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媒介都以赢得收视率为主要目标,而赢得收视率的前提便是满足受众需求,而要了解受众需求就必须了解受众心理。所以,对于真人秀节目受众心理的分析也是其节目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从真人秀节目中受众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特征,并指出受众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为媒介正确引导受众需求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工具,带给受众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快节奏的阅读、低门槛以及匿名制等特点,微博成为了网络暴力所依附的新平台。本文将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为例,从微博的上述特点出发,分析微博暴力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媒介暴力是大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是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十多年前风靡全国并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暴力内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媒介文本中的暴力内容的正负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普及和社会公众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科普媒介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革新。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再到科学传播,科普作为一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实践活动,其传播的媒介也发生着变化。文章从科学传播的受众,即人的需求视角,通过梳理科普历史演进中传播媒介的变迁,阐明基于不同传播阶段受众需要变化而引发媒介的变化,进而分析目前新媒体平台作为科学传播新媒介的必然性,同时也分析了基于受众需要视角在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传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它们就像无形的手,日复一日的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的"培养理论"。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例如,接触大量电视暴力节目的受众,对遭受暴力攻击可能性的估计,远高于实际,也高于少接触或不接触同类节目者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6)
近几年来,微博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传播领域的新生力量。本文从微博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微博对受众的控制以及受众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下的表现为切入点,对微博的流行进行了反思,并从法律的完善、观念的转变以及媒介技术控制的视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5)
本文以心理学为背景,结合媒介业务实践案例,关注传播链条中传者与受众两大主体的编码、解码技巧,力图解析心理学影响下传播机制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以期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维度指南。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暴力作为大众传媒不可避免的内容之一,当将其和"儿童"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放一起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动画暴力。本文围绕动画暴力,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暴力的主体、性质、原因,暴力结果以及暴力行为是否得到惩罚等方面展开,探讨动画暴力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期为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收看动画片的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学前儿童免受动画暴力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传媒行业进入了多种媒体并存及逐渐相互融合的阶段,尤其是网络与数字化科技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出现了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使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向,媒介消费变得多元,消费心理和行为越来越难以捕捉。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分众传播时代。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传媒格局、传播技术与受众分析出发,探讨了媒介融合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融合形态逐渐成熟,媒介环境的改变促使受众观念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媒介受众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媒体才能赢得受众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受众观念的转变,指出了当前受众观念的总体特征即权利主体,并从媒介、受众及媒介和受众关系三个层次分别阐明了受众观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8)
文章通过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家长、幼儿媒介使用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幼儿接触与使用媒介的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幼儿的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的媒介使用习惯以及家长对待媒介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幼儿接触与使用媒介的行为。调查还发现,存在家长媒介素养偏低、幼儿电子媒介使用频率较高等现象,文章对此提出相关家庭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6)
随着web2.0时代的来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媒介批评的生态。通过微博这个平台,普通公众获得了媒介批评的话语权,同时由于微博媒介公开即时、交流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微博已经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但微博上的媒介批评还有待改进,需要理性、客观、规范的态度和辩证、全面的思维。本文通过对媒介批评内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讨,就微博对媒介批评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6)
文章通过观展表演范式中的媒介渗透,日常生活,表演,观展自恋分析美国真人秀节目《You're Cut Off》,试探析受众在媒介渗透中产生的自我迷失的原因与自我重建的重要性。从而明确真人秀节目对受众自我的正确定位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4)
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为解释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了解影响途径,本研究将安全态度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组分,构建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修正模型,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共400名地铁施工人员参与本次研究,回收问卷376份,可利用问卷173份,使用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安全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均对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而认知态度对安全行为有直接显著影响,但对行为倾向没有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态度三组分对行为倾向和行为的影响途径并不完全相同,安全态度的改变不仅与安全氛围有关,也与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加有关,可以在安全培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8)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3)
在微博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在一些以微博平台为主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两个"意见领袖"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微博上的两派"粉丝"受众旗帜鲜明地对立了起来,并且在唇枪舌战中变得非常不理性,表现为语言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本文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角度分析"韩方之争"这一网络事件,探讨在微博平台上的群体冲突行为,并分析这种行为的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0)
媒介审判是以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一种足以影响司法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使媒介凌驾于司法和法律之上,同时又让媒体角色产生错位。本文以郭美美案为例,从成因、预防等方面破解媒介审判现象,同时参考美国相关措施,对我国防止媒介审判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1)
网络围观现象主要发生在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社会中,微博作为新事物产生后,网络围观的含义也更为丰富,它弱化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激发了受众主动参与和创造力。网络围观现象是必需得到重视的舆论力量,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代表了整个社会舆论的动态热点和发展动向,但它同时也会带来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