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胡嘉东 《风景园林》2011,(5):157-158
近年来,内涝就像季节性流行病,困扰着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城市内涝的本质不是水淹了城市,而是快速膨胀的城市因为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挡了水的道",妨碍了自然水的流通过程。深圳濒临南海,每年都会遭受暴雨、台风袭击  相似文献   

2.
佛山市南海中心区带状公园廊道中轴线景观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千茜  王涛 《中国园林》2003,19(6):19-20,21
南海中心区中轴线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方法,追求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使城市空间环境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应,打造景观精品,提升南海城市开发建设的档次和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3.
佛山市南海区围绕“富民强区、幸福南海”的城市发展战略,结合“中枢两翼、核心带动”产业行动计划等具体工作,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把南海构建成“智慧政务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宜居区、智慧产业提升示范区、城市智慧发展的探索区“。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整体规划与乡村自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和高速度的工业化造成大量的人口城乡迁移和所在地的城市化,城市化迅速进入乡村地区在沿海地区尤其显著。地处长三角的昆山和地处珠三角的南海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南海模式充分体现了自下而上乡村自治式的工业化过程,昆山模式则是自上而下城市主导的工业化发展,两者各具千秋。可是,就工业发展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而言,昆山优于南海。甚至就正式收入而言,南海的城乡差别大于昆山的城乡差别,昆山农民的收入高于南海农民的收入,而且差距在逐年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高度稀缺下的土地有效利用,自治单位细小造成土地细碎,进而造成工业发展低效率。城市整体规划和乡村自治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佛山市南海区的经济发展背景入手,提出南海由工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积极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城市中心区持续地规划、建设、培育,为发展城市型经济提供了空间载体.文章回顾总结了南海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程,最后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佛山市南海区的经济发展背景入手,提出南海由工业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积极推动了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城市中心区持续地规划、建设、培育,为发展城市型经济提供了空间载体。文章回顾总结了南海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历程,最后对这一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地反思。  相似文献   

7.
孙志坚 《城市规划》2007,31(9):88-92
<正>1南海城市发展定位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先进工业国许多城市都曾经因优先发展产业,导致城市的无秩序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公害发生,并为此付出了诸多的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较  相似文献   

8.
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研究地段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性的分析,以期提出针对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案。该文通过南海佛山水道一河两岸城市设计案例,探讨了面对一个复杂的城市设计课题,如何从土地利用、开放空间、交通组织、节点关联和市政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分析,以期创造出宜人的、多维联结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赵一凡 《城市建筑》2013,(24):234-234,242
本文分别对城市创意产业内涵、类型及发展概况,以及废旧工业建造区的相关内涵及其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以深圳“南海意库”等为例,探讨了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与废旧工业建造区改造相结合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城市也不例外。沿海却不滨海,南海之滨的石油城茂名在滨海的梦想里挣扎了半个世纪。时间步入二十一世纪,茂名的宜居滨海梦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下,将有望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增加交通供给与改善城市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从交通供需两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交通需求管理对策解决目前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局限性,接下来从交通系统的费用和性能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供给系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供需结合的策略,最后给出了一些实施的这种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创新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融合,是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首先,本文通过学习《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城市交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城市交通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的可持续运行。城市交通问题是工程技术与社会问题的综合。其次,总结提出了新时代对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要求。认为城市交通应从关注建成区拓展到关注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从研究交通流、交通设施转向交通服务和复合交通网络,从关注自身顺畅运行转向高质量组织城市可持续运行。应重视信息技术为城市交通体系重构提供的机遇。最后,提出了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的3个重点,包括完善城市交通基础理论(城市交通学)、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ITS对国内城市交通规划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ITS对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正、负效应的分析,探讨了ITS这一新概念对国内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认为ITS难以对城市交通规划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作用,但对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些技术、方法、手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国内大城市交通规划要求ITS应注重智能公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新建中心商务区(CBD)的特点及交通问题,提出以交通微循环理论为支点,从内部路网结构、动态交通、静态交通、慢行系统等几个方面完成商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同时,以新建宁波南部CBD为例,综合理论与实践,验证了交通微循环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郝铖杰 《中国建材科技》2013,22(3):134-135,138
城市化愈演愈烈,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障碍,城市化发展快速阶段交通发展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协调、质量和公平。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6.
吴岩  钟纪刚 《重庆建筑》2006,(12):33-38
文章以重庆城市交通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若干改善公共交通的策略。如以“大重庆”的空间概念来构筑城市区间高速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及公交优先策略等等。文章选取了大量国内外优秀实例来探讨重庆交通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此外,文章还从城市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宜人交通空间的营造。本文立足于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现状,放眼于世界先进的交通解决策略和方法,为重庆的交通改善提出了新的视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与环境压力,如何缓解这些压力,走出一条绿色交通发展之路,是城市交通发展不可回避的挑战.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城市交通的典型特征,并剖析了现存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优先建设公共交通、关注社会公平、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走向绿色交通发展之路的城市交通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国栋 《建筑电气》2012,31(2):39-44
结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特点,提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供配电系统方案需统筹考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的分散性.以及城市电网特点和综合交通枢纽运输功能的统一性.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各不同建管单位的用电需求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何正强  卢任贵 《山西建筑》2009,35(24):38-40
基于广州市轨道交通近期线网建设规划,在分析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其他交通方式的特点和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出轨道交通衔接功能区划分策略,以指导衔接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