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笔者参加了中国建设部、新加坡建设局、新加坡建筑承包商工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开办的“发展中国建筑业研讨班”,在新加坡学习和工作了18个月,对新加坡政府的管理方法和建筑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调研,希望找出一些可供本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借鉴的方面。新加坡本岛由于受地域及人口的限制,建筑市场本身规模不大,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接近饱和,同时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近几年建筑业总体呈萎缩的态势,2001年其国内合同总额仅为185亿新元左右,约合人民币870亿元。其本地有建筑承包商协会会员企业200多家,其…  相似文献   

2.
资讯期刊     
《建筑与文化》2013,(7):137-140
国外新加坡|2013世界建筑节新加坡10月开幕每年一次的世界建筑节发起于2009年,前三届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2012年移师新加坡。建筑节的主题词是:辩论、学习、启发。节日期间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国际知名建筑师做学术报告并举办建筑设计作品展览(将展出30类700多个项目)和年度最佳建筑评选活动(评选年度世界建筑;年度最佳文化建筑、住宅建筑、改扩建项目、景观和未来建筑)。来自60多个国家的2000代表将出席活动。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候响应和在地性等因素,新加坡建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本文将首先介绍新加坡传统建筑——店屋(shophouse),它是非常典型的适应于热带气候的一种建筑形式。然后通过热带设计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把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以来的建筑实践分为3个不同时期:热带建筑的黄金时代,热带建筑的衰退,热带建筑的复兴。通过这3个时期来分析热带特征对新加坡建筑的影响,热带设计元素如何与现代建筑结合及其重要性,阐述新加坡气候响应型建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广西的传统建筑和古村落,从桂北少数民族的壮寨、侗寨,到桂北、桂东北、桂南地区明清时代的古村落;从梧州的骑楼、北海的骑楼,再到涠洲岛上的火山石民居,这些风格各异的传统建筑,其精彩、华美、典雅、质朴,包括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破落凋敝,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和冲击。作为建筑师,面对广西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遗产,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向传统建筑学习,将其内在的精华、底蕴,转变为一种现代建筑可以利用的资源。前些年,因为撰写《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一书,我和同事一起,去了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亲眼  相似文献   

5.
张诚  魏利国等 《山西建筑》1998,(3):12-12,17
我曾于1994年底到1997年初在新加坡参与了许多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在国内十几年来的设计经验相比较,发现两国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内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是值得借签与参考的,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见闻与思考:一、新加坡建筑桩基特点及相关构造新加坡是个岛国,地域狭小,全岛基本处于丘岭地带,这就使得其建筑用地非常宝贵,因此高层建筑非常普遍而且集中,这给桩基的大量使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属亚热带区域,多雨,常年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地基土是呈红色的粉质粘土,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建筑协会宣布Archifest 08将于2008年10月在新加坡启动.这场激动人心的建筑节庆将集合展览、论坛、采风以及边缘事件。作为一个持续一个月的建筑以及建筑环境的节庆,Archlfest去年的首次举办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鉴于此.主办方高调策划了今年第二届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拓市场,日前我局一行3人参加了新加坡某填海砂土振冲压密工程(以下简称A工程)的投标,并对具建筑工程市场进行了短期考察。1 目前新加坡建筑市场的特点 新加坡建筑业的发展与其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加坡经济至今还没有复苏,而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减缓,更使其雪上加霜。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6月30日讲话指出:“新加坡必须作好准备,应付可能会更严重且持续更久的经济不景气”。因此,建筑业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通过短期的考察,笔者对新加坡目前建筑市场的特点有以下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对传统特色建筑进行类型保护的设想和难点,并以新加坡"店屋"建筑为例,从片区历史环境保护、片段保留与融合、单体功能再生三个层次分析了新加坡对这一传统建筑类型的"活化"策略。作为结论,提出从三个方面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分别是多层次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新旧融合的创新设计思想以及因地制宜的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物气候界面等4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变。"原型-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0.
