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酸热法提取山葡萄籽油工艺进行优化。以提油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盐酸浓度、料液比、酸热时间、酸热温度和浸提时间对山葡萄籽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盐酸浓度4. 09 mol/L、酸热时间59. 37min、酸热温度75. 85℃、浸提时间1. 99 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26. 005%;山葡萄籽油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为主,含量达到70. 59%,其次为油酸(13. 34%)、棕榈酸(8. 63%)和硬脂酸(4. 27%),而花生酸、亚麻酸、棕榈油酸、豆蔻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陈琳  李荣  刘韬  姜子涛 《食品科学》2014,35(8):279-282
通过碱水解,将紫苏油甘油三酸酯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采 用梯度洗脱的方式,测定冷、热榨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紫苏油甘油三酸酯中脂肪酸 的含量差异较大。冷榨紫苏油中亚麻酸、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热榨紫苏油,而油酸、棕榈酸含量略低。冷榨紫苏油 中5 种脂肪酸的含量高达95.09%,而热榨油含量仅为87.89%。5 种脂肪酸的回收率为99.70%~101.11%,相对标准 偏差介于0.44%~3.66%之间。  相似文献   

3.
以酿酒后的山葡萄籽为材料,选择石油醚和氯仿/甲醇提取山葡萄籽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山葡萄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葡萄籽油含量在9%以上,脂类成分中甘油三酯占80%以上,中性脂约占7%,磷脂约占10%。山葡萄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83%,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10%。山葡萄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含量超过67%,油酸含量在16 %以上,棕榈酸含量约8%,硬脂酸含量约为2%。  相似文献   

4.
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冷榨法和热榨法提取葡萄籽油,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葡萄籽油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多酚含量最高,总酚含量为418.56 mg/kg,类黄酮含量为155.60 mg/kg,黄烷-3-醇含量为75.50 mg/kg;超临界油多酚含量最低,总酚、类黄酮和黄烷-3-醇含量分别为23.15、0.87、5.81 mg/kg。对葡萄籽油中7种单体酚定量分析可知,亚临界油酚类物质含量相对其他工艺普遍偏高,其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25.09、650.35、565.40μg/100 g;热榨油的原儿茶酸含量最高,为541.56μg/100 g。DPPH、ABTS、ORAC和Fe~(3+)还原实验表明,亚临界油抗氧化活性最强;除原儿茶酸外,葡萄籽油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法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林-6-磺酸)二胺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 azoline-6-sulfonic acid)ammonium salt,ABTS]法测定不同方法提取葡萄籽油极性部分、非极性部分及全油的抗氧化能力,测定不同葡萄籽油多酚含量,研究多酚与葡萄籽油极性部分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热榨毛油与溶剂法毛油在经过精炼后多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在溶剂法精炼油、热榨法精炼油、低温压榨油、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中,低温压榨油极性部分清除DPPH与ABTS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低温压榨油的多酚含量最高,超临界CO_2萃取葡萄籽油非极性部分与低温压榨油全油的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各不同葡萄籽油总酚含量与极性部分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葡萄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籽中油脂含量一般在14%~1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亚油酸含量在70%以上.主要研究了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葡萄籽的含水量和粉碎度对葡萄籽中油的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料液比、葡萄籽的含水量和粉碎度对提取效果均有显著性影响.通过研究,初步确定了葡萄籽油的适宜提取条件.即:以石油醚(30~60)作为提取剂;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3h;提取料液比为1:12,葡萄籽含水量为9.5%,葡萄籽粒度80目.以该优化条件进行提取,葡萄籽中毛油的得率达到20.78%(w/w).将在正交试验所得的最优条件下制得的葡萄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结果为:相对密度为0.907,酸价为3.21mgKOH/g,皂化值为136.4mgKOH/g,过氧化值为6.65mmol/kg,碘价为127.2I2g/100g.葡萄籽油中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和油酸,其中亚油酸占整个脂肪酸含量的71.20%,油酸占17.53%.  相似文献   

7.
火麻仁富含油脂、蛋白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本研究从火麻仁油和蛋白得率、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综合角度,建立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火麻仁蛋白质提取工艺。对不同榨油方式获得的火麻仁油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榨油方式所得火麻仁粕提取蛋白的得率、纯度和氨基酸组成差异;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火麻仁蛋白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火麻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冷榨和热榨对火麻仁油得率和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碱提酸沉法提取冷榨粕和热榨粕粗蛋白质提取率分别为11.38%和2.23%,纯度分别为79.67%和67.33%;冷榨粕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29.87%,高于热榨粕蛋白的23.93%;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研究,火麻仁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60℃,pH为10.5,提取时间50 min,料液比1:15,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20.87±3.16%。研究表明冷榨法能够获得优质火麻仁油和火麻仁蛋白,碱提酸沉法适合火麻仁蛋白的工业化生产,对火麻仁资源综合利用、火麻仁油和蛋白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冷榨法制备紫苏子油,在单因素基础上选择水分含量、转速及榨头温度为自变量,紫苏子出油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nhnken中心组合方法优化紫苏子油的冷榨法制备工艺,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紫苏子油的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冷榨法制备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为:水分含量2.5%、转速25 r/min、榨头温度60℃。在此条件下紫苏子油出油率为34.28%,与预测值34.09%相近,所得制备条件可靠。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籽为原料,采用两种方法提取葡萄籽油,对其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甲酯的含量,通过其含量来间接测定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实验测得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达64%以上。本实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葡萄籽油和溶剂法提取的葡萄籽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工业应用提供必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以葡萄籽为原料,采用两种方法提取葡萄籽油,对其进行甲酯化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甲酯的含量,通过其含量来间接测定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实验测得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可达64%以上。本实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葡萄籽油和溶剂法提取的葡萄籽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工业应用提供必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西番莲籽油制备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生磨法、生榨法、熟榨法制备西番莲籽油的出油率及对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制备方法对西番莲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含量均在88%左右;3种方法制备的油碘值、皂化值都相当接近,折光指数也无较大差异.生磨法的出油率最高,为19.28%,回收率可达90%,熟榨法的出油率高于生榨法,分别为14.35%和12.11%,回收率分别为67.24%和56.75%.  相似文献   

