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5)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和发展需要,高校日益重视发展和应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由于具备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平台基础,更便于开展科研、教学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激发大学科技园四大平台功能,以校内外协同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7)
科技园孵化器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提供先进技术,并凭借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促进先进技术商业化,推动新创企业快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孵化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分析发现,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内产学研技术转移需要构建三个条件:一是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合作制,二是构建产业界的网络关系,三是推进各科技园之间的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长期以来,寻求大学和地方政府有效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校府"合作共赢之目的,是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校府合作共建是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合作中形成"达共识、消内耗,求共赢,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校府双方有效开放各自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实现互补机制,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下简称"东大科技园")自建园以来,积极开展学校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经过不断探索和磨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府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模式,已达成共建大学科技园"一园多区"的办园格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0)
大学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互动协作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有着积极意义,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目前还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我国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的发展要形成有序运动的体系,相互间需进行资金、中介服务、信息、科研设施、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交流,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4)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还存在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化程度发育不足,国际化开放程度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较低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要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提质升级措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目前,大学科技园服务模式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大学科技园应从提升服务层级、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结构等方面,优化大学科技园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推动产学研的高效合作与积极互动,世界一流大学探索多年并形成诸多成功模式。亚琛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构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多主体协同,打造技术熟化、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的全链条贯通,推进教育、培训、大赛等创新氛围的全方位营造,极大地推动了亚琛工业大学"卓越战略"的实现,也使其成为亚琛地区乃至德国创新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当前,科学研究进入强调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高校是科技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协同合作,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开展问题驱动式的原创研究,开拓学科新方向,打造跨学科研究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高校科研的综合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4)
大学科技园始建以来,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速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专业服务、整合流程、围绕项目、市场导向、引入风投、中试基地、标准检测、区域合作等主要模式。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也为我国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供了很多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黑龙江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原有本科"4+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了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解析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协同创新思想,在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五方面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以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7)
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产学研联合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和成熟,40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还存在融资和营利能力较低下、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活力不足等问题,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对于认清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形势,重新思考大学科技园在高校中的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传统的单一规划城市功能产业园区、科技园,导致了城市"宜居"与"宜业"矛盾突出,由此出现了一个个产业上的"空城"、生活上的"睡城",而在交通上则呈现"潮汐化"状态。在此背景下,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提出的"产城融合"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清华科技园的"产城融合"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这个在广东省与清华大学省校战略合作以及广州市与清华大学市校战略合作指导下,由番禺区政府与北京清华科技园合作建设的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启动运行已经3年。"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5,(11)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结构影响着都市圈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范围,对都市圈内的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探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与空间布局结构,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在都市圈范围内同时发生,不同类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不同的建设模式、空间布局特征及空间运行规律,应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征差异进行空间规划和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5)
为响应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议,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以中国计量学院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为例,探索了以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工程实践教育、协同创新等形式的中心模式,与地方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模式,与企业和地方的项目对接模式,高科技园和基地等模式,提出了加强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对策与建议。表明校地产学研合作能为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4)
大学科技园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优惠政策不能适应形势任务发展要求,园区企业融资营利能力有待提升、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大学依托作用发挥不充分等。政府、地方、高校、企业、园区等主体应密切配合,从政策、资金、制度、市场、人才、环境等各个角度,加大对大学科技园扶持,引导大学科技园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11)
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的来临,加强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协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学可通过技术转让、合作乃至直接创办科技公司的途径与产业建立联系,但无论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大学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新时代,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必要引入或建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风险资本、科技园等促进大学与产业联系的辅助性组织或机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7)
创新环境是衡量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区域基础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文化环境、园区创新环境、园区依托环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以北京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总体情况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通过政府、大学、园区以及园区企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
高职院校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双创"教育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笔者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着手,提出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整合高职院校硬件、网络、师资及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优势,构建"创业团队+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日益多样化、高效化,其中关于产学研合作办学、育才及技术转化应用模式在研究实践中日趋成熟。文章旨在积极推进与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并探索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完善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9)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一轮的增长驱动已经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投入。创新共同体是创新驱动战略中最重要的创新要素提供主体,高等学校创新要素聚集最为集中,为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对创新要素的爆发式需求,学科建设也必然面临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学科建设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创新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在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产生对接,形成融合、互动和促进的链接效果。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创新共同体与学科内涵式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模式。为实现创新共同体与学科内涵式建设互动发展目标,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构建一个科学体系,从环境建设、制度资源提供、人才培养、成果研发、企业提供需求与成果转化、试点与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