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饭"字在古代就是"吃"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释中考察"饭"的本义时说,饭是动词,当吃讲,读上声"反"。后来派生出来的名词"饭",读去声;字形也不同,右边是"弁(或卞)"。留传到现在,早已字形不分,统写为"饭"了。《礼记·玉藻》日:"饭飧者三饭也。"《汉书·朱买臣传》:"呼饭饮之。"《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饭糗茹草。"等等。这里的"饭"都是"吃"的意思。以至到了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还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这里的"饭"仍然是"吃"的意思。"饭"字除了作动词讲外,还有许多使动词出现。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漂母见信饥,饭信"。  相似文献   

2.
赵永春 《烹调知识》2012,(10):64-64
禁忌一:"宁可多做半锅,不能少做一碗"。很多家庭主妇在做饭时总是担心饭不够吃,饿着家人,因此有"宁可多做半锅,不能少做一碗"的思想和做法。饭做得多了,家人往往也吃得多。若是午餐多吃点也就罢了,但是晚餐吃得太饱就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  相似文献   

3.
大豆,上古时称菽,汉以后叫豆.菽是豆类总称,菽水指豆和水,古代老百姓的普通饮食.《诗经》中关于菽的描写很多,如“七月烹葵及菽”等.《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批豆饭藿羹.”《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荀子·天论》中有“君子啜  相似文献   

4.
来新夏 《美食》2012,(4):67-67
"折箩"是七八十年前天津习见的语词。怎样加以界定,用哪几个字表述它,一直未能定局,也没有找到一本可参照的书。直到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语言学家谭汝为教授送我一本名为《这是天津话》的著作,才解决怎样写和什么含义的问题。谭先生在书中首先把这个语词定为"折箩"两字,并给以准确的定义说:"宴会酒席吃剩下的菜,不同种类,都倒在一起,称为:‘折箩’。这里的‘折’,普通话应读为阴平,但天津话读为阳平。为什么叫‘折箩’?这里的‘折’,属于动  相似文献   

5.
<正>粮油食品商店,历来是"无缝对接"为食者造福的服务平台。17年前,笔者作为《粮油市场报》特约记者,曾对苏北一个数十年如一日,被当地政府和百姓视作全市商业系统文明窗口,在粮店"转、租、卖"改革中,依然坚持靠"吃服务饭,挣辛苦钱",努力让百姓由"吃饱"转向"吃好"的粮店专门采访,並由衷致以《敬礼,"国粮"的脊梁》的赞扬。  相似文献   

6.
一举多益的乌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苏、浙、皖一带民间有吃“乌饭”的古老习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说 :“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乌饭是一种用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又称南烛树)的树叶 ,榨汁浸米而成的饭食。又唤作糯饭、青糯饭等。吃乌饭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是起于佛门。据《神隐》说 :“西域有神名曰佛 ,佛生日以黑黍饭不落角祀之 ,中国奉教者 ,率相效仿”。因农历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 ,故而把吃乌饭的日子固定在这一天 ,此说在苏州流传极盛。在过去 ,每到农历四月初八 ,苏州人家都要煮乌饭供佛。民国初年编修的《乌县志》记…  相似文献   

7.
正"大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蔬和佳料,过日子离不开它。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足见它的药用价值。翻开大蒜史,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许多物种中,就有"大蒜"。晋惠帝逃难时,就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太平御览》记:"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  相似文献   

8.
正在酒楼里宴毕,"吃不了,兜着走",把剩余菜肴放保鲜盒中带回家,俗称"打包"。有人认为,这一风尚是从境外传过来的,其实不然,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我国古代人也"打包"。据古代历史名著《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宴请颖考叔,颖考叔把菜中的肉拣出来,打算带给母亲吃:"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遗(赠送)之"。这段话使正在与母亲闹矛盾的庄公感  相似文献   

9.
雨中野火饭     
一看见"野火饭"这三个字,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心儿噗嗵噗嗵跳起,眼前涌来一片田野苍翠,鼻子闻到一股子不知从哪里飘来的烟火气?是了是了,你想象力可以。那么雨中野火饭呢,你不曾尝试,可曾想象过?我姑夫茅盾先生是乌镇人,我从小读他的书,记得他写到很多家乡美食,姑嫂饼、三珍斋酱鸡……尤其是每当立夏季节,小孩子们爱去凑热闹烧的野火饭,对于城市里长大的我来说,很具吸引力。我大姐孔海珠曾写过一篇《鲁迅在茅盾家吃‘野火饭’》的文章,她引经据典描述了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说:饮酒、喝茶、抽烟。换了上海人,他们一概用“吃”,即吃酒、吃茶、吃香烟。北京人调侃上海人语言贫乏,只知道“吃”,其实吴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颇有古意,“吃茶”便是一例。要找证明很容易: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中说“且到寒斋吃苦茶”,它的出典在唐朝高僧赵州的从谂禅师:《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有增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茶是喝的,但吴方言中却说“吃”,当然,吃时不会把茶叶吃下去,虽然很嫩的茶叶也是可吃的。像周总理去杭州梅家坞茶区视察,听说采茶人不轻易将冲泡后  相似文献   

