发意愿,设计了符合政务微博的元胞演化规则。并进一步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通过对比真实数据,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讨论不同消息质量对危机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
社会责任感即每个人在心理上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每个独立的个体不足以构成整个社会,社会也不可能脱离了个体而存在。社会责任感对于当代大学生党员来说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为什么缺少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3)
作为多元舆论场,微博的无门槛发言一般被认为可以让谣言和虚假信息无所遁形。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传谣微博的转发量往往明显多于辟谣微博的转发量。本文引用具体事例及数据统计,论证微博自净化能力在当前社会的局限性,分析影响其自净化过程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使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30)
对青少年用户的时序行为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青少年用户的微博行为有比较明显的日模式,但周模式不明显。每天有三次微博发布行为高峰。青少年用户以天为单位具有较强的特征模式,每天的发布量大体相当,通过高斯滤波后可以得到个体用户的微博发布行为特征。并通过研究微博发布行为的时序自相似性,确定用户微博时序行为特征的规则量化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6)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以微博谣言的治理为例,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法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网民盲从跟风的心理、政府的不作为、"大V"利益诱惑的麻痹、媒体的失语,我们应当从改善民生、听取民意、及时应对、提升素养、培养"好声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7)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活动的参与者已经不再单纯的扮演客体和受众的角色,也逐渐成为了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者。然而,在当前的微博环境中,我国新闻活动参与者的道德观念相对淡薄,伦理失范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是阻碍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同时也给我国的新闻伦理建设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微博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建设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8)
见义勇为作为保护他人利益的自愿行为,其所强调的"义"的道义性与"勇"的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私性,使得该行为属于道德与伦理评价的范畴。民法关注的是见义勇为行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权益损害事实或者费用支出的赔偿、补偿问题,从而平衡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