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宏 《饮食科学》2011,(12):36-36
"饽饽"是满族人民对多种面食的统称,满族的"饽饽"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柞叶饽饽、牛舌饽饽、同心饽饽、清明饽饽以及酸枣糕、淋浆糕、五花糕、盆糕、发糕等。饽饽的原料主要有两种:白面和黏米面。制作工艺则多为烘、烤、蒸、烙。满族人对饽饽可谓情有独钟,一年四季离不开饽饽——春食豆面饽饽、清明饽饽;夏吃苏叶饽饽、发糕;秋尝黏糕饽饽、柞叶饽饽,冬天则离不开黏糕、黏豆包。  相似文献   

2.
“满天飞烧饼”,又名“干壳饼”、“柞叶饼”,是大别山区大悟县农村独特的传统天炉烤饼.此饼制作历史悠久,因制做时,采用天炉向上贴烤,成品薄如纸,轻巧似飞蝶,故名“满天飞”烧饼.其产品特点:中心薄脆,边轮柔厚,  相似文献   

3.
食糕史话     
糕,从米,羔音。古代糕多写为“ ”。据《方言》对糕的解释:“饵,谓之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说:“米而饼之,蒸之则曰饵,即今江苏之米粉饼、米粉团也。”按现代《辞海》的解释:“糕是用米粉、麦粉或豆粉等做成的块状食品,如年糕、蛋糕、绿豆糕”。不过从外观上很难把糕和饼区分开来,大体上说,糕较饼松弛、多为蒸制食品,而且也不那么干硬。 我国食糕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据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时,纣王派闻伸出兵抵御。在行军途中,为了减少埋锅造饭的麻烦,闻仲制做出一种用炒熟米粉掺和饴糖的条块状甜 ,…  相似文献   

4.
正天台山一带出产上品糯米、粳米和小麦,当地人逢年过节喜欢自制些美味,有水浸糕、米面、豆面、猪肉麦饼、光饼、鱼面、豆腐圆、蛋清羊尾、五味粥、糟羹、青团、乌饭麻糍、漾糕、灰青糕、重阳糕、十景糕、花糕、浸糖糕、糯米圆、麦饼筒,许多美食都是黏黏糊糊的。先说一糊,前年元宵节我在天台山附近的台州市度过,  相似文献   

5.
快哉风 《四川烹饪》2009,(11):54-54
满乡吃重阳糕 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就会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应他老人家之邀.我去辽宁鞍山岫岩满乡过节,品尝当地的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附近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一大盆面.面里加了糖酥,同时备好各种果仁、葡萄干、山楂泥、青红丝等。  相似文献   

6.
炉糕.又名折糕.是用小米面在一个特制的炉糕锅里摊制而成的,有纯米饼和夹馅饼两种。这种农家小吃极具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河北深州、武强、饶阳、安平一带。  相似文献   

7.
饼的趣事     
香港人喜欢把那些可以随手携带、以手相递、相互馈赠、表达情意的方便食品称之为"手信"。每逢过节,亲友间相互走动,不必繁文缛节,只需拎一两盒糕或饼,相互馈赠,足以表达心意。糕与饼因而成为常见的香港手信。  相似文献   

8.
在“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果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喜食蜜饯食品,在满汉全席中,蜜饯菜肴和烧烤类菜肴一样,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至于饽饽和粥品,是满汉全席中的主食。如:“萨琪玛”、“满族烧饼”、“慈禧小窝头”、“喇嘛糕”、“八宝粥”、“红枣玉米粥”、“枸杞龙凤粥”等,更是显示了满族的传统风味特色。“满汉全席”中的“汉菜”部分多为元、明宫廷菜肴,以及各地方名菜和风味小吃,作为“贡品”融入其中(还包括蒙古、回等民族菜肴)。由此可见,满汉全席中“中华美馔大全”,它涉猎之…  相似文献   

9.
“烧三合”是湖北省黄陂县的传统名菜。它由肉圆、肉糕、鱼圆三者合烹而成,故称“烧三合”。 在黄陂民间还流传另一种“烧三合”,即“烧三合”所用原料中多余的下脚料加上其它辅料合烹而成的三道菜,故又称“小三合” 或“副三合”。由鱼圆、肉圆、肉糕组成的“烧三合”则称之为“大三合”或“正三合”。  相似文献   

