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层油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放大生产压差、提高排液量是提高开发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寻找到经济同时又能满足开发要求的举升方式尤为重要.为解决该问题,以大排量提液为中心,开展了双作用抽油泵、并联抽油泵等大排量异型泵及配套工艺的研究,通过试验达到拓展有杆泵采油方式的适应范围的目的,并实现不同排量泵型系列化.近几年在柳102等区块油层物性好、天然能量充足的浅层油藏应用大排量异型泵代替电潜泵提液,取得了很好地提液增油效果,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机械采油系统效率,开发了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大排量潜油抽油泵。这种抽油泵由双作用柱塞泵和直线电动机2部分组成,双作用柱塞泵置于直线电动机下端,由直线电动机的动子带动其柱塞上下运动进行采油。介绍了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对其关键构件大推力直线电动机、电动机保护器和双作用抽油泵的结构和性能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大庆油田2口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直线电动机驱动的大排量潜油抽油泵可以明显提高机械采油系统的系统效率,节约电力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能采油设备。  相似文献   

3.
留北潜山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油井含水比较高,但采出程度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同时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在该断块进行提液试验,提液效果分析认为:留北潜山地层能量保持状况较好,供液能力比较充足,油层连通状况比较好,通过水井的及时回注,可以满足油井的大排量生产;大排量提液后,日产油量及产液温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提液增油及地热水综合利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夏新跃 《钻采工艺》2018,41(1):110-111
塔河油田超稠油区以稠油电泵开采为主,随着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电泵因耗电量大、检泵费用高及地面维修成本高等问题造成采油效益变差,为此,开展了大排量抽稠泵替代稠油电泵应用实践。为提高70/32、83/44大排量抽稠泵的超稠油适应性!先后开展了改进凡尔球及球座、加泵筒强度、优化泵挂深度及泵间隙等技术攻
关。通过提升大排量抽稠泵适应性,现场替代稠油电泵应用22口井,减少直接费用1421.2万元,日节约用电880kW.h/井,有效降低稠油开采成本,解决了超稠油区抽稠泵无法生产难题。  相似文献   

5.
吝拥军 《石油机械》2002,30(4):25-26
研制的 70mm双作用抽油泵主要由泵筒、空心拉杆、上密封短节、上部进油阀、下部进油阀和柱塞等部件组成。这种泵采用两套进、出油阀 ,在一个往复冲程中完成两次吸液和两次排液动作 ,上下冲程都能出油。中原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卫城油矿WC5 8— 19井的现场应用表明 , 70mm单柱塞双作用抽油泵在不改变抽油机和抽油杆组合的情况下 ,比同泵径普通抽油泵理论排量增加 2 0 %~ 5 0 % ,系统效率比普通泵高 12 7%。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油田抽油机井的整体开发水平 ,从实际技术研究出发 ,针对抽油机井配套工艺现状 ,进行大胆设想和技术革新创造 ,提出了双作用串联泵抽油技术先导性试验 ,并对该工艺原理、特点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泵效 ,延长检泵周期。1 工艺原理该工艺是大小两个不同级别的泵通过抽油杆联接而成的 (上部为大泵 ,下部为小泵 ,相差 1个级别为宜 )。上冲程时抽油杆带动活塞向上运动 ,上下泵活塞游动阀同时关闭 ,2个活塞一起将井下液体抽出地面 ,在活塞冲程相等的情况下 ,上部大泵排出的液体量总是大于下泵送给液体的量。下冲程时由于上部泵活塞排出的液…  相似文献   

