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3.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RCC主坝高130m,最大水头差102m,溢流坝最大单宽流量约166m^3/S,流速超过40m/s,采用宽尾墩加消力池联合消能,由于水头高,流速大,堰面气蚀问题突出,水流掺气是减灭气蚀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其它工程掺气减蚀的经验,就百色水利枢纽大比例尺模型试验来研究百色掺气水流的特性,掺气减蚀效果的评估以及掺气坎的最佳布置。 相似文献
4.
5.
为优化掺气设施体型并对其水力特性进行研究,在已有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从水流掺气减蚀机理、掺气水流运动特性及掺气设施体型及布置三方面评述了水流掺气减蚀技术研究进展。针对目前掺气减蚀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多泡情况下空化泡-空气泡-边壁微观作用机制,近壁(底板、侧壁)水体掺气浓度、气泡特征的沿程演变规律,复杂条件下掺气设施体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盘石头水库泄洪洞的掺气减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盘石头水库是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的一座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泄洪(导流)洞流量大、流速高,且结构体型复杂。在综合防蚀减措施设计中,掺气减蚀是一种经济又可靠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泄洪洞反弧末端掺气减蚀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对高水头、大单宽流量、低佛氏数、小底坡长明流泄洪洞,在反弧段末端采用常规的掺气坎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掺气效果,同时,反弧段下游边墙易出现空蚀破坏。本文在大比尺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竖向、纵向及横向三维均连续变化的新型掺气坎,并对比分析了掺气坎三维体型的变化对掺气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空间三维连续变动的V型坎能使挑射水流形成连续变化的空腔长度,较二维掺气坎在上述特点的泄洪洞中能形成稳定的空腔形态、减小空腔回水并提高挟气量。试验同时表明,泄洪洞反弧末端掺气坎后空腔段水流动水压强小、水流空化数低,容易出现空化;同时,反弧段下游水流表面自掺气尚不够充分,底部强迫掺气尚未充分扩散,致使反弧段下游附近边墙存在较大范围的掺气盲区,从而容易导致反弧段下游边墙的空蚀破坏。 相似文献
9.
10.
11.
三峡引航道冲沙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三峡引航道的冲沙方式和提高冲沙效率的措施。建议在冲沙闸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流量为1500m3/s的竖井式冲沙隧洞,同时,通过航道维护手段,控制冲沙水流,提高效率。建议三峡工程采用4000m3/s冲沙流量;汛期和汛末两次冲沙,分别冲刷上游和下游引航道,必要时小幅度降低三峡和葛洲坝库水位帮助增加冲沙效率,在航道边角和口门外,采取挖泥方式清除剩余淤积。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水头高,流量大,下游河床冲刷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根据大量原型观测资料,下游河床冲刷与河床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必须用水力和工程地质两个学科相给的观点去研究河床冲刷问题,这里提供的冲刷坑计算方法和目前水工模型试验提出一个笼统的冲坑概念是不同的,与目前一些公式的冲坑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而是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三峡工程泄洪深孔陡槽方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三峡工程泄洪深孔陡槽方案的流态、泄流能力、压力分布等物理量的测量,对其压力特性和空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泄流能力能满足设计要求,明槽段压力有显著提高,上游水位175m时的最小空化数亦达到0.28。陡槽方案对提高明槽段的压力及空化数,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三峡大坝浇筑块体尺寸大,电站厂房、永久船闸、升船机等建筑物结构型式复杂,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加之三峡地区夏季气候炎热,气温骤降频繁,从而,三峡工程温控防裂任务极为艰巨。拌和系统作为混凝土温度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其制冷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如何成功地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是整个混凝土温控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三峡碾压混凝土(RCC)纵向围堰轴线长1191.5m,分上纵段、坝身段和下纵段。其中坝身段为永久I级建筑物,长115m,堰顶△↓185m,高146m(一期工程高51m)。在二期导流期间,纵向围堰与二期上下游土石横向围堰保护二期基坑。不设纵缝,仅设横缝,横缝上下游面均设两道紫铜片及一道排水槽,同时在上下游面常态混凝土防渗层内设施导缝。RCC标号为R90200号和R90150号。永久建筑物RCC选用2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利枢纽大江截流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二期施工围左岸,进行主河床截流,迫使江水从右岸导流明渠下泄。截流流量为11月下旬的20年一遇最大日平均流量14000m3/s,截流时间选在1997年11月中旬,采用上游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龙口位于主河床深槽右侧,龙口宽130m,最大水深达60m。为防止戗堤头部坍塌,在龙口段先行平抛垫底。龙口进占由两岸同时进行,投抛材料为块石和石渣。设计龙口水位落差0.51~0.71m,口门流速2.13~2.73m/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