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50吨转炉水模实验,研究了顶吹氧量、枪位和喷头结构(十种)对纯顶吹混匀时间的影响,以及底吹气量、凤咀结构(单管式、环缝式和多微孔环管式)、数目和布置(六种)对纯底吹混匀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顶、底吹条件对复吹搅拌混匀时间的影响,探讨了底吹小气量时,顶枪在50吨复吹转炉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合理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影响复吹转炉溅渣护炉效果的因素,研究认为,为了取得良好的溅渣护炉效果,顶、底吹流量及顶枪枪位应有一良好的配合.马钢50t复吹转炉的最优化工艺参数为:顶枪气体流量12000Nm3/h,枪位2000mm,留渣量9%,底吹气体流量60~120Nm3/h.  相似文献   

3.
复吹转炉溅渣护炉水模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了影响复吹转炉溅渣护炉效果的因素,研究认为,为了取得良好的溅渣护炉效果,顶、底吹流量及顶枪枪位应有一良好的配合。马钢50t复吹转炉的最优化工艺参数为:顶枪气体流量12000Nm^3/h,枪位2000mm,留渣量9%,底吹气体流量60~120Nm^3/h。  相似文献   

4.
以120 t顶底复吹转炉进行水力学模拟实验,研究单顶吹条件下枪位、顶吹流量对熔池混匀时间、冲击直径和冲击深度的影响;单底吹条件下底吹流量、熔池深度和底部供气元件布置对熔池混匀时间的影响;顶底复吹条件下最佳因素和水平。结果表明:单顶吹时枪位为1 000 mm时混匀时间最短;单底吹时底吹流量为750 Nm3/h时混匀时间最短,底部供气元件布置对混匀时间影响较大;顶底复吹时底吹流量对混匀时间影响最大,而枪位对混匀时间影响最小,当底部布置方式为喷孔在一条直线上对称分布时,顶吹流量为10 000 Nm3/h,底吹流量为600 Nm3/h,顶枪枪位为800 mm,熔池深度为800 mm时,熔池混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建立了100t顶底侧吹转炉模型,研究了侧吹枪的直径、侧吹位置、侧吹气量和底吹气量对转炉熔池混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侧吹技术可以显著降低顶底复吹转炉熔池的混匀时间;当侧吹气量小时,小直径的侧吹枪有利于降低熔池混匀时间;本研究的侧吹位置对熔池混匀时间影响不显著;存在一个临界侧吹气量,当侧吹气量小于临界气量时,随侧吹气量增加,熔池混匀时间显著下降;当侧吹气量大于临界气量时,随侧吹气量增加,熔池混匀时间下降不显著.在小的侧吹气量范围,大的底吹气量有助于降低熔池混匀时间.  相似文献   

6.
通过0.05吨、14吨和50吨的顶、底、复吹转炉水力学模型实验研究,发现了顶、底、复吹法喷溅强度与各自顶、底吹流股穿透长度和熔池深度(或高度)比有关,并发现了复吹法中,熔池振荡强度与底吹流股穿透长度和熔池深度比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顶吹转炉产生吹炼最大不平稳的判别指数和底吹转炉保持平稳的判别指数,以及复吹转炉抑制顶吹喷溅的临界熔池振荡强度和计算熔池振荡强度与频率的半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铁浴式熔融还原炉的水模型,实验研究了底吹流量、顶枪流量和顶枪枪位对终还原炉熔池内混匀时间的影响.单底吹实验结果表明,熔池内的混匀时间随着底吹流量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通道2和3所处的位置为熔池的不活跃区域,b位置处的混匀时间最长,随着底吹流量的增大,b位置处通道1的混匀时间减小,而通道2和3的混匀时间都增大.顶底复吹实验结果表明,熔池内各测点位置处的混匀时间随着底吹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顶枪流量的增大大部分都减小,而随着顶枪枪位的提高而减小,这些实验数据和现象为水油实验提供了很重要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8.
复吹转炉钢-渣间容量传质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态模型中,利用水模拟钢水,机油模拟渣,苯甲酸模拟钢-渣间传输物质来研究复吹转炉吹炼工艺参数对钢-渣间容量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枪位350 mm,顶吹流量117 m3/h,底吹流量从1.68 m3/h变化到2.36 m3/h时,传输物质的容量传质系数变化最显著;在选定的吹炼工艺参数中,采用枪位350 mm,底吹流量1.68 m3/h,顶吹流量140 m3/h,传输物质的容量传质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25吨顶底复吹转炉风嘴布置的水力学模型实验结果,探讨了最佳化风嘴布置强化熔池搅拌的机理,从而提出了最佳化风嘴布置的条件:(1)1≤2h×tan10°,(2)底吹射流应处于顶吹的火点区内。  相似文献   

