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葡萄糖加氢催化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葡萄糖加氢生产山梨醇用催化剂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各类催化剂的葡萄糖催化加氢性能和使用条件,指出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提出了催化剂的发展趋势是由Raney镍催化剂向改性多元Raney镍催化剂发展,由多元改性Raney镍催化剂向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发展,由晶态催化剂向非晶态催化剂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酯化反应催化剂如浓硫酸、磷酸、对甲苯磺酸虽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价廉易得,但存在副反应多、对设备腐蚀严重、能耗大、反应废液处理复杂等缺点。因此,寻找可代替传统催化剂的新型酯化催化剂势在必行。介绍了近年来酯化反应中催化剂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相转移催化剂、室温离子液体催化剂、无机盐催化剂、树脂类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等不同催化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比较了各类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提出了酯化反应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开发高效环保型绿色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王亭亭 《广东化工》2015,42(4):53+63
文章概述了烯烃骨架异构化催化剂,包括卤化物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和分子筛催化剂。与卤化物催化剂和氧化物催化剂相比,分子筛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直链烯烃骨架异构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稀土在我国化肥催化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添加稀土氧化物的转化催化剂和甲烷化催化剂是我国化肥催化剂的特色。文中概述了稀土在烃类水蒸气转化催化剂、甲烷化催化剂、中变催化剂、宽变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催化剂、氨氧化制硝酸催化剂及甲醇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从构成催化剂体系的金属中心原子出发.介绍了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体系的主催化剂组分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重点讨论了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发展过程中典型催化剂的结构特征和催化聚合性能,包括典型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金属催化剂。其中,以第ⅣB族过渡金属为中心的催化剂种类和数量最多。占据了整个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绝大部分,并且对我国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苯加氢催化剂的分类,综述了均相催化剂、多相催化剂和离子液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生产工艺情况,其中多相催化剂可以对苯进行液相加氢和气相加氢。对苯加氢催化剂的评价和分析方法做了综述,讨论了苯加氢催化剂的加氢机理,对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方式、反应速率的控制、苯和氢吸附的形式和分类问题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刘经伟  孟杰  朱伟  赵鹏 《现代化工》2023,(6):98-102
介绍了SCR反应的原理,重点综述了贵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等低温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催化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SCR催化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卫荣  周明吉  马薇  王玉丽 《化工进展》2012,31(7):1493-1500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目前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技术,该技术具有选择性好、脱硝效率高、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对SCR技术及其催化剂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钒钛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沸石分子筛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脱硝催化剂的工业化现状及催化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我国脱硝催化剂的发展应以提高催化剂寿命、开发新型催化剂(以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新型钒基催化剂为主)及新工艺为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选择催化还原技术(SCR)有效脱除NOx的关键在于高效催化剂,而催化剂脱硝性能主要取决于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催化剂织构特性的差异对于催化剂低温活性及抗中毒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改性催化剂织构强化催化剂脱硝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通过拓展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及提高活性物质的表面分散性等织构改性来优化催化剂微观形态,由此提高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同时介绍了改性催化剂织构的常用方法;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特殊结构催化剂的研究,众多文献表明催化剂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可以显著改善催化剂的酸性和活性位性质,提高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和抗中毒性能。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催化剂织构改性的研究方向;寻求更合适的物理化学方法应用到催化剂织构改性、进一步采用仿真模拟技术用于催化剂研究以及继续开发研究特殊结构催化剂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甲醇羰基化制醋酸催化剂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均相钴基催化剂、铑基催化剂、铱基催化剂和多相体系催化剂的研究应用及不同催化剂的优缺点,分析了甲醇羰基化催化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聚烯烃催化剂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近年来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载体的研制、结构特点及以此载体负载茂金属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人工合成的具有空心结构SiO2团粒载体,可望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催化剂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还可以应用于后茂金属催化剂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等聚烯烃催化剂,替代国外进口载体,实现硅胶作为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裂化催化剂使用中磨损和热崩导致细粉增多、易跑损和剂耗高的现状,分析催化剂颗粒单体强度、黏结强度、球形度、表面粗糙度、原料油性能及操作条件对磨损和热崩的影响,探讨影响催化剂使用寿命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减少跑损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三叶状钒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三叶状钒催化剂的研制。工业宏观活性评价和通气测试表明,三叶状催化剂性能优良,其床层压力降介于圆柱状和环状催化剂之间,为圆柱状催化剂的70%左右。在相同的转化条件下,相对于环状催化剂,三叶状催化剂的装填量可减少16.7%。  相似文献   

14.
