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索透水斜槛对溢洪道泄槽弯道水流的改善效果,在弯道底板布置了5道斜角45°透水率分别为27.9%、37.9%、49.5%的透水斜槛进行了模型试验。利用试验结果,计算了弯道横断面水面均匀度及提高率、凹凸岸水面差及减少率等指标,以此分析不同透水率斜槛、不同流量条件下弯道段水流的改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弯道设置透水斜槛后能够改善弯道水流,提高弯道水流均匀度,降低凹凸岸水面差;透水率对水流改善效果有影响,在相同流量情况下,透水率越小,斜槛对水流改善的效果越好;斜槛改善水流的效果随流量变化,流量越小,改善效果越明显。但就弯道横断面水面均匀度改善效果而言,不同透水率、不同流量之间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水库溢洪道受其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在陡槽段不得不设置弯道。针对云南省某水库溢洪道,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水流通过陡槽弯道后产生了不对称冲击波,水流分布极不均匀,水流流态紊乱,下游消能能力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经反复试验,最终在陡槽弯道段底部垂直布置了四道斜槛。采用这种工程措施,起到了消减急流冲击波,改善陡槽弯道水流流态,提高下游消能能力的良好效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傅灿  邱勇 《吉林水利》2010,(1):28-30
泄水建筑物在陡槽段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限制常设置有弯道,这种情况下,当水流通过时不可避免将产生急流冲击波,对工程安全运行极其不利,为此,实际工程须采取相应措施对之加以处理。本文围绕克纳普所提的斜槛法,结合桑株河水库、平定河水库、凤凰水库等工程实践,对斜槛设计及布置进行了归纳总结。实践成果表明:斜槛法的合理应用对消减弯道急流冲击波能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傅灿  邱勇  周卫霞 《陕西水利》2010,(3):102-103
泄水建筑物在陡槽段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限制常设置有弯道,当水流通过时不可避免将产生急流冲击波,对工程安全运行极其不利,为此,实际工程须采取相应措施对之加以处理。本文围绕克纳普所提的斜槛法,结合桑株河水库、平定河水库、凤凰水库等工程实践,对斜槛设计及布置进行了归纳总结。实践表明:斜槛法的合理应用对消减弯道急流冲击波能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淡溪水库溢洪道弯道水流的改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淡溪水库溢洪道枢纽布置受地形条件限制,泄槽设置弯道,弯道距洪闸甚近,由闸水流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形成冲击波,两岸水深相差悬殊,且影响鼻坎挑流消能。通过模型试验,在弯道上增设特殊形式分隔墩,改善了水力条件,为工程所采纳。  相似文献   

7.
王家厂水库溢洪道弯道水流改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岸边式溢洪道常因地形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的制约不得不采用弯道泄流,而水流因受离心力的作用给泄槽流态及消能防冲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为了改善王家厂水库溢洪道弯道水流而提出了扇形抬高陡坡段泄槽底部外侧高程和加设分流墩的设计组合方案。通过水工整体模型的试验验证,该方案是合理的,较好地解决了弯道溢洪道的水流流态及消能防冲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河东水库溢洪道由渐变段、泄槽、弯道、消力池等组成,宽20~34.5m;在420m长的溢洪道平面上,上、下游共有2个约90°的弯道,下游弯道内、外弯道半径分别为15m及60m。泄槽弯道上过水水流极不均匀,左右岸水深最大约相差3.0m。为减小弯道引起的水面差,根据大河东水库溢洪道的具体条件,在下游弯道处设三道导流坎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申庄水库溢洪道布置受地形条件限制,设计中泄槽设置了弯道和收缩段,下泄水流受其影响形成了不对称冲击波,两岸水深差悬殊,且影响鼻坎挑流消能.文中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了在弯道末端布置横向挑流坎的方案,明显改善了水力条件,为工程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勤  伍超 《陕西水利》2011,(2):94-96
小南海溢洪道下游弯道坡降陡达1:5.551,下泄水流流速超过14m/s,由于该陡坡弯道内水陡流急,同时受弯道离心力的影响,下泄水流流态紊乱,形成明显的急流冲击波,各级流量下水体集中于弯道凹岸,校核洪水最大横向超高达5.24m,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研究,采用斜槛法为主,辅以斜底法优化后,陡坡弯道内的急流冲击波基本消除,横向水面超高也明显降低,可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实际工程所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力插板透水丁坝新型护岸结构的提出提高了新疆粉细沙河床上治河工程的防洪护岸效益。本文为了探讨透水率对水力插板透水丁坝防冲促淤效果的影响,利用动床模型水槽试验研究了水力插板透水丁坝缓流效果、局部冲刷及坝后最大淤积高度随透水率的变化规律,为透水率这个重要工程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水力插板透水丁坝坝后流速的减缓效果明显,且透水率对坝后流速的影响较小;坝头最大冲刷深度随着透水率的增大而变小;坝后最大淤积高度随透水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透水率为30%左右时,水力插板透水丁坝的防冲促淤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2.
