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伟锋  高宁  周辉 《山西建筑》2009,35(20):358-360
针对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园林绿地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提出园林绿地景观建设的生态化设计与节水,同时以西安城市为例,研究了绿地生态设计与节水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从而完善城市绿地节水性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
黄飞松 《广东建材》2010,26(7):327-328
针对我国整体出现的城市水资源紧缺、城市园林绿地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分析了园林绿地灌溉的特点,指出当前园林绿地灌溉普遍存在方法落后、用水浪费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园林发展过程中,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效益.积极采取各种节水措施,努力推进节水型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园林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一、推广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 节水园林灌溉是节水园林的核心,是节水园林工程的主体.据考察,目前园林灌溉,少数为节水灌溉,大部分绿地仍采用人工浇灌,灌溉效果差.而节水灌溉是在保证植物正常需水量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浇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将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节水型城市园林绿地灌溉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进行了探讨。应重视园林规划,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对植物分配进行优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希望本文能为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城市绿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清洁水源占比例大等问题,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首都绿地高效用水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了城市绿地节水植被配置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再生水灌溉技术、雨水利用技术、精准灌溉自控技术等研究,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展绿地高效用水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创造性地提出了绿地节水灌溉清水零消耗技术模式,建成北小河节水主体公园示范工程,实现了城市绿地灌溉清水零消耗,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与节水改造探索出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从水资源的现状着眼,提出公园绿地的灌溉以中水为主要水源,分析了利用中水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从试验和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公园绿地喷灌规划设计的构思.威海公园的工程应用表明,以中水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喷灌用水,增加中水和自来水的切换系统,虽然初期谮投资相对较大,但节水效果较好,运行费用较低,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     
《中国园林》2006,22(12):91-92
2006北京园林学会年会2006年10月25日,2006北京园林学会年会在北京动物园召开。研讨会上,园林绿地节水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北京市节水管理中心主任何建平介绍了目前北京的用水状况,号召各部门要树立节水意识。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目前正在进行再生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方面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伟平 《建筑技术》2021,52(11):1344-1347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环境系统问题的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有效削减径流强度,缓解路面内涝灾害,净化水质,减轻路面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的下沉深度可使绿地能渗蓄降雨和路面径流,节约灌溉用水并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有助于节约城市用水.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以安顺娄湖为例优化绿地系统设计,研究下沉式绿地建设施工技术,降低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
刘伟平 《建筑技术》2021,52(11):1344-1347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水环境系统问题的国际先进经验,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有效削减径流强度,缓解路面内涝灾害,净化水质,减轻路面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定的下沉深度可使绿地能渗蓄降雨和路面径流,节约灌溉用水并补给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有助于节约城市用水.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以安顺娄湖为例优化绿地系统设计,研究下沉式绿地建设施工技术,降低了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节水园林势在必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袁嘉祖 《中国园林》2003,19(9):44-46
由于现代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将是长期困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南涝北旱加剧,少雨干旱将持续到2015年。因此,节水园林势在必行。积极推广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园林节水措施,实施跨流域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实现节水园林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贾玲利  高洁 《室内设计》2016,(4):102-106
历史园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应发 挥其作用,传承其特色。目前,很多城市存 在历史园林孤立化和城市绿地破碎化的问 题。本文以成都历史园林为例,通过分析成 都市历史园林与绿地系统的现状,提出历 史园林的保护及与绿地系统有机整合的方 法:通过划定核心区对历史园林进行重点保 护,划定缓冲区、边缘区以保证与景观廊道 的有效连接,使历史园林最大程度地融入 城市绿地系统,更好地激发历史园林的生 态功能;新增城市绿地也应在文化内涵上 与历史园林一脉相承,延续和体现地方园 林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中,通过接触都市自然环境而产生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协同生态系统效益常被忽视,未来30年,随着全球都市趋向密集,这些效益将变得至关重要。回顾园林史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园林理想化地重现大自然,提供食物、审美享受、社交、休憩与幸福感。花园和庄园用于激发和恢复使用者的心理能力,而城市公园则将花园对身心的舒缓功效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底层人群。数十年来,研究人员证实了接触自然能为人带来多项益处,并且对儿童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效果尤为突出。