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2.
江阴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快江阴市的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颁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创建新型小城镇活动的意见。其内容如下:(一)创建目标: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到2000年,全市26个镇要全部达到省新型小城镇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前,小城镇被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取向也日益明确。在实施小城镇战略的过程中,形成市镇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将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城市系统扩张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切实发挥小城镇在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化发展滞后的局面。 一、市镇分离体制 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 从理论上讲,“市”与“镇”是既有差别又存在密切联系的两种社区形态。相对于“市”而言,“镇”的规模较小且与乡村的关联程度较强;而相对于乡村社区来说,“镇”与“市”更为接近,因而通常被当作城市系统的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诚  侯雷  兰贵盛 《规划师》2006,22(2):69-72
传统小城镇总体规划基于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重镇区规划,轻镇域规划,忽视城乡融合."五个统筹"中的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城市化新理念,倡导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则体现为:镇区与镇域规划并举、统筹发展产业空间、统筹管治地域空间、统筹协调城乡交通.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应有正确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这本是好事,问题是以什么思路、用什么方法去发展小城镇。据调研的情况看,不少地方小城镇建设各自为政,一哄而起,出现“县县建城、乡乡建镇”的现象。目前,小城镇建设基本上是以行政辖区为势力范围,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进行的,从而形成封闭式的游离于城市经济之外的“小而全”社会体系。这样小城镇建设不是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不是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而是对现代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的反动。由于目前乡镇量多面广,如果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规划,将会造成甚至比前些时候工业项目重复建设后果更为严重的浪费和失误。因此,小城镇建设首先一个是规划选择的问题,不是所有乡镇全面开花,而是应该在宏观上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规律,有所取舍地建设一批中心镇。所谓中  相似文献   

6.
烟台市是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大市,2003年全市总人口645.82万人,其中农村425万人。为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的特殊作用,烟台市将全市97个小城镇的建设纳入镇政府任期责任目标,每年对小城镇按社会发展指标、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和城镇管理四方面进行考核,促使小城镇发展驶入“快车道”,真正发挥其连接城乡纽带的特殊功能。为给小城镇建设提供宽松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烟台市委、市政府今年2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决定》以及7个配套意见。实践中,各县市区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整体…  相似文献   

7.
“以工带农、以工建镇”的江苏省小城镇是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代表模式之一。在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的新型城镇化导向下,探寻小城镇发展转型路径成为新时期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产镇要素驱动视角,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网络、制度变迁”四方面探究产镇要素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聚焦从“拼合”到“融合”的演化路径,针对小城镇产镇要素失调的现实因境,提出构建“产、镇、人、文”四位一体的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体系,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杂谈两则     
当前,在推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全国各地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然而,在这股建设热潮中,小城镇的保护与更新问题矛盾突出。如江浙平原上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美风光的木渎、吴江、盛泽、菱湖等镇,举目望去,千篇一律的新建筑与老  相似文献   

9.
1999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求,切实搞好各县城、小城镇规划建设和中心村聚居点规划。”这是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原则。 一、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到1999年底,全市有小城镇366个,其中县城14个、建制镇178个、集镇174个;全市997万人,其中小城镇常住人口近100万人,自理口粮进镇落户人口近7万多人;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不含县城)为9616公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滕州市委、市政府把兴建小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速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层推进,初步建立了以市驻地为龙头,以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小城镇为基础,上下贯通、优势互补、互促互动的小城镇体系。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全市经济及各项社  相似文献   

11.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部,辖襄城、谷城、保康、南漳四个县,老河口、枣阳、宜城三个市和开发区,版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近些年来,襄樊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力地推动了襄樊市城市化进程。1998年,襄樊市小城镇发展到310个,其中人口超过4万的有5个,人口城市化率已达37%,其中老河口达50%,枣阳、襄阳、宜城达40%;2个镇荣获“中国乡镇之星”称号,一个镇被国家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和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一个镇被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4个镇挤入全省综合实力十强乡镇,1994年襄樊市被国家列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试点。 襄樊市小城镇建设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不能不让人探究襄樊市起初小城镇的发展情况,这对于其它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将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为此,本  相似文献   

12.
泉州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与困境 泉州市共有乡(镇)142个,其中建制镇112个,城市化水平为35%。据有关方面预测,至2010年,全市建制镇将超过120个,城市化达45%以上,预计到21世纪中叶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21世纪末达70%。目前,泉州虽然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湖州坚持把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扎实有序地推动小城镇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小城镇规划全覆盖、整治全覆盖、管理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山大学的梁威文同学,说自己“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对撤镇设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之后,认为撤镇设市将取代撤县设市成为中国下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发展小城镇的有效途径。梁同学说,一方面,从国家政策支持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宏观背景看,撤镇设市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从小城镇的发展来看,撤镇设市也是可行的。是耶?非耶?读者明鉴。限于版面,本文有删节。  相似文献   

15.
在日前召开的吉林省村镇建设工作会议上,吉林省建设厅副厅长胡家丰提出,“九五”期间吉林省村镇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把15~20%的小城镇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湖州坚持把小城镇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扎实有序地推动小城镇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小城镇规划全覆盖、整治全覆盖、管理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超祥 《规划师》2003,19(10):108-110
粤北山区小城镇一直在努力模仿“乡村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道路,这与当地实际情况不适应,应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发展“反磁力型”中心镇。在构建“反磁力镇”过程中应以农业产业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实施小范围人口城市化战略,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并健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获嘉县亢村镇、中和镇是河南省建设厅命名的两个“中州名镇”,分别坐落于县域东南和西南方向,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 近几年来,两镇党委、政府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选准突破口、培育增长点,加大镇区基础设施投入,狠抓小城镇建设,如今已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随着两镇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也明确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我们公主岭市把抓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载体和切入点,将其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依靠社会力量建镇、依靠市场机制活镇、依靠产业优势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到2002年,全市各镇建楼房25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0平方米,道路铺装率达到50%,绿化覆盖率达到15%,人均占有绿地1.5平方米,给排水功能齐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0%等十几项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老河口市始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在全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小城镇建设热潮,使小城镇建设在短时间内出现“三个超历史”——建设速度超历史、建设规模超历史、建设投入超历史,小城镇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在湖北省名列前茅,而且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工作中,我们围绕四个转移,点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