李洁  陈红  赵燕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7,24(6):60-63,73
综述了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钛催化剂合成间同立构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其中,茂金属催化剂主要包括茂钛催化剂、单茂钛催化剂、茚钛催化剂、双核金属催化剂及负载型催化剂等。今后的研究重点是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和非茂钛催化剂,单中心催化剂将对合成间同立构聚苯乙烯的工业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氨合成铁、钌催化剂联用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和工业侧线装置上考察了FA-Ru型氨合成钌催化剂与铁系A202型催化剂的性能差异,以及铁催化剂和钌催化剂联用工艺与单铁催化剂工艺对氨合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FA-Ru催化剂在低温(375~425℃)、低压(10~15 MPa)、低氢氮比(R=1.5~2.3)和合成气高氨浓度(10%~16 %,体积分数)条件下,活性比A202催化剂相对提高44%~75%。铁催化剂与钌催化剂混装工艺的氨合成率随着钌催化剂装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单铁催化剂的氨合成率提高24.5%~44.8%。铁催化剂串钌催化剂工艺的氨合成率同样随着钌催化剂装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单铁催化剂的氨合成率提高27.7%~58.8%。对于铁、钌催化剂联用的氨合成工艺,在实验条件下,当钌催化剂用量达铁催化剂用量1/2以上时,催化剂的最高活性点温度降至400℃。工业侧线实验表明,FA-Ru催化剂在13.0 MPa、10000~15000 h-1条件下的氨合成率可达到铁催化剂在相同空速、26 MPa 压力下的水平。根据不同工况,铁催化剂串钌催化剂生产工艺比单铁催化剂生产工艺氨合成率可相对提高43%~56%。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全球催化剂在环境保护催化剂市场,炼油催化剂市场及加氢催化剂市场3个方面的工业化进展及动向。并对全球炼油催化剂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化的整合及创新技术将成为催化剂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The system with moving deactivating catalyst, composed of a cocurrent tubular reactor and a catalyst regenerator with an additional flux of a fresh catalyst,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t catalyst deactivation,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has been formulated in which a maximum of a process profit flux is achieved by a best choice of temperature profile along tubular reactor, best catalyst recycle ratio and best catalyst activity after regeneration. The set of parallel–consecutive reactions, A+B→R and R+B→S, with desired product R has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A relatively unknown, powerful discrete algorithm in which a suitably defined Hamiltonian is constant along the optimal path, has been applied for optimization. The optimal solut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particular, it has been shown that an increase of the unit cost of catalyst regeneration or an increase of the catalyst recycle ratio causes such optimal temperatures in reactor which save the catalyst, as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profiles are then shifted towards lower temperatures. Finally these profiles reach isothermal shape at the level of minimum allowable temperature and then there is no further possibility to control the reactor process by the temperature profile. Thus the catalyst activity after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an average catalyst activity in the reactor do decrease when the unit catalyst regeneration cost increases. This is a new form of catalyst saving, as the catalyst deactivation rate becomes reduced when an average catalyst activity is allowed to decrease. It is important that this form of catalyst saving appears in the region where any saving of the catalyst by an optimal choice of temperature profile is impossible. It has been also shown that for small values of the catalyst recycle ratio, the catalyst regenerator sh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system. In such a case, the renewal of catalyst takes place due to a fresh catalyst input, exclusively.  相似文献   

18.
在改性的β沸石催化剂上研究了催化剂与金属填料混合装填条件下,催化剂装填分率对催化蒸馏干气制乙苯过程的影响。通过冷模试验考察了催化剂装填分率对催化剂床层流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小型的催化蒸馏干气制乙苯装置上考察了催化剂装填分率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装填体积分率直接影响催化剂床层的流体力学和反应性能。就催化蒸馏干气制乙苯过程而言,适宜的催化剂装填体积分率为10%~30%。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炼油厂柴油加氢裂化装置停工换剂时发现加氢精制反应器床层顶部的精制剂表面覆盖垢物的现象,对不同位置的精制剂进行取样分析。对所取精制剂进行甲苯抽提、再生后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碳-硫分析仪(C-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失活精制剂上积炭量均较低,而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参数均显著降低,尤以装填位置靠上的精制剂更为明显,失活精制剂的再生效果均不理想;再生精制剂上出现磷酸铝特征衍射峰,精制剂表面沉积含磷、硅、铁和少量砷元素的无机物,或少量进入精制剂孔道,其是导致精制剂失活的主要原因,而且沿着物流自上而下的流向精制剂上杂质的沉积量逐渐减少,催化剂的失活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气中的NOx排放量的增加,作为SCR技术的核心——催化剂也就成为了研究重点,本文主要介绍SCR催化剂的反应原理,钒钛系SCR催化剂,低温SCR催化剂,抗水、抗硫的SCR催化剂,硫酸化的SCR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