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文学翻译中"信"与"达"的关系,介绍了钱钟书关于林译小说的"讹"的论述.认为翻译在实现"达"的过程中,"信"是基础,"讹"是补充.文学翻译中恰到好处的"讹",有利于实现"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4.
金凯筠是英美汉学界知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张爱玲研究专家.她成功地将后者送入象征荣誉、影响深远的"企鹅经典".金凯筠的翻译观内涵丰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大力借鉴.她对汉英文学翻译之困难、策略、功用的看法,尤其是关于翻译的"钢琴师之喻"和"电影之喻"以及"翻译世界观"的思想,对深入探究翻译本质和操作过程,进行汉语文学翻译实践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犹太裔美国作家艾·辛格的文学作品研究后发现,其所有作品都是由意第绪语翻译至英语,继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与中国文学的对比下得出结论,翻译对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审美观不同,自然会仁者见仁,智看见智,文字创作如此,文学翻译亦如此.通过对陈良廷和徐凯<苍蝇>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与品评,进一步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翻译是借助异域化和混杂化等翻译方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文本变得"陌生",以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增加审美快感.分析许渊冲翻译风格中陌生化翻译策略的成功运用,描述了作为译者兼文学创作者的双重身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主体性张扬的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典籍中有很突出的反映.笔者就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及<诗经>等文学典籍的英译本对于民俗的翻译处理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存在利用翻译策略进行了文化的变形,扩展或遗失.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象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保留文化意象以保持原作的异域风格和艺术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芙享受.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文化意象不可避免地被遗失、被改变和被重构.在诗歌、小说的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动态对应反映出译者的主体操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