12.
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糟帆  丁彩云  马玉婷  刘慧燕  傅婧 《中国油脂》2022,47(9):13-18+25
为比较不同工艺制取的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亚麻籽油,测定亚麻籽油得率、基本理化指标、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麻籽油得率最高,为52.77%,热榨法亚麻籽油得率显著高于冷榨法;冷榨亚麻籽油色泽、脂肪酸组成较佳,α-亚麻酸含量高达54.49%;索氏提取亚麻籽油总生育酚含量最高,为450.79 mg/kg,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的总生育酚含量相当;索氏提取和冷、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1、17种和34种,5种为共有成分,其中(E,E)-2,4-庚二烯醛是冷、热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冷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热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者铁还原力相当,索氏提取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铁还原力。综上,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制备方法对烟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榨和热榨两种方法制取烟籽油,对两种方法的出油率,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质伴随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榨法制备烟籽油的出油率更高,油的颜色较深,酸值和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冷榨油,不皂化物和碘值稍高于冷榨油。冷、热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差别,但冷榨油的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热榨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烟籽油的性质和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童  卢贞希  刘改霞 《中国油脂》2021,46(3):118-121
以葡萄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葡萄籽油,对其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考察其应用于可食性口红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葡萄籽油中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6.26%,且以亚油酸(61.69%)为主;葡萄籽油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735 mmo/L,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6.49%,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7.60%;葡萄籽油与甜杏仁油比例为1∶1时,制备的可食性口红清爽、滋润,品质佳,稠度与延展性与市售口红无显著差异,说明葡萄籽油可用于口红产品中。  相似文献   

15.
葡萄酒酿造副产物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 ,若能综合利用 ,化废为宝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葡萄籽油的生产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 ,会产生占葡萄总量3 %的葡萄籽 ,因此 ,年加工万吨葡萄的葡萄酒厂 ,可分离得300t葡萄籽 ,葡萄籽含油率为11%~15 % ,提取出来 ,就可得30多吨油。葡萄籽油中含有60 %~70%的亚油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等成分 ,这些物质 ,人体内不能合成 ,只能从外界摄取 ,具有增强体质、降低血压、增黑毛发等功能 ,可以作为高级食用油而享用。经过筛选后不含皮渣、果渣等杂质的葡萄籽可采用热榨、…  相似文献   

16.
以月见草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制取月见草油。以榨膛温度、榨膛压力和物料水分含量为因素,以月见草油中γ-亚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旋转正交实验进行冷榨法制取月见草油过程的研究,对回归方程用Matlab软件进行寻优,从而确定最佳冷榨条件为:水分含量为7.2%,榨膛温度为78℃,榨膛压力为3.0MPa,此时月见草油中γ-亚麻酸含量为9.26%,成品指标达到出口欧洲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研究毛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作用,为毛葡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毛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并研究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GC/MS分析显示,毛葡萄籽油成分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总量的83.6%,其中亚油酸占61.75%,油酸占18.76%;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为9.86%和6.07%;动物药理学试验显示,毛葡萄籽油能显著降低高脂饲料引发的TC和TG升高,提高血清中HDL/LDL的比率,具有调节动物血脂的作用。毛葡萄籽油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对翅果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原料粒度为影响因素,以翅果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比较了浸出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翅果油得率和微量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翅果油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50 min、原料粒度80目,此条件下翅果油得率为(28. 32±1. 15)%; 4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翅果油得率、VE及甾醇含量最高,其次是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除热榨法的翅果油角鲨烯含量最高外,压榨法的其他指标均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全自动卧式液压压榨机制备核桃油的生产成本,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原料颗粒度、原料水分和入榨温度对核桃饼残油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核桃饼残油率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对全自动卧式液压压榨机制备核桃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全自动卧式液压压榨机制备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颗粒度120目(0.125 mm)、原料水分1.5%、入榨温度60℃,在此条件下核桃饼残油率为13.43%。  相似文献   

20.
采用低温压榨、溶剂浸出、炒籽后高温压榨及预榨-浸出几种不同工艺制备花生油,对得到的花生毛油及花生饼粕的品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及饼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花生毛油的香味清淡,色泽最浅,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压榨毛油的甾醇含量普遍高于浸出毛油,热榨油甾醇含量小于冷榨油;热榨毛油和热榨饼浸出毛油的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冷榨毛油和浸出毛油,冷榨毛油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浸出毛油,冷榨浸出毛油白藜芦醇含量最低(0.42 μg/mL);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VE 含量有很大差别,冷榨花生油含量最高(25.2 mg/100g);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冷榨饼的氮溶解指数最高(50.75%),其它几种制油工艺得到的饼粕的氮溶解指数相对较低(12.25%~22.60%);热榨饼浸出毛油的AFB1含量高于其它工艺制取的花生毛油中的含量,并且随着炒籽温度升高,AFB1 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