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
目的分析中青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特点及其与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340例中青年甲亢患者及16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前臂、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甲亢患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钙(Ca)、血清磷(P)、碱性磷酸酶(ALP),比较2组间骨密度及Ca、P、ALP的差异。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对中青年骨质疏松诊断的不同定义分别将甲亢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ON1)和骨质疏松组(OP1)、骨量正常组(ON2)、骨量减少组(OD2)、骨质疏松组(OP2),比较使用2种诊断方法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各组甲状腺激素(TH)及TSH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亢患者桡骨全部、腰椎L2-4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根据ISCD定义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为46.8%,根据IOF定义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7.1%,前臂较腰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更明显。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组较骨量正常组的FT3、FT4明显升高(P<0.05),TSH明显降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桡骨骨密度与FT4、Ca呈负相关,与TSH呈正相关。结论中青年甲亢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骨量丢失较明显的部位为桡骨,过量甲状腺激素及低TSH均可导致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目的探索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岁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共235例,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检测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脂、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骨密度、握力及步速。分析BMD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BMI、尿酸、ASM、ASMI [(24. 66±4. 15) kg/m~2,(293. 90±68. 81) mmol/L,(21. 43±2. 98) kg,(7. 38±0. 94) kg/m~2]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26. 22±3. 37) kg/m~2,(339. 73±90. 05) mmol/L,(22. 77±3. 00) kg,(7. 74±0. 87) kg/m~2,P<0. 05或P<0. 01]。两组握力、步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低ASMI为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273,P=0. 005);尿酸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 892,P=0. 017)。结论正常稍高水平的尿酸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49岁组,5059岁组,6059岁组,6069岁组,7069岁组,7079岁组和8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59岁组,6069岁组,7069岁组,7079岁组和8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男性和女性骨健康状况差异。方法将2004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60岁及以上的老年男性1 227例和女性1 637例纳入本研究,按每10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比较各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1)BMD:年龄≥90岁男性组髋部各部位骨密度、男性80~89岁组、70~79岁组、60~69岁组腰椎与髋部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骨折发生率:至少1次骨折的发生率60~69岁组、70~79岁组、80~89岁组女性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骨生物化学标志物:60~69岁组、70~79岁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尿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肌酐(carboxy 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rea,CTX/cr)、尿吡啶啉/肌酐(pyridinoline/crea,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eoxypyridinoline/crea,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89岁组女性尿Pyd/Cr、D-Pyd/Cr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影响高龄老人骨密度和骨折发生率,性别对高龄老人骨代谢标志物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目的了解中国西安地区初发、未治疗的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骨代谢状态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初发、未治疗绝经前女性SLE患者82例。通过检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基线人口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作为SLE疾病活动性评估指标,腰椎L1-4及全髋BMD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8)岁,平均病程为(13±22)个月,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 88±2. 85) kg/m~2,平均SLEDAI评分为(12±7)分,平均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为(10. 03±5. 75)μg/L,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为93. 9%(以<20μg/L定义为缺乏),腰椎L1-4 Z值<-2的患者共17例(23. 9%),全髋Z值<-2的患者2例(2. 9%)。将82例患者按SLEDAI<15分(54例)和≥15分(28例)分为病情轻中度活动及重度活动两组。血钙(t=2. 744,P=0. 009)和25OHD (U=436. 00,P=0. 002)水平在病情重度活动组明显低于轻中度活动组,而骨吸收标志物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U=1049. 0,P=0. 001)在重度活动组明显高于轻中度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形成标志物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及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在重度活动组低于轻中度活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β-CTX水平与SLEDAI评分(r=0. 354,P=0. 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r=0. 242,P=0. 034)、OC (r=0. 240,P=0. 031)及P1NP (r=0. 368,P=0. 001)呈正相关,而与年龄(r=-0. 336,P=0. 002)、BMI (r=-0. 