7.
G29-ZP1井是冀东油田首口分支水平井,采用83/44双作用泵采油,产液量154.5t/d,其中原油产量123.3/d,且动液面至井口。良好的采油效果,展示出双作用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张红朋 《石化技术》2020,(3):220-220,204
电潜双作用泵是一种新型的无杆泵采油举升系统,具有泵效高、举升能力大等特点,适合偏磨油井、深井等油井举升。为了更好的研制其试验效果,建立相应的室内试验平台,模拟井下工况,测试不同压力、不同角度电潜柱塞泵泵效及耗电情况,为现场试验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吐哈油气》2007,12(4):363-363
河口采油厂工艺技术人员不断加强高渗透出砂油藏提液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应用大排量螺杆泵,有效解决了高渗透出砂油藏的提液难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液压反馈式抽稠泵排量小、下泵深度浅、柱塞与泵筒间隙小,进油通道长、滞后率高、排量效率低的弊端,在常规抽稠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研制出了侧向进油的70/32大排量抽稠泵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大排量抽稠泵抗稠油性能明显提高,光杆滞后率下降,排量上基本能替代120m3以内的小排量电潜泵,在稠油井中取得了较好的提液增油效果。该技术目前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11.
轮南古潜山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藏,潜山相对高度为1000~1500m,面积为10000km^2,埋深为4100m,潜山主要储集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裂缝-溶洞系统;潜山周围斜坡由巨厚的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泥岩构成披覆盖层,但在潜山顶部有一个80km^2的区域为巨厚的三叠系含水砂岩所覆盖,形成古潜山的天窗区。由于天窗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主要分布在潜山斜坡部位,而潜山的高部位为水区或含油水区;天窗型古潜山油气藏油水界面是倾斜的,油气藏具有水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12.
潜山油藏选择性注水泥完井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山油藏选择性注水泥完井工艺技术,在富台油田车古204-3井投入现场试验,获得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口选择性注水泥完井施工井,为进一步扩大试验井次奠定了基础。该技术实现了任意井段选择性注水泥固井,既保证固井质量,又避免水泥浆污染油层,实现了注水泥固井与油层保护的统一,满足了潜山油藏精细高效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油田现场几种常用注水泵及其原理、结构特征,并对其密封技术性能进行了对比,根据理论和使用实际情况分析了其优缺点,预测了它们各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ǧ����DZɽ�������������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平 《天然气工业》2001,21(4):39-42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板桥构造带,位于该构造的板深7井在奥陶系试油,日产凝析油143.36t,日产天然气275309m^3。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研究结果表明:千米桥潜山具多期成藏的特点;板深4井油气藏受到扩散作用的影响;气侵是形成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藏的根本条件,千米桥潜山属于气侵型凝析气藏;气侵还是造成板深7、板深8、板深4井高含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高凝油潜山裂缝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与砂岩油藏有着不同的开发特点,其开发矛盾突出体现在注水见效后,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突进,油井水淹、水窜现象严重,且油井见水后,其含水上升速度快,采取动态的调配措施,无法控制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直至油井水淹而关井。该课题通过开展高凝油潜山裂缝油藏提高驱油效率技术研究与试验,利用可动凝胶的封堵性能及黏性,在裂缝深部形成有效封堵及驱替,来调整深部压力场及流线场分布,使深部流体转向。通过与后续注入的化学渗析驱油剂联合作用,将低渗透层内的剩余油驱替出来,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降低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增强稳产基础,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6.
双阳地区古潜山带从1988年开始勘探,截止到2005年底共试油30口井,其中测试12口井24层,在对试油、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储层裂缝发育情况以及污染状况、措施改造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该区勘探试油、寻找高产油气藏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东濮凹陷文留潜山地震资料和2口井的钻井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文古1井、濮深1井的测井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及环境校正;综合运用声波、自然伽马、中子孔隙度、井径、密度和双侧向测井等测井曲线,对2口井的储层进行了划分;并利用应用软件,形成了波阻抗、孔隙度、道积分、反射强度、峰值振幅、反射频率、相干切片等属性数据体.利用这些属性分别对5个层段的地层进行了储层预测,划分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潜山油气藏形成与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已发现了以任丘潜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中型潜山油气田(藏)。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积极预探隐蔽的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又发现了牛东1超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3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蔽的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展现出该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碳酸盐岩深潜山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长期充注和高压充注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潜山内幕存在多套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山内幕储层物性的耦合关系控制油气成藏。隐蔽的深潜山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精细研究、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长岩心驱替实验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面模拟油藏实际条件,对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衰竭驱替物理模拟实验。在国内首次人工制造出了同时符合油藏储渗层渗流空间形态要求和渗透率要求的网状裂缝( 洞)岩心,并在四高,即压力高、温度高、矿化度高、粘度高的模拟油藏实际条件下成功应用人工制造网状缝岩心完成了轮古地区长岩心驱替实验。实验结果为确定轮南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岩石物理特性、流体性质及驱油速度对驱油效率( 采收率)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支持和实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板桥古潜山位于板桥油气田板南断块深层,奥陶系古潜山因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等地质作用,储层性能变好,古潜山上部中生界红色泥岩和Es3段暗色泥岩是天在的盖层,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古潜山侧的侧桥,歧口两凹陷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其主力生油层段是Es3古潜山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与周围的Es3段地层接触,它们成为油气发生大规模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进一步研究发现4条断层将研究区内奥陶系基岩切割成3个(Ⅰ,Ⅱ,Ⅲ)断块,分属3个古潜山圈闭,它们形成时间早于主力生油层的成烃期,而且又与油源区距离较近,因而形成了有效的古潜山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