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文章简述了17-4PH不锈钢井下短时间失效的原因。着重介绍了通过硬度测试、拉伸测试、强度校核等方式进行的宏观分析及其结论和电镜扫描实验和金相测试等方法进行的微观分析及其结论。提出17-4PH不锈钢出现点蚀和刺漏的最终原因是晶间腐蚀、井底酸性溶液中的Cl离子腐蚀、前期锻造工艺缺陷和内部压力。 相似文献
4.
以WC–20Ni作为电极,氩气作为保护气体,通过改装的HB-06型电火花堆焊修复机在PH17-4不锈钢基体表面沉积了WC–20Ni涂层。以涂层厚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电压125 V,频率660 Hz,电容120μF,沉积时间3 min。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显微硬度计分别表征了沉积层的表面形貌、成分和显微硬度。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沉积层组织连续、致密,与基体冶金结合且厚度均匀,约为30μm。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大,沉积层的显微硬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6.
7.
针对含少量杂质的稀硫酸在高温环境下的强腐蚀性,选了ND、2205、17-4PH和316L等不锈钢材料,在5%NaCl溶液和现场提取的工作介质中进行了60~80°C工作温度下的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在5%NaCl溶液中,ND不锈钢耐蚀性能最好;在工作介质中,17-4PH不锈钢的耐蚀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9.
结合目前耐高温磷酸不锈钢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耐腐蚀一磨损金属材料,即耐高温磷酸铁素体型沉淀硬化不锈钢。结果表明,该合金不仅比传统合金性能优良,而且成本低,为湿法磷酸不锈钢选材拓宽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不锈钢表面化学着色及其硬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锈钢表面的化学着色,日本、美国等国家早已实现了工业化,并广泛应用于建筑装璜、厨房用具、家用电器等方面。近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及生产单位也相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的单位也进行批量生产。但总的情况是,难点没有突破,重现性不理想,耐磨性没有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介绍了铸铁表面喷涂不锈钢粉末的预加工、喷涂工艺及喷涂后加工,并对涂层的性能做了测试,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明晰15-7PH沉淀硬化不锈钢中夹杂物的行为,进一步提高其洁净度,采用超高功率电弧炉初炼→AOD (Argon Oxygen Decarburization)脱碳→LF (Ladle Furnace)精炼→模铸工艺制备了自耗电极,并用带压摆控制的气体保护电渣重熔炉进行重熔。采用HORIBA氧氮氢气体分析仪检测了电渣重熔前后氧、氮等含量的变化;ASPEX扫描电镜分析了夹杂物的尺寸、数目、化学成分、形貌等。结果表明,电渣重熔后15-7PH不锈钢中氧、氮含量有轻微的下降,但夹杂物的组成变化不大,主要由氮化物夹杂物(氮化铝+氮化钛)、氮化物-氧化物复合夹杂物、氧化物夹杂物、硫化物-氧/氮化物夹杂物组成,其中氮化物夹杂物尺寸最大、数量最多,明显高于其他夹杂物。电渣重熔对夹杂物的数量、尺寸有明显影响。重熔后夹杂数量大幅增加,氮化物尤为明显,但大颗粒夹杂物明显减少。氮化物夹杂物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钢中存在较高的Al, Ti, N等元素,而电渣过程由于熔渣吸附、部分夹杂物溶解,使大颗粒夹杂物减少,重熔过程的快速冷却抑制了夹杂物长大,最终结果是夹杂物尺寸更细小,但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