11.
《烹调知识》2014,(4):78-78
正吃货们总是快乐的,他们用味蕾感知世界,有着独特的追求和向往,无心算及其余,生活却比别人多了一扇精彩的窗。常说娱乐乐翻天,"说戏谈史"栏目其实也欢乐,瞧!下面的这些古代吃货,你看了大概也会忍俊不禁。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横刀赴沙场过去粮食不够吃,人们见面总打招呼,吃了吗?对于这种招呼,你可不能太实诚,客气客气即可。传统曲目《将相和》里的廉颇老将军,就是一位实诚的吃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多半见面也客套了一番"您吃了吗",廉颇知道使者来意,于是非常实诚了一回,"一饭斗米,肉十斤",吃完后披甲上马横刀驰骋。  相似文献   

12.
大米的热情     
公输于兰 《美食》2011,(4):68-68
《随园食单》饭粥单开篇即言:"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如果说作为主食的粥饭是饮食的根本,其余诸菜皆为饮食之末的话,那么,作为粥饭的主材料大米就应该算根本的根本了。中国是大米的故乡,《诗经·大雅·生民》中就用"释之溲溲,蒸之浮浮"来描绘先秦百姓淘米和蒸饭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来扬州生活已经3年了,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的我对扬州美食也颇有研究。众所周知在炒饭界扬州的招牌美食当之无愧属于"扬州蛋炒饭",而如今扬州炒饭的配方已是层出不穷,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也有许多人会问如今哪个才是真宗的扬州炒饭呢?接下来请慢慢听我道来:扬州炒饭的前身即是《食经》中所记的"碎金饭",后又名扬州蛋炒饭,始于扬州。有关扬州蛋炒饭的传说更是数不清,相传隋炀帝巡游扬州时将"碎金饭"传入扬州,也就成了有关扬州蛋炒饭最早的记  相似文献   

14.
王展 《烹调知识》2012,(10):72-73
到餐馆吃自助餐,想吃什么吃什么,爱吃多少吃多少,随心所欲。不过吃自助餐也是有门道的,一定要牢记饭是可以吃的,但肚皮可是自己的,最重要的就是量"胃"而行。很多人的自助餐饮食方式看似占了便宜,其实对健康很不利,反而会吃大亏。"只吃贵的,不吃对的"是很不科学的,好多人喜欢猛吃海鲜等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物,对于部分人来说十分危险,  相似文献   

15.
马涤明 《美食》2012,(4):23
3月7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对记者表示,不赞成媒体对"致癌牛奶"等的过度炒作,还反问:"你说吃了致癌,它得吃几吨、吃几年才致癌啊?"(3月8日《中国青年报》)"致癌牛奶"是不是"太严重",这个问题太专业,至于说"吃几吨"、"吃几年"才可能致癌,这种问题上还是不要轻易打保票的好。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然而它也不是吃  相似文献   

16.
正"桃红又是一年春"。春回大地,万木复苏的春天,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的季节,也是为人类提供天然食物最多的季节。难怪!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与春天有关的食俗,也称"吃春"。在整个春季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吃"的季节。如吃春盘、春饼、春卷、春韭、春笋、春芽,吃出满嘴的春香。春日吃"春饼",是一种用麦粉烙制而成小圆很薄面饼,与麦镬烧相比较显得格外薄,又称薄饼,它是我国民间一种民俗食品。每年立春日,我国各地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据《四时宝鉴》记载:唐代在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 《烹调知识》2012,(10):19-19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之功效,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作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招待朋友,尤其是节日期间,总要请大家来家里热闹一番,国人老外都请,中餐西餐都有。今年,我在设计派对时,看到国内一条消息,有个著名滑稽演员办婚宴只有四道菜,为了客人的健康,也为了环保,不浪费。我也是提倡"不吃饱"的一族,是否办个"吃不饱"派对?饭吃七分饱,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古老的养生术。孔  相似文献   

19.
子干 《美食》2012,(1):55
读老舍日记,受益匪浅。有个突出印象:即,老舍很爱与朋友"同饭"。许多人请他"同",他也请许多人"同"。仅1950年1至3月,"同饭"的记录就有42次之多。其中最多的是1月份,共有16次。平均不到两天1次,间或一天两次。如:1日,午前访曹禺,同去朱启平处吃饭;2日,11时到长之处,有季羡林、克家,同饭;5日晚,凤子请饭;6日,早11时到东来顺,与松厂、乐山同饭;7日午,到伯龙家吃饭,晚到圣陶处饮酒;8日午,家宝请饭;9日晚,请阜西吃饭;13日,到莘田家吃羊肚汤;14日,约家宝吃饭……  相似文献   

20.
秦琴  宋颖 《食品指南》2013,(12):24-29
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一样,年头岁尾,亲戚朋友、同事老乡、旧雨新知,大家总得聚一聚,一起吃个饭,谈谈过去,向往向往未来。这个“饭”,往往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以《食品指南》的观察看,这个“饭”,吃得好的多,吃得对的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