2014年世界建筑节在新加坡举行,在19个建成获奖建筑中,有2个较突出的绿色建筑项目。这两个项目所使用的绿色技术各具特点,澳大利亚教会大楼使用生物质能达到零碳排放,新加坡体育中心采用节能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通过使用太阳能也达到了零碳排放。这些建筑是绿色建筑中的杰出者,可以反映出世界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作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已经是18个月的大孩子了,爸爸妈妈认为是时候让我慢慢学着独立学习和玩耍了,于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育儿院。我知道我将在这里度过生命中最初也是最快乐的时光,这样爸爸妈妈也可以放心的去上班。其实这里长得有点奇怪,虽然我爸爸评论它说这栋建筑很时尚现代。我不知道"时尚现代"是什么意思,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建筑"是个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 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 物气候界面等 4 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 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 变。“原型 - 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珊珊  吴晓 《建筑学报》2012,(10):17-21
通过对新加坡近年来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概况介绍,总结了新加坡建设局从法规、供给、需求及技术4方面提升绿色建筑的措施,并在访谈的基础上归纳出新加坡发展绿色建筑遇到的挑战,旨在为国内发展绿色建筑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由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Heatherwick设计,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CPG执行建设,该建筑一经建成即成为新加坡的新坐标。作为南洋理工大学校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心的定位是一座可以供33 000名学生使用的多功能建筑。与传统的教育建筑不同,这栋建筑打破常规,用长长的走廊连接起像盒子一样的教室,这完全是为了适应校方要求,设计更适合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学习中心。事实上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新加坡建筑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3个阶段对新加坡当代建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1960-1975年,现代主义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新共和国的理想不谋而合,多元文化,多元种族使新加坡成为多种要素,记忆、传统并置的场所。1975~1985年,外国建筑师通入新加坡建筑市场。提高了本地设计事务所的生产效率和设计水准,同时本土建筑师也在探索一条能反映地域牲2的创作都大幅度提升,新加坡建筑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一种有别于西方的热带现代建筑正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城市规划学习考察几点感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于1995年3月5日至26日随国家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代表团赴新加坡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学习考察。在新加坡期间受到了新加坡国家发展部,贸业与工业部、环境部等所属市区重建局(即规划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康乐局、裕廊镇管理局、环境署等十一个局署的热情接待。听取了上述各部门的详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会展中心MAX Atria是首个在新加坡获得绿色标志白金奖的展览会议中心。绿色标志计划已经将新加坡会展中心转变为"绿色"场地,随时可以满足在该地举办各种国内外"绿色"会议的需求。MAX Atria之所以被称为绿色建筑,并获得诸多奖项,源于其设计理念。它在建筑空间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尽量不破坏周围环境,维护基本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极大节约了能源,使建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生态和环保。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7月初,笔者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施工机械化分会秘书长、建筑机械化杂志社社长和北京市起重吊装专家一行3人应邀考察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市场,分别访问了新加坡装配式建筑施工项目、施工企业、大型起重机械租赁公司等,与当地从业人员、技术人员交流新加坡建筑起重机械使用管理及装配式建筑施工。1从PC建筑转向PPVC建筑新加坡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有多年,其住宅多采用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2017年12月颁布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以期提升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新加坡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较早,水平较高,标准也相对完善.文章将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和新加坡《易建设计规范》从评价对象、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范围、计算公式和等级评定6个方面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分析两个标准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提出新加坡规范在泛用性、标准化与多样化和全生命周期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希望文章能为相关标准的制定完善和提升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乔 《世界建筑》2000,(1):70-72
本文简述了新加坡在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法规和建筑师职业的兴起,并从4个方面详细回顾了新加坡1819-1965年的建筑发展,即西方古典建筑哥特建筑、亚洲宗教建筑和现代主义运动的早期实践,文章还介绍了中坡最重要的两个建设管理机构--建屋发展局(HDB)和市区重建局(URA)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