除非扭转趋势,否则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密集化只会让花园和城市绿地流失问题更加严重;与之并行的,还有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丧失。据估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比正常水平高出1 000倍。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关系到生态系统服务的衰减。然而已有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绿地的流失并非不可避免。比如新加坡就在增加人口总量和密度的同时增加了公共绿地面积,另外还有一些高密度城市新添了绿色屋顶、绿墙和绿色建筑。像底特律这样的城市也用新的公共绿地扭转都市衰退。回顾更具生物多样性、更受欢迎且有高复原力的景观属性,并总结可纳入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原则,以打造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兼备的新型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从灰到绿的城市发展转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发展的"灰"与"绿"意味着城市使用土地与资源方式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的变化。无节制的灰色发展方式是一种城市生态灾难,今日中国城市已在许多方面呈现出灰色发展的态势,其引发的生态危机,只能通过可持续的绿色城市发展方式来改善。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的中国城市必然面临由"灰"到"绿"的城市发展转型的挑战。并提出四点绿色城市发展转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刘炳熙  田宇  王蕾  许大为 《风景园林》2022,29(10):115-121
城市快速发展可能引发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偏离规划目标,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加重。为探索公园绿地供需差异并解决供需研究尺度的局限性,以500 m×500 m网格为基础研究单元,以公园绿地分级设置要求为阈值,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Ga2SFCA)法和供需水平测度方法分别分析2010、2018年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分布变化和供需时空差异。研究表明,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供给水平未达城市绿地规划标准要求,尽管公园绿地面积增多,但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反而加剧了公园绿地供需失衡,不同区域间公园绿地种类的不均衡性是引起供需空间差异的关键。经进一步推测,建设时期、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和市场机制是公园绿地供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供需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为公园绿地供需平衡提供精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袁媛  王沛永 《风景园林》2016,(4):116-121
近些年我国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其中有城市快速扩张、排水系统老化等表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集中收集、快排为主的雨水排放指导思想下,应对超过管道排水能力的雨水问题时捉襟见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给解决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应对手段,结合我国古代城市内涝管理及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提出应把排水与蓄滞结合起来统一考虑,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管网、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三个要素的布局,绿地的低影响开发结合管道排水系统应对普通降雨,以提高河网等地表排水通道密度,结合地下大型排放设施、地面安全洪泛区和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应对超量雨水,是防止城市内涝的有效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弋  朱兴彤  李梅丹 《中国园林》2006,22(12):21-26
绿洲和水岸是现代都市最可珍惜的财富。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绿地和水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绿源共生——绿地、水体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从生态整合的角度,探讨当前城市滨水岸线及周边生态景观用地的发展模式,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为未来城市的生态演进探索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回溯城市建设中"人本"理念的演进,分析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的4个转变:即城市发展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主体的转变,建设模式的转变,建设内容的转变。从人的需求、绿色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4个维度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提出了构建以人为主体,绿色公共空间为客体,风景园林为介体,人居环境为环体的"四体共融""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具体途径一是打破城·绿空间边界,"园""城"融合;二是丰富人·绿互动方式,"园""人"融合;三是激活城·绿内在价值,"园""业"融合。以推进新时期全方位开放、多元模式运作、全域公园化"公园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莹 《山西建筑》2002,28(3):112-113
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绿地将占城市用地的30%-50%,实施节水灌溉已成为城市绿地管理的重要课题。介绍了太原市胜利桥东绿地喷灌设计的构思,指出绿地喷灌系统的设计原则,喷头的选型及布置要求,以及喷灌系统管材及管径的确定方法等,并就实例中绿地喷灌设计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Quantifying the irrigation water demand of green spaces (IWD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mart urban water management. However, the IWDG in humid cites is not well characterized. Moreover, the alteration of natura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leading to the dependence of green spaces on irrigation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WDG in humid areas, we developed an estimation model and use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water required by the green spa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approximately 354 × 106 m3,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12% of the urban residential water consumption in 2011.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estimated their effects on irrigation water demand. These findings provide policymakers an integrated view of the water demand of green spaces associated with sustainabl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