362,P=0. 002)、腰椎L1-4 BMD (r=-0. 284,P=0. 017)、全髋BMD (r=-0. 378, P=0. 002)、血钙(r=-0. 499, P=0. 000)、 25OHD (r=-0. 348, P=0. 001)、血红蛋白(haemoglobin,HGB)(r=-0. 385,P=0. 000)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r=-0. 292,P=0. 016)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LEDAI评分与β-CTX呈显著独立正相关(β=0. 611,t=3. 779,P=0. 001)。结论中国西安地区初发、未治疗绝经前女性SLE患者骨吸收标志物β-CTX在SLE重度活动组较轻中度活动组显著升高,且与SLEDAI评分呈独立正相关。疾病活动所致的系统炎性反应是SLE骨量减低及骨质疏松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目的对比研究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方法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用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及DXA对34名受试者的桡骨远端1/3处各测量2次,并对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精确性、准确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的34名受试者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5. 0±13. 3)岁,采用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测量的均方误差及均方变异系数分别为(0. 015 g/cm~2及1. 7%),均小于DXA的测量结果 (0. 019 g/cm~2及2. 1%)。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BMD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测量同DXA测量结果相似,可用于临床前臂桡骨骨密度测量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骨骼肌质量、骨骼肌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以及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为老年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方法连续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老年患者562例,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不同部位骨密度(BMD)和T值、四肢骨骼肌质量(ASMM)、骨骼肌指数(RSMI)、脂肪百分比(fat%),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法研究骨骼肌减少、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老年患者RSMI均与BMD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203,P<0.01,女性r=0.165,P<0.01;髋部:男性r=0.253,P<0.01,女性r=0.225,P<0.01),且均与BMI呈高度正相关性(男性r=0.777,P<0.01;女性r=0.791,P<0.01),BMD亦与BMI呈显著正相关(腰椎:男性r=0.319,P<0.01,女性r=0.236,P<0.01;髋部:男性r=0.199,P<0.01,女性r=0.211,P<0.01)。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女性。老年男性骨骼肌减少与骨质疏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β=0.774,P=0.002,OR=2.168),而老年女性二者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与骨骼肌减少存在性别差异,老年男性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老年女性二者无显著相关;脆性骨折与骨质疏松及骨骼肌减少均密切相关,增加肌肉量对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目的调查江苏昆山地区骨量减低的患病率及发病趋势,提高骨量减低认知度,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1 551例20~80岁人员,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EXA)测量腰椎及左侧股骨BMD,并记录检测人员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 1 551例受检人群中,男性924例,女性627例。男性人群中,股骨颈BMD随着年龄递增呈现下降趋势(P<0. 05);女性腰椎和股骨颈BMD在50岁之后均急剧下降,51~70岁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P <0. 05)。受检人员中腰椎骨量减低165例,患病率为10. 64%;骨质疏松23例,患病率为1. 48%;股骨颈骨量减低患病率为14. 44%,骨质疏松患病率为0. 39%。进一步分析显示,和≤50岁人群相比,女性51~70岁和≥71岁年龄段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极为显著(P<0. 001)。结论昆山地区中老年患者存在较高骨量减低患病率,需进一步分析并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骨科围术期骨代谢变化特点及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年龄>60岁老年患者90例纳入本研究,男性21例,女性69例。其中行髋关节手术37例,膝关节手术38例,腰椎手术15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应用碳酸钙片+活性维生素D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测定静脉血骨钙素(OC)及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水平;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n=37)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41)术后1周β-CTX均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术后1周OC均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术后3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腰椎、髋部BMD术前与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前后骨代谢发生改变,手术后1周骨吸收过程活跃,骨形成过程受抑制;术后应用鲑鱼降钙素3个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但对促进骨形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
骨骼是人体代谢活跃组织,骨骼不断进行骨转换以维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力学强度。骨骼所处微环境较为复杂,细胞外囊泡、microRNA、活性氧、激素及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和微环境理化性质都参与调控骨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系统间的交流,从多环节调控骨转换。本文综述骨微环境对骨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防治骨骼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4)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所致的骨质流失、代谢失调等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使用。本文对糖皮质激素对骨及其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生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3):209-215
