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茂栋 《建筑知识》2013,(10):22-22,24
概述 近年,我国资源能源行业处于低谷期.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疲软与国家生态控制双层压力下举步维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复兴,资源型城市更新二者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资源型城市发展到枯竭期出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一特有现象。“城市生态的修复与培育、城市空间结构的凋整与优化、新型低炭产业体系的建立、城市工业文化像生态文明的转化与复兴”是其面临的四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急剧膨胀给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需要与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生态城市建设要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依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协调城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相适应,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城市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遵循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3.
余凤生  万聪  张勇 《园林》2016,(9):38-42
正生态绿楔是指由城市外围由宽逐渐变窄像楔子一样楔入城市的大型生态用地。其可以比较集中地将城郊生态资源导入城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绿楔除了生态作用外,还被用于隔离城市内部各个组团或隔离主城与新城,防止城市"摊大饼"。位于城市边缘的生态绿楔规划区内存在着丰富的山体、水系、湿地、林地、农田、湖泊等自然生态资源。这些资源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城市绿色发展要求生  相似文献   

4.
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情信息."十三五"期间,武汉市按年度持续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针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发展等问题,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结合环保、气象等监测成果开展了城市资源环境监测实践,初步构建了以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为主体的监测体系,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面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笔者对比分析了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美国LEED-ND、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重庆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等4个国内外典型生态城建设指标体系,以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各指标体系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能源利用与资源节约、人的行为层面的管理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此外,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充分结合城市所在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发展规划与定位,合理制定适合自身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十堰市为例,从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城市发展、交通与住房、旅游资源等方面分析了该城市的建设发展理念,针对目前建设生态宜居、旅游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生态宜居、旅游城市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促进人与自然规律和谐相处的重要领域和关注点。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旨在按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牢固确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坚持把城市建设发展定位在可持续型、低碳生态型等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李根 《山西建筑》2008,34(16):61-63
从绿色城市不是可持续发展城市这个方面出发,引用实际例子,指出了人们对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并从生态平衡的概念、协调生态城市的资源循环以及生态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内在实质,以便为人们营造更好的城市休闲空间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城市自然资本利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该文以大连市獐子岛镇生态规划项目为例,从城市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未来发展方案的选择两个方面,讨论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以期对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忧虑。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堪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谈起,分析了这类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然性以及低碳生态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并以山东枣庄中心城区为例,分析其城市发展面对的具体困难,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曹伟 《华中建筑》2006,24(8):4-7
建筑与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单方面依存的关系,而是对和谐与生态最好的注脚。部建筑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建筑、城市以及环境关系的演进历程。生态视野下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原生态或者说自发生态建筑到生态可特续发展的时代建筑,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但在这之前,人们对建筑的生态视野也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未来"立体化城市"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传统平面模式城市的利弊,分析了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将部分城市功能设施置于地下,实现未来城市"立体化"建设的构想.认为未来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集约化程度高.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从平面向空间发展,同时满足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质量,增强城市防灾抗毁能力,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合理密度、完全生态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3.
结合北方地区城市的特殊性条件,由生态角度构建当今适宜我国北方地区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对北方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生态小区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使城市住区建设以最小的破坏性实现最大的生态性,引导北方地区的生态小区向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郭治明 《山西建筑》2002,28(12):13-15
从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观和生态观出发,提出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可再生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并运用山水城市的基本理论,结合太原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经验,阐明了建构城市生态化理念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BIM技术的城市规划微环境生态模拟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城市”理论提出将城市规划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城市生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微环境生态模拟与评估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解决城市规划在微观层面生态指标量化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应用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是在可计算化的三维信息模型基础上,综合利用气象数据和外部环境数据,进行规划微环境生态模拟与评估,目的是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方原  吴魏 《城市建筑》2014,(32):234-234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直面中国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公园的案例对比,探讨了城市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方向。以发挥景观生态的环境功能,实现人、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济南市滨河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李松凯  徐小磊 《规划师》2012,28(4):52-57
随着"一城三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长久以来作为城市蔓延地带的滨河新区,在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滨河新区与主城区的关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与城市功能的背向发展向功能融合与空间一体化转变。基于此,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认识小清河、定位小清河和规划小清河为纲,突出"生态、文化、创新",以水或绿道为空间组织的核心元素,提出了提升价值、整合空间、保护生态、彰显文化的命题。同时,在分析滨河新区特征的基础上,以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为支撑,在更广阔的空间层面,以更长的时空视角来思考小清河地区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城市网格的意义,以及城市方格网的优点,最后结合新的计算机网格概念和生态发展趋势,分析了城市方格网可能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孟庆华 《山西建筑》2005,31(17):14-15
对城市现状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大同市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及采取的对策为例,说明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及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