基于OpenFOAM开源程序包,对4种透空率(0.1、0.2、0.3和0.4)潜坝的三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透空率和流量对透水潜坝周围三维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流量条件下,随着透空率增大,坝后回流减弱,上升流高度降低,缓流区范围减小,涡量减小,坝体腔内及坝后透水圆孔附近紊动能增大;相同透空率条件下,随着流量增大,坝后缓流区范围增大,回流逐渐减弱,掺混紊动作用加剧,涡量及紊动能的大小和影响范围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透空式潜坝是一种兼顾生态和环境的新型整治建筑物。为深入了解透空潜坝附近水流特性,基于N-S方程和不可压缩气液两相流理论建立三维数值水槽,对梯形透空式潜坝附近水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透空率、水深和流速对潜坝附近流场、紊动能和涡量等水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水流条件下,随着透空率的增大,坝后回流流速减小,坝后根部紊动强度逐渐增大,而坝后1~4倍坝高范围内紊动强度逐渐减小,涡量先增大后减小。透空率不变情况下,在相同断面平均流速条件下随着水深增大,透水率逐渐减小,潜坝附近紊动强度整体减小,但紊动范围变化不大,坝顶强涡量区面积减小。在相同水深条件下随着断面平均流速增大,涡旋回流强度逐渐增大,潜坝附近高紊动区紊动强度整体也增大, 坝体顶侧和透水圆孔附近正负涡量间隔分布,强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水力插板透水丁坝水流结构随透水率变化的规律,采用ANSYS FLUENT 15. 0,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对不同透水率下透水丁坝周围的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透水丁坝坝体前后压差随透水率的增大逐渐减小,上游坝根处压强最大,坝头下游侧附近压强最小,坝根和坝头部位易发生水毁。回流强度随着透水率的增大逐渐减弱。当透水率达到40%时,回流基本消失,坝后为一个缓流区。不同透水率下水槽同一横断面处流速分布规律相似。随着离丁坝侧河岸距离的增加可划分为流速缓慢增大区、流速迅速增大区和流速稳定区。随着透水率的增大,主流区流速逐渐减小,坝后作用区流速逐渐增大。研究成果能够为透水率这一重要工程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实际应用中推荐透水率为30%。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结构物的透水特性和水动力特性,利用PIV流场测量系统专用水槽物理模型试验与Flow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均匀开孔的梯形透水潜坝附近水面线及坝体透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潜坝附近壅水及水跌高度随透空率的增大而减小,不同透空率潜坝坝后水面均出现\"逆坡现象\"。相同断面平均流速条件下,水深越大,相对壅水高度越小;当水深大于2倍坝高时,坝体壅水效果逐渐消失。相同坝前远端水深条件下,随着断面平均流速增大,坝后水跌高度增大。最后利用数模计算结果经回归拟合得到透水率的综合计算公式,经验证该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和实测值最大偏差不超过5%,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机酸缓速、低腐蚀的优点,与盐酸配合形成主酸,结合缓蚀剂等添加剂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低渗灰岩水井的常规酸酸化工作液体系。通过对秭归县宝塔组灰岩的物化性能分析、静态溶蚀率、岩心酸化流动和静态腐蚀等实验,对该工作液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酸对岩粉0. 5、1. 0和1. 5 h的平均溶蚀率为95. 1%,乙酸对岩粉1. 5、3. 0和4. 5 h的平均溶蚀率为83. 5%,\"8%盐酸+6%乙酸\"在4. 5 h后对岩粉的溶蚀率为97. 0%;经\"8%盐酸+6%乙酸\"酸化后,宝塔组灰岩的岩心渗透率增加了270~1300倍;当酸液注入速度为1 m L/min时,酸液突破体积最小,为343. 6 PV(孔隙体积倍数);咪唑啉类缓蚀剂可同时作为缓速剂和缓蚀剂使用,能减缓酸液与灰岩的反应速度,并减少对钻具的腐蚀。该工作液体系可有效增大灰岩含水层的渗透率,从而提高水井产量,有助于解决部分缺水地区的民生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淹没溢流消力槛槛高的简化计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力槛式消能工的水力计算主要解决池长和槛高问题。而在淹没溢流槛高计算中,涉及求解高次隐函数方程,目前多采用图解法和试算法来完成。这里依据消力槛式消能工水力计算的基本公式,采用多参数的优化拟合法,获得了可直接求解槛高的计算简化公式,使求解简捷、直观、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系统而简要的论述了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透水性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