罕见骨骼疾病是一类主要累及骨骼系统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目前已发现的罕见骨病达400余种。随着技术的进步,对罕见骨病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揭示骨代谢重要调控通路的致病基因,这对于阐明该类骨病及复杂骨病如骨质疏松症的分子遗传机制、推动其靶向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罕见骨病的研究现状,揭示其与复杂骨病的重要关联,为骨代谢或其他疾病的诊治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6):513-518
目的 研究血骨代谢指标及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与骨组织不同区域骨钙、磷及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明确骨矿物质元素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对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骨组织取材,运用X线聚焦荧光能谱仪检测骨组织皮质骨区域、松质骨区域及交界区域的钙、磷、锰、铁、铜、锌元素含量比重,控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因素,运用偏相关分析研究血骨代谢指标和BMD与骨钙磷及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25羟维生素D3[25 hydroxy vitamin D3,25(OH) D3)]与松质骨区域的骨铜和锌含量呈正相关(r=0.589、0.494,P=0.002、0.012);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与交界区域的骨钙、铁、锌含量呈正相关(P=0.009、0.011、0.025),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554、0.498,而与骨磷含量呈负相关(r=-0.582,P=0.007)。全髋BMD值与骨铁含量可能存在负相关性(r=-0.472,P=0.089),大粗隆BMD值与松质骨区域的骨钙含量呈负相关性(r=-0.621,P=0.031),与骨磷含量呈正相关性(r=0.690,P=0.013)。结论 充足的维生素D3可能促进机体锌和铜元素的吸收以提高BMD和增加骨量。大粗隆部BMD值的下降可能与松质骨区域骨钙含量比重上升导致金属微量元素含量比重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描述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体内钙和磷酸盐稳态的变化,其与钙、磷、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维生素D的异常循环水平有关,影响了骨矿化、生长和骨强度,导致心血管事件、骨折率及病死率的增加。目前对CKD-MBD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对血清钙、磷酸盐和甲状旁腺素浓度等生化指标的临床判断和评估。骨代谢标志物的应用并不广泛。本文主要针对血清骨代谢标志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做一综述,主要涉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SAP)、Ⅰ型原胶原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 terminal propeptide,P1NP)、抗酒石酸磷酸酶5b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 5b)、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 I terminal peptide,β-CTX)、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Klotho蛋白及硬骨抑素(sclerostin)。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3)
炎性反应性疾病造成的骨丢失与炎性反应影响RANK-RANKL-OPG轴、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和骨重建失衡相关,可导致骨量减少且增加骨折风险。本文对炎性反应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5):450-455
目的 研究腹型肥胖对骨质量、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检查的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共计466人,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及药物。将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5 cm,入选为腹型肥胖组,其余为对照组。男性腹型肥胖组共136名,年龄相当的男性对照组129名;女性腹型肥胖组共95名,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相当的对照组106人。运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其股骨颈、全髋、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TBS Insight®软件测定其腰椎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臀围,计算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析腹型肥胖组和对照组TBS、BMD的差异。结果 中老年男性腹型肥胖组的股骨颈及全髋BMD均高于对照组[(0.79±0.11)g/cm2 vs.(0.76±0.12)g/cm2、(0.94±0.14)g/cm2 vs.(0.90±0.12)g/cm2t=-2.021、-2.087,P=0.004、0.038)],腰椎BMD无变化(t=-0.703,P=0.483),而腰椎TBS低于对照组(1.27±0.09 vs. 1.33±0.07,t=5.675,P<0.001)。与对照组相比,绝经后女性腹型肥胖组的股骨颈、全髋部及腰椎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09、-1.367、-0.550,P=0.228、0.173、0.583),而腰椎TBS下降(1.22±0.09 vs. 1.27±0.09,t=4.154,P<0.001)。结论 腹型肥胖对中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骨量的影响存在性别、部位的差异,但对骨质量均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32-33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会造成负面影响,产生负能量。从逻辑的角度看,人们的行动是基于偏好的,偏好是行动主体认知世界中基于认知状态的一种倾向。根据基于偏好而形成的内在发生机制,对这类事件进行恰当干预,从而使行动主体的选择偏好发生变化,进而最终能够消除在逻辑上也是必然的。在逻辑发生机制下,以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出现的抢盐风潮为典型案例,通过全面分析,该案例揭示出,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公众能否获取正确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形成的偏好决定了公众如何选择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
人体骨组织细胞不断进行着细胞代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过程,二者失衡会导致骨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以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但近年来研究发现,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对骨代谢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引起骨密度降低、骨折率增加等不良变化,甚至短期服用也会对骨组织产生较长时间的影响。本文对氟西汀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及其现有相关机制做一初步综述。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3)
骨为新型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目前发现骨分泌2种激素:成纤维细胞因子23(FGF23)和骨钙素(OCN)。成骨细胞/骨细胞分泌的FGF23主要作用于肾脏调节磷代谢;成骨细胞/骨细胞分泌的OCN存储于骨基质,经破骨细胞的吸收脱羧后以低羧化形式(ucOCN)释放入血,最终作用于胰岛β细胞、脂肪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ucOCN和靶器官之间形成反馈节环,调控能量代谢和雄性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