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3):257-263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肉减少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体检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326名40~79岁男性体检者,记录受试者一般情况,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全身、腰椎、髋部BMD(g/cm2),四肢骨骼肌含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脂肪含量(fat mass,FM)等,计算出相对四肢骨骼肌指数(relative ASM,RASM),通过测量握力方法评价肌力,采用6米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采用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统计ASM,FM,RASM,肌力等与BMD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 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检出率为11.66%,RASM<6.07 kg/m2的中老年男性受试者BMD明显低于RASM≥6.07 kg/m2受试者。相关分析显示RASM与各部位BMD均成正相关,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RASM<6.07 kg/m2)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是非低骨骼肌含量受试者的3.1倍(OR=3.1,95% CI:3.4~5.8,P=0.013)。肌少症前期(RASM<6.07 kg/m2,无低握力或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2.9倍(OR=2.9,95% CI:1.4~6.7,P=0.037),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或低步速之一)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2倍(OR=3.2,95% CI:1.7~10.2,P=0.000),严重肌少症(RASM<6.07 kg/m2,同时合并低握力且低步速)受试者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是非肌少症受试者的3.6倍(OR=3.6,95% CI:1.9~9.7,P=0.000)。结论 武汉地区中老年男性肌少症与低BMD和骨质疏松症密切相关,应关注肌少症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
目的通过对老年女性肌少症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找出较适用于天津市老年女性肌少症的评价方法。方法选取天津市老年(60~89岁)女性53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605例健康青年(20~29岁)女性作为参照组。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其身体成分,主要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脂百分比(body fat percentage,BF%)、骨骼肌质量(skeletal muscle mass,SMM)、去脂体重(lean body mass,LBM)、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等。根据相对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RASM)或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分别参照以下标准界定女性肌少症:国际肌少症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IWGS)标准:RASM<5. 67 kg/m~2;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标准:RASM <4. 23 kg/m~2;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标准:RASM<5. 7 kg/m~2。在上述机构的分级思路基础上提出RASM分级标准:3. 13 0. 05;与RASM的AUC为0. 725,P> 0. 05。结论SMI评价方法较适合用于诊断天津市老年女性的肌少症,有利于较早、较准确发现肌少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目的研究苏州市老年人群肌少症相关指标的特征,探讨肌少症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3个地区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饮食及运动情况。应用DBA-21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不同部位肌肉质量,用JAMAR握力计测定握力,采用4 m步行测试评估受试者的躯体功能,按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综合诊断肌少症。对肌少症的相关因素做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肌少症检出率为28. 8%,其中男性为30. 4%,女性为27. 9%,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同一年龄段肌少症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上肢肌肉量、下肢肌肉量、四肢骨骼肌量、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握力、步速均低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肉类(χ2=17. 99,P <0. 01)、鱼类(χ2=8. 13,P<0. 05)、蛋类(χ2=13. 56,P<0. 01)、奶类(χ2=11. 95,P<0. 01)的摄取频率不同,肌少症发生率不等。每周进行有氧运动(χ2=16. 28,P<0. 01)、抗阻运动(χ2=15. 86,P<0. 01)的不同时长段的肌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肌少症呈正相关(r=0. 307),而BMI (r=-0. 253)、上臂围(r=-0. 192)、小腿围(r=-0. 280)与肌少症呈负相关,肉类(r=-0. 229)、鱼类(r=-0. 159)、蛋类(r=-0. 201)、奶类(r=-0. 193)摄入频率增加与肌少症呈负相关,有氧运动(r=-0. 226)、抗阻训练(r=-0. 221)时长与肌少症呈负相关(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膳食中进食肉类、蛋类、奶类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人是肌少症的高发人群,对其进行运动干预、营养指导有利于延缓进展、改善不良预后。老年人要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充足供应,保持适宜的体质量指数,同时在保证能量摄入充足情况下,可加大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膳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6):582-588