10.
在1:6物理模型上,通过水模实验对复吹转炉底吹喷粉时熔池搅拌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粉对熔池搅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喷粉条件下,均混时间随顶吹气体流量的增加存在最小值,最佳顶吹气体流量为117.0m^3/h,增加底吹气体流量对降低均混时间有利.在本实验范围内最佳顶吹流量为117.0m^3/h、最佳底吹流量为2.36m^3/h.  相似文献   

11.
用于配制不 同燃气的配气装 置有 动态 和静态 两种 形式 ,动态 配气 装置 更能 适应 燃具 生产 与实 验室研究的需要 .动态配气法中 质量 流量 控制法 为首 选方 案,此 配气 系统 对使 用环 境的 要求 很低 ,与控制软件结 合可以适应原料 气性质的变化 ,有效降低配气成 本,最适合我国 国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混凝土搅拌机系统力学模型与运动微分方程,分析系统运动状态.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一定的参数下,以转速为分叉参数,结合波形图、轴心轨迹图和poincar6截面图,来分析搅拌机系统的混沌特性.结果当搅拌轴转速在工作转速范围内时,系统的宏观运动状态是周期1运动,而微观运动状态是无序的混沌运动,即系统的运动状态是周期运动中包含有比较强烈的混沌运动;当搅拌轴转速在工作转速范围之外时,系统的运动状态只是周期运动.结论在一定的参数数值下,混凝土搅拌机具有混沌运动特性,这种运动状态能较好地破坏水泥凝聚团,增加有效的碰撞次数,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微观匀质性.提高微观搅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钛吸氧的电弧炉熔炼合金制备试样,在Cu-Zr二元合金中添加一些组元,研究这些组元添加对铜基液态合金凝固过程中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试样的X射线衍射晶化相分析和差热扫描热分析仪(DSC)测试结果表明,在CuZr二元合金系中添加适量的Nb,可以明显地提高其非晶形成能力,且随着Nb含量的增加,所形成的金属玻璃的玻璃转变温度和晶化温度提高,这意味着材料的热稳定性增加.同时添加系列的金属元素Ti、Ta、V、Sn等,通过分析添加组元与Cu的混合焓与非晶形成能力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深层搅拌法在加固软弱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软弱地基是指主要的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质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其处理方法较多,本文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深层搅拌法在加固软弱地基中的应用,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he flows of rigid polyvinyl chloride (R-PVC) in co-rotating twin screw extruders with screw mixing elements and regular screw elements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three-dimensional,non-isothermal flow fields of R-PVC in the two kinds of screw elements were calculated. The mixing performance of each type of element was studied by the 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shear-rate distribution are more uniform in the flow channel...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地基加固技术的优点,介绍了其在黄山寺二站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带有缓慢搅拌装置的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结果表明,废水经水解酸化处理后的SS,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0%,45%和36%;废水的平均B/C由进水的0.22提高到0.39。这样不仅废水的污染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降低,而且可生化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T和pH对水解酸化反应器废水处理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借助对于接近理想混合的介子九重态,味道有关的夸克偶素间的湮灭效应可以忽略这样一个假定,利用在介子、介子混合框架下导出的质量关系,预言23S1介子九重态中同位旋二重态的质量大约为1584±16.7 MeV,该结果与相对论性的夸克模型给出的预言符合很好.理论预言与K*(1410)的质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把K*(1410)安排为23S1介子九重态的成员是不合适的.该理论预言将会对实验上寻找23S1介子九重态中的同位旋二重态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长江口北槽2016年枯季水流、盐度实测资料,揭示了水流、盐度的大小潮、涨落潮周期变化特性。采用Simpson的势能差异函数对北槽混合与层化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指出北槽中上段势能差异极值出现在涨憩落憩时刻,北槽下段势能差异极值出现在涨急落急时刻。采用改进的一维势能差异方程分析了北槽枯季潮汐应变、重力环流、河流效应和潮汐搅动的时空变化及对应关系,得到水体混合与层化趋势是由这四者相对大小决定,其中影响大小潮层化变化的机制是潮汐搅动、重力环流和河流效应。发现重力环流是涨潮期间促进河口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河流效应在落潮期间偏大,潮平均作用强于潮汐应变,整体促进河口层化;大潮的潮汐搅动比小潮大1~2个量级,削弱了大潮的层化作用。并且证实改进的一维势能差异方程能够较好地解释长江口区域的混合层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最优混凝搅拌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模型实验,探讨了最优混凝搅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快速搅拌条件与原水浊度,投药量,水温等有关;最优慢速搅拌条件与投药量等有关,慢速搅拌时间宜大于15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