10.
蜜饯     
蜜饯是指以干鲜果品、瓜蔬等为主要原料.经糖渍蜜制或盐渍加工(包括预加工处理、煮制、浸渍、烘干等工序)而成的食品,其口味酸甜适中.果味浓郁,风味独特,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我国自古就把蜜饯分成“南蜜北脯”.南方以湿态制品为主.北方则以干态制品为主。蜜饯产品品种分为蜜饯类、凉果类、果脯类、话梅类、果丹(饼)类和果糕类。  相似文献   

11.
张川锅盔     
诗人车前子在一篇文章里很谦虚地说,南糕北饼是他的杜撰,但我以为,这种说法十分恰切。虽然南方糕类食品之多,让我这个至今没踏上南方土地半步的西北汉子往往混淆了名字,但北方种类繁多的饼类食品也完全可以与之一决雌雄。养面煎饼、千层火烧、素面油饼、肉夹馍……我一口气就能列出一长串来。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满族,有着自己的民间风味美食——黏食,如大黄米焖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撒糕、打糕、苏叶饽饽等。以前关东的满族人,居无庐,常常傍山建一穴,一半深入地下,叫地窨子,也叫地窝棚。夏天时,逐水而居,冬天就到地窝棚来猫冬。一般是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太阳升起吃过早饭去打猎,而到了晚上无论多晚都不猎不归。据说正是因为满族人习惯了这种渔猎劳作的方式,才决定了大家普遍喜欢吃黏食的习俗——因为黏食更耐饿。  相似文献   

13.
蔡源霞 《饮食科学》2008,(11):56-56
说到茶饼.许多爱茶喜茶的人,就会想到制成饼状的茶叶,可我要说的九江的茶饼.却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后点心。九江茶饼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庐山云雾,当然要配“云雾”馅的茶饼.小姑娘们喜欢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饼……茶与茶饼相得益彰.增色添香。  相似文献   

14.
“南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糖制品,因主产于南方各省而得名.它的原料除饴糖、砂糖外,还要用面粉、杂粮和油料作物,因而是介于糕点、糖果之间的一类产品.我国素来有“春酥夏糕秋饼冬糖”的说法,冬季是南糖产销旺季.现将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上海的糕饼版图里,有两款风味独特、有代表性的美食——海棠糕与桶蒸糕。在上海,饼以面饼居多,越薄越好;糕以米糕为宗,越松越灵。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这几乎成了古训,也是餐饮业的圭臬。北方也有糕,但多以小麦为原料,发糕、油  相似文献   

16.
黄米糕     
叶梓 《中国烹饪》2012,(9):106-106
南糕北饼之说,虽有道理,但并不绝对。比如甘肃天水,虽是西北陇上小城,却有一糕类食品,日黄米糕。小时候穷,白面少,母亲经常做黄米糕给我们吃,早餐就是一碗糊糊配两块黄米糕。有时吃腻了,我就叫嚷开了:“妈,咋又是甜馍馍?”  相似文献   

17.
安东三宝     
“安东三件宝,捆蹄卜干和鸡糕”,安东即现在的涟水,其地处江淮要中,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尤以地方特产,层出不穷。豆腐、百叶、捆蹄、卜干、鸡糕、曲酒等应时而产,应需而生,因节而名。提起“安东三宝”,更是闻名遐迩,蜚声远近。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老家常州,豆斋饼和大麻糕、芝麻糖、萝卜干总称为常州四大土特产。小时候住在常州城里,豆斋饼是我家及左邻右舍餐桌上最常见的食品。此饼其貌不扬,圆圆扁扁,比一元硬币稍大些,厚约半公分,是用一种名叫白脚豇(也叫白雀豇)的白色豆子浸泡后,用小石磨磨成浆泥,再用小勺舀起,在加热后的平底锅里如同摊饼似的一只一只“笃”成的,冷却后食用。  相似文献   

19.
花布灯蛾(false giger moth).柞树食叶害虫之一。属鳞翅目,灯娥科,学名为Camptoloma interiorata Walker。俗名贴皮虫、包虫、贴虫。主要危害柞芽、柞叶,对蚕场柞树及柞林危害很大。我县自2008年春发现虫害发生以来,危害面积迅速蔓延,截止到目前,全县18个养蚕乡镇130个养蚕村中,所有养蚕乡镇以及86个养蚕村均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0.
贵阳碗耳糕     
吴茂钊 《美食》2004,(5):36-37
碗耳糕因形如小碗又有边耳而得名,亦称“碗儿糕”。儿童最喜欢食用,取其谐音,又名“娃儿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