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5)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立项规模逐年递增,因而提高项目推进的效率和效果,加强过程管理控制,成为各地方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按四个阶段进行分解后,引入平衡记分卡(BSC)的方法,使生命周期各阶段均从"项目经费"、"委托方需求"、"项目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一步将控制指标及KPI具体化,从而为过程管理和评估提供一种指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通过调研访谈得知,吉林省高校协同创新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类高校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居于协同从属地位。吉林省内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困难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势学科较少、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缺乏、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口选择较难等方面。未来的建设工作应在高教强省战略的规划下,与省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在省级政府配套政策、投资风险机制、各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层次性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骏  马跃  王兵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54-158
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国家、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低,其中科技体制僵化、观念发展滞后是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根据2011计划,依托高校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在科技体制设计理念上优于多数高校的现行科技体制,因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促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是有益的。文章阐述了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念,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并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构建联盟是其灵魂性理念,最后,提出了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建设的若干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0)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培养体系、学位资格、利益协调六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点,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7)
文章在分析"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内涵及运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就如何做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绩效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9)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设计关乎其建设成效。通过对湖南省2014年度认定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凸显参与单位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产出绩效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首先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进行界定,明晰其内涵和基本发展特点,其次依据生命周期相关研究理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并选择一些代表性因素合理解释阶段经营特征,最后依据生命周期矩阵对各个阶段制定战略需要考虑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一般结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8)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协同创新的主要载体,其绩效水平高低对科学前沿理论的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区域支柱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应以协同创新中心卓越产出为目标,借助企业管理中成功并广泛应用的全面控制的思想,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建模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实现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8)
2011协同创新提出高校要进行产学研协同,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中心,让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培育出创新性人才。在中介组织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协同创新背景下要求卓越注册会计师具有市场性、国际性和创新性特点。通过培养方案的创新、培养平台的创新以及培养方式的创新,构建卓越注册会计师新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测算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分为建材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使用和维护更新、废弃与拆除 5 个阶段,分别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的来源,运用碳排放因子法确定各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结合广州市某高校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案例,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特点与强度,为建筑碳排放测算研究提供参考。测算结果表明,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运营维护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大的阶段,分别占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 30.03%和 68.00%。同时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
在分析当前高校教育与科研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工作所产生的阻力,并对合理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监管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智能化时代,基于BIM的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已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提升提供良好路径.通过调研高校工程管理BIM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体系理论,提出BIM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建设路径.以"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河北经贸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8)
调研美日欧等国高校协同创新推进举措发现,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经验主要表现为:高校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科技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注入活力,参与各方共建成熟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等。借鉴国外高校相关经验,完善师生参与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高校发展协同创新的引导、加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将对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部和外部环境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管理者应当结合企业各个时期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实施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的持续经营。本文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对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对策进行了简要探讨,以期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1,(Z1)
<正>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其科技成果质量与转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企业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要借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资源来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因此,基于知识流动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意义重大。陈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4)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功能和训练内容需要得到更多扩展和提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电子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实践,阐明了构建"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的核心理念,分析了引入企业新主体、增加新功能并运行新的协同管理机制等中心重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2)
以重大协同创新需求为导向,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切实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已经成为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4类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旨在建设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2014年度"2011计划"认定工作突出了"实力+实干+实效"(简称"三实")的要求,直接带来了认定结果的重大变化,"985工程"高校优势尽显。评价标准的提高,对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真务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