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原发性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肌少症为多病因疾病,其中最重要的病因之一是机体活动量减少。目前,研究者已尝试多种防治肌少症的方法,运动疗法被视为治疗肌少症的基础和关键。其中,抗阻及有氧运动被认为是较为有效的手段。本综述旨在描述抗阻及有氧运动作为肌少症治疗方法的临床和理论依据,总结并给出肌少症运动疗法的推荐方案,为临床防治肌少症提供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骨骼肌质量、骨骼肌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老年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方法连续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老年患者562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不同部位骨密度(BMD)和T值、四肢骨骼肌质量(ASMM)、骨骼肌指数(RSMI)、脂肪百分比(fat%),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研究骨骼肌减少、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老年患者RSMI均与BMD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203,P<0.01,女性r=0.165,P<0.01;髋部:男性r=0.253,P<0.01,女性r=0.225,P<0.01),且均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男性r=0.777,P<0.01;女性r=0.791,P<0.01),BMD亦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319,P<0.01,女性r=0.236,P<0.01;髋部:男性r=0.199,P<0.01,女性r=0.211,P<0.01)。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女性。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β=0.774,P=0.002,OR=2.168),而老年女性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与骨骼肌减少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老年女性二者无显著相关;脆性骨折与骨质疏松及骨骼肌减少均密切相关,增加肌肉量对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方法:取牛蛙50只,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1~4,对照组, n=10),均常规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应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同步记录各标本的神经干动作电位、肌细胞动作电位及肌张力,观察不同浓度中药制剂川芎嗪(1mg/ml、2mg/ml、3mg/ml和4mg/ml)对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影响。结果:实验各组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及与对照组组间对照,均能观察到,中药川芎嗪能够降低蛙腓肠肌肌张力,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1),且呈剂量依赖性。川芎嗪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对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的影响,亦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 <0. 05)。结论:川芎嗪不影响神经干的兴奋传导过程,而可能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及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而影响腓肠肌机械收缩活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
为探索鲜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质量730~780 g)产品品质的调控机制,分别从致死方式、冰藏稳定性和应激恢复等方面,探索了捕后处置对大菱鲆肌肉生化特性的影响,并与市售鲜活大菱鲆(体质量为720~750 g)产品进行了分析比较,试验设无应激组(断髓速杀)、锁鲜组(无应激组冰藏7 d)、窒息组(疲劳致死)、应激恢复组(活鱼充氧运输后暂养7 d)、活品组(市售)和濒死组(市售)6组,分别进行肌肉ATP关联物、糖原、乳酸、pH值及蛋白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死前应激状态对大菱鲆品质影响极大,无应激组大菱鲆肌肉ATP含量为2.95μmol/g,窒息组ATP则全部降解,肌肉糖原含量及pH值分别由5.28 mg/g及7.10下降至3.06 mg/g及6.61,锁鲜组大菱鲆具有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在冰藏初期随着ATP的降解IMP迅速积累,在贮藏2 d时肌肉IMP含量达到最大值(9.81μmol/g),贮藏6 d时仍能维持较高水平(6.52μmol/g);捕后的暂养处置具有应激恢复效果,大菱鲆经采捕运输后(0 d)ATP含量仅为1.31μmol/g,暂养2 d时肌肉ATP呈现上升趋势,暂养4 d时达最大值(4.26μmol/g),暂养7 d时肌肉糖原含量由初始点(0 d)4.49 mg/g恢复至8.17 mg/g;市售鲜活大菱鲆品质具较大提升空间,活品组ATP含量仅为1.70μmol/g,而濒死组ATP几乎全部降解,且均有显著的肌球蛋白及肌动蛋白降解现象。研究表明,离水即刻速杀冰藏处置的锁鲜品相对于市售大菱鲆具有优越的肌肉品质,捕后暂养处置能有效降低大菱鲆采捕运输产生疲劳应激导致的产品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9.
肌少症治疗     
《Planning》2020,(3)
肌少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以肌肉质量减少、力量减退、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起病隐匿,随年龄的增长及程度的加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功能活动、疾病预后及病死率。已有研究发现功能锻炼、蛋白质补充、睾酮、激素、中医药等均能在一定程度改善肌肉的质量及力量,本文总结并探讨肌少症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肌少症的防治以及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
目的了解我国一般人群尿中镓、铟、铊水平,分析其人群分布特征。方法于2009—2010年,在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8个省(市、自治区)的24个地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8 120名(6~6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集其尿液样品。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尿样进行镓、铟、铊含量检测,统计分析性别、不同年龄人群尿中镓、铟、铊水平的分布。结果我国一般人群尿镓第50百分位数0.05)。结论本研究报道了我国2009—2010年一般人群尿中镓、铟、铊的含量和分布水平,为进一步开展镓、铟、铊的生物监测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