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次来长沙参加“建筑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因为这个题目很重要,是为学习而来的,也学到很多东西,很有启发,简单谈几点认识。一、会议的议题很好这样说是出自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就世界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从1988~1997的未来十年,开展“世界文化发展十年”(“VNESCO World Decade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1988-1997”)活动,主要研究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去年(1988年)国际建协响应号召,确定今年七月一日的“世界建筑节”主题就是“建筑与文化”。明年5月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八次国际建筑师大会,也是以“文化与技术”(Culture and Technologies)作为议题。  相似文献   

2.
巫·建筑     
本文试从“场所精神”来讨论湘西苗族建筑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因苗文化有别于汉文化,属巫文化体系,故本文题为“巫·建筑”。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建筑实践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纯粹仿造地方建筑,或仅在造型上运用传统构件符号。密舍尔·科纽约尔指出:“从传统的当地建筑师那里借用的片断词汇,与地方风格的理论毫无共同之处,与本土建筑所表现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全无联系,建筑的超越性不能由脱离根源的体系来解决,它的未来也不能仅以过去的片断作为伪装。”“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词义源于古罗马,根据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本体都有灵魂(genius),这灵魂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自生至死伴随着人和场所,同时决定它的特性和本质。因此,  相似文献   

3.
建筑,在中国真正从哲学的观点出发,把它看作一项伟大的人类艺术,始于何时呢?中国之传统哲学,除去东方性的一种对世界的总体观外,还剩有多少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呢?其就真善美的定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中国的建筑历史,我们圈内人都已明白并有各自的看法,自不必多费笔墨,但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的现代人如何对待这幕背景、奋斗现时、企望未来——建筑——艺术呢? 中国的文化是伟大的,同时也是东方的。——主题之出由 80年代,中国正式对外开放,重新加入到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行列里。我们的大学在停办了十几年(多么关键的十几年)的建筑学专业之后,建筑再次由气息奄奄逐渐恢复元气,犹如一个被抛弃的“少年”(我觉得不能称之为成年)又重新受人抚养.十几年的压抑,伴着委曲与心酸的泪水吐露,“少年”又回到哺育自己的亲人怀抱。然而,这世界实在有太多的缤纷了!强灌了十几年“绿色”(军装的颜色)的眼睛,要承受这突然的七色,确也应接不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  相似文献   

4.
正当接受参加本期《室内设计与装修》杂志编辑的邀请时,也收到评阅东南大学博士论文“六十~九十年代日本建筑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研究”.论文写得很好,评阅后感触很多.为什么日本建筑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为什么它在闭关锁国的时期能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九十年代的今天,虽然日本建筑中已看不见传统元件的痕迹,但是在追求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建筑文化中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要求?为什么当今  相似文献   

5.
顾孟潮 《华中建筑》1993,11(2):1-3,19
作者认为三门峡市的“第二次建筑文化学术讨论会”的议题“建筑文化学”研究标志着正式把建筑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然而要真正把建筑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尚需学术界、实践家们的长期研究和工作。为此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文化学的研究作了初步探讨:①建筑文化的基本涵义;②建筑文化的结构特征;③建筑文化学的基本涵义;④建筑文化学的研究对象;⑤建筑的文化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意识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三十年,西方建筑潮流出现显著转变。原因是什么呢?在此期间,建筑的“硬件”方面并无重大改变,变化的主要是“软件”。作者认为,社会文化心理,从而建筑审美意识的演变在其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玮 《新建筑》2009,(4):139-140
“2009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论坛”于2009年5月30—31日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混沌·秩序”,分议题包括城市防灾与灾后重建、山地特色与城市设计、地域文化与建筑创作、建筑教育与创作实践等。“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前身为“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成立24年来,在繁荣建筑创作、活跃创作气氛、提高创作整体水平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声誉日隆,影响广泛。  相似文献   

8.
石宝寨是长江三峡沿线著名的旅游景点,三峡工程竣工蓄水后,将淹没石宝寨周边的传统街区。利用“跃迁式发展”观念,采用建筑与规划手段来保护及发展当地的文化脉络、空间特色,是参加“建筑与水”国际概念竞赛(UIA)的基本构思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1929年朱启钤先生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一大批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工作,成绩卓著。但“由于缺乏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已有成果尚处于表面、肤浅、支离破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五千年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曾灿烂一时而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官式建筑,地域各异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稠密的人众又存活了顽强的、独特的传统地方建筑(以上都归为传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又使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建筑文化。那么,如何处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基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A:从时空上讲,这是一个纵与横的问题。先说“纵”——传统建筑文化。我觉得,传统建筑与  相似文献   

11.
自二战结束(1945)以来,台湾所受来自中国大陆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巨大,建筑发展亦不例外,但是在1979年之后,某些特定且具渊源的社会价值观在台湾社会快速变迁之际已俏然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及定义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在本文的论述中,传统价值观的改变牵动着自1979年以来台湾建筑的发展,更是1990年后,台湾在逐步迈入“公民化”的社会发展摸索进程中具持续影响力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孙:建筑,本来是我们颇为熟悉的事物,但有时竟会使人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艺术的建筑、文化的建筑、观念的建筑甚至还有“非”建筑,这一切不免使人感到迷惑。建筑如果是一种文化,它难道不应该是人类生存理想的现实表达么? GS:人似乎已无法表达自身,他只能借助商业化、工业化了的手段来表达自身,这些手段在当今的文化模式下,只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疏远。迫切的需要是重唤卢梭所倡导的“返回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这次建筑学年会的主题是“建筑我们的和谐家园”,那么什么是和谐家园?在建设和谐家园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通过城市、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关联性三方面对建筑师的“礼”、“敬”、“慧”进行阐述,并结合相应的设计作品来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不是漂亮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保峰  秦佑国 《建筑》2003,(1):74-75
有人说 :建筑是凝固的乐章。有人比喻:建筑是无言的诗篇。您把建筑看作什么?您理想中的建筑是怎样的形态?您希望身居其中的建筑带来怎样的身心愉悦?您可以从文学的、哲学的、科学的以及能够表述您观点和感受的一切角度来变成文字,与大家共享。2003年“文化广场”栏目将重点关注当代建筑与文化,欢迎从不同切入点解读建筑,品味建筑文化,欢迎所有热爱建筑的人士踊跃来稿,使本栏目期期精彩。  相似文献   

15.
以中、西方传统建筑中对光的不同应用为主线,从传统文化层面浅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基于此,笔者还进一步通过对现代建筑中成功范例的分析,说明了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师是如何从光的角度以及建筑的深层含义上与传统文化相呼应,从而达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并以此为例,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鸣  周波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3):121-121,124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建筑的地域性?本文从西藏新闻发布中心的设计出发,阐述了藏式传统建筑的独特地域文化及风格,并寻求使现代建筑与地域文化达成一种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设计》2014,86(10):90-99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方”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而方盒子亦能很好地满足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中国传统的设计哲学催生了“水立方”的设计概念,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馆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一文化的概念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已经存在数千年了;而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却莫衷一是。有的将“文化”与“艺术”、“科学、技术”并列,这是过于具体的看法。有的“确信只有人类具有文化,而且也因为文化我们才变成人类”——“是不是因为文化我们才能在动物界中唯我独尊”?现在看来,并非那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