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Planning》2013,(22)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谣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蛆橘事件"为背景,构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均辟谣时间、网民接触速率进行了政策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平均辟谣时间,有利于增加网络谣言免疫人群,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广泛普及,网络群体事件不断发生。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始,我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事件舆论监督作用开始凸显。网络是把双刃剑,有推动我国民主、监督,提升政府形象的作用,同时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低俗文化在网络上泛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需要我国政府根据自身的问题,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中国的网络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刷微博成了网民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活动。微博传播具有文本的碎片化、裂变性、人人皆媒体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促进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垃圾信息泛滥、谣言满天飞等微博中的伦理失序现象。需要博主、媒体、政府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微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1)
网络水军是新媒体发展的产物,以网络空间中信息的自由传播为基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便利。自净化机制是网络自带的运行机制,在媒体信息充分流动、网络用户高度互动、网民素养进一步提升的大背景下可以发挥一定效用,切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缩短伪信息的生命周期。然而,在树立"意见领袖"、纠正网民主观"表达偏差"方面,自净化机制所起的效用有限,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乏力"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9)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治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而对于网络舆情的传统治理方式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应当从加强网络舆情法律治理、建立相关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完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加强网络自律管控等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肃清网络环境,使网络舆情的应对更加高效、更加及时、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5):236-237
互联网覆盖面积的增加,加强了人们生活工作和互联网技术间联系。信息时代下,网络环境良好建设已成为社会关注主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谣言刑法治理基本立场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微博、朋友圈等成为人们发表自身观点的平台,要做好网络谣言治理,从而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210-211
我国自媒体发展现状是网民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网络乱象丛生,法律法规不健全,非主流网络文化充斥网络;自媒体问题成因有网民素养发展缓慢,长期缺乏有效监管,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主流文化遭到侵蚀;自媒体治理对策是着力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不断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持续构建健康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8)
本文通过对新交规"闯黄灯"话题的新浪微博实证研究,探讨网络平台中的大众媒体、网民、政府三者在信源内容上的关联性,并借此思考微时代下的立法执法民主化。研究表明,政府是影响力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大众媒体的网络角色与社会角色变化不大,但更倾向个人化的表达方式;网民在网络平台中的角色更接近信息传播者而不是信息生产者。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6)
本文对胡凌老师的"网络传播秩序、谣言与治理"一文进行评述,首先认为从线下规制网络言论和行为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构架产生的问题,因为现实中有些人分不清楚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其次笔者认为信息的开放并不见得能完全消除网络谣言,因为社会从众心里会阻碍这一目的达成。再次,笔者认为必须要找到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外,还可以借助市场、社会规范以及网络构架进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0)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大学生运用网络在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的同时,由于自身处于受教育和成长的阶段,对不良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大学生有可能无形中成为网络谣言制造与传播的推手。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在举例分析大学生网络谣言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网络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原因,并进而提出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5)
2020开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传播问题,折射出中国相当数量的网民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诸多短板。而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行为、消除舆情和谣言等等都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经此一役,信息时代的种种风险,尤其网民媒介素养缺失给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谓前所未有。维护网络文化安全既是维护国家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水平,是当前构筑网络文化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5):215-216
以盐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盐城网络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健全领导和组织机构、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大网络软硬件设施投入、加强网民行为习惯指导、推进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等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6)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种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网络谣言的内涵入手,梳理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对遏制网络谣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4)
探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有利于政府、企业等管控主体根据网络舆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舆情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恶化。基于湖南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从舆情演化的阶段划分、阶段分析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研究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根据事件事态和网络关注的变化,网络舆情演化分成孕育、出现、爆发、高潮、回落、反复和长尾7个阶段。社会心态、事件效应、官方言行、媒体行为、网民行为、外部刺激、舆情应对是影响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对舆情演化起到推动或遏阻的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视网络民意、做好舆情监测、规范信息发布和完善政务微博4个方面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