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19,(8)
科创走廊是创新资源主要集聚地,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平台;构建科创走廊,促进区域融合创新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是推进科创走廊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分析国外典型高校群支撑本地科创走廊的经验与举措,以及我国高校参与和支撑科创走廊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高效发挥高校对我国科创走廊建设的支撑作用,并提出推进我国高校支撑科创走廊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文章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分析当前这两所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与特点、成效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从高校和政府角度提出经验借鉴:通过构建知识反馈回路、"生态化、全链式"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等发挥高校的知识传播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专业创业服务机构等增强高校的知识转移能力;通过搭建校企互动平台、注重国际化拓展等提升高校的知识集聚能力;通过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等强化高校的新知识孕育能力;通过完善有利于高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等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Z1)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多主体共同参与及其行为表现对高校创新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创新主体是协同创新行为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文章在提出高校主要创新主体并分析其需求的基础上,借助创新的三螺旋理论模型,构建以高校创新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的改进双螺旋模型,并分析了主要协同关系及多主体间的创新行为和保障条件。最后,分别从高校、政府、企业、中介创新主体角度提出高校协同创新的行为表现建议,以期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对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日益成为建筑业转型创新升级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各区是各级城市组织和实施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本单元。聚焦于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区级第一梯队的南京市江宁区和常州市武进区,对区级层面装配式建筑发展进行系统化的案例对比分析,探究装配式建筑需求引导政策在区级层面的激励效果及装配式建筑项目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系统动力学佐证了相关政策对两区装配式建筑占比提高以及相关部品部件产业链产值增加的重要促进作用。两区有代表性的装配式建筑需求引导政策(主要包括引导产业链构建、协同推进机制、质量追溯机制、“一核引领、全区联动”创新模式以及打造专业人才队伍),为其他区县级层面主管部门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4)
高校近几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校办企业既有企业性质又高校烙印,校办企业协同高校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师资培养、平台构建、孵化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效应,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会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大力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年底举行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创新发展大会,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创新发展和引导水泥工业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主旨,全面总结了政策、科技、标准规范、商业模式、实践运营等方面的创新发展经验,并希望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水泥窑协同处置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会后,本刊记者围绕现阶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9)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设计关乎其建设成效。通过对湖南省2014年度认定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凸显参与单位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产出绩效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0)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5)
基于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研攻关中的研究成果统计数据(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其结果显示,针对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物、疫苗研制等方面,高校已取得了阶段性研发成果,体现出了科技的"硬核力量"。文章分析了高校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协同联动科研攻关作用,科学规划了科研协同攻关路径,探索构建出高校科研协同攻关机制,并针对高校科研协同攻关机制的推进,提出解决策略。根据国外应对疫情的科研攻关成果数据,总结国际研发经验,为协同攻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4)
如何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源动力作用,实现多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剖析了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机理,从知识创造、知识集聚、知识传播、知识转移、新知识孕育和外部助推等六个能力维度出发,提炼出了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十七个因素指标。构建了一种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各个指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得到了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创新人才培训、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激励机制、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制度安排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九个关键因素指标,并针对这些关键因素,从六个能力维度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6)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6)
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的热门主题,高校要推动学院层面、学校层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推动多层次、多类型、专业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发挥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各高校只有针对不同学院专业特征综合培养各专业各学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结合、工科与经管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学习、创新实践、创业就业的内在关系,才能使营养的血液注入社会,为社会创新创业发展做出长远持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4)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智库存在若干问题,如研究力量分散,高质量成果少,综合性不足;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匮乏;基础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从研究到决策之间的机制不够畅通等。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以协同创新为机制,才能发挥智库更大的功能: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进行研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的三位一体:实现高校智库与实际部门的协同研究。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努力着力推进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变革,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6)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该战略的推动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为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科研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我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入手,阐释其内涵与优势,分析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积极有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
通过调研访谈得知,吉林省高校协同创新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各类高校之间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居于协同从属地位。吉林省内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困难在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势学科较少、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缺乏、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口选择较难等方面。未来的建设工作应在高教强省战略的规划下,与省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在省级政府配套政策、投资风险机制、各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层次性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本科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为调研对象,结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八年以来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效,剖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加强理论宣传、明确本科生导师制内涵,提高奖惩力度、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分工协作、制定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增加配套、建设互动指导平台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增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推动本科生学习、科研、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高校相关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Z1):43-46
科技平台是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载体。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学科资源优势,聚焦花卉产业链和创新链,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创新基地为核心的花卉科技平台体系,形成众多平台衔接叠加、优势资源集聚互补的科技"大平台",构建起平台要素协同和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双协同"创新体制,实现人才、成果、资源在校内外形成"双转化、双循环"的良好机制,对于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
<正>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再加上大众创新、创新驱动、"双一流"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持续推进,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发展等科学理念指导下,从整体角度出发,切实规划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和模式探索,成为影响高校全面发挥"四大功能"、服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追求增长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在科技文化、制度管理、商业模式和业态等方面的创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根本动力。以"双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出发点,分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要素主体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各要素间协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