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铺宅建设是一类特殊的泉州传统居住建筑,是泉州传统居住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特别是在泉州城的鼎盛时期,更是泉州城普遍存在一类居住建筑,并形成了泉州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的铺宅建筑形式——“手巾寮”,而沿袭至近现代。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是罕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但却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一种生活或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2.
土楼以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建筑而为世界所瞩目。2008年7月,以“福建土楼”为名被“世界遗产名录”收入,以现存的分布状况看,其主要是存在于闽西南山区的南靖、永定和华安等地区的客家山村;而闽东南沿海的非客家地区的泉州,也有不少土楼的存在。但泉州土楼与闽西南的“客家土楼”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泉州土楼已形成为一种带有非常浓郁的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韵味,这就是“传统民居式”的泉州土楼。  相似文献   

3.
泉州传统民居更多的是一般庶民百姓的“居舍”:先有了庶民的聚居,才有后来作为城市的“泉州”,这也才是严格意义的泉州传统民居。 “泉州”之称最早出现在今天津地,为汉代的渔阳郡“泉州县”(县址在今天津武清县东南);隋代“泉州”才出现在福建地,“州”治却是在今福州(辖今福建全境);至唐景云二年(公  相似文献   

4.
泉州华侨民居是体现泉州华侨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居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融汇西方的美学和工艺,展现出该时期华侨的审美情趣,对中西文化交融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华侨文化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泉州西街宋宅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探析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加深对华侨民居广度及深度上的理解,促进华侨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林静  杨建华 《华中建筑》2014,(12):156-161
泉州传统民居红砖墙装饰特点有着独特地域特征与文化涵化现象。该文在泉州遗存的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间涵化,从泉州与海外文化涵化的背景下,分析泉州传统民居红砖墙装饰风格特征,并通过参与《传统特色小城镇住宅——泉州地区》图集外墙装饰编制的工作,试图探索泉州传统红砖墙装饰风格在当代的适应性,以期为泉州红砖区小城镇住宅地域性的延续与创新设计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朱怿  关瑞明 《建筑师》2005,(3):62-68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显著,历史渊源深远,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体系的优秀范例。本文以古城泉州传统民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官式大厝和手巾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几何空间与存在空间的角度对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探讨这些空间创作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官式大厝是泉州众多传统民居类型的原型,是福建“红砖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传统民居研究中深受学界的关注。由于闽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民居类型时困难重重。本文以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具有同源的特点为依据,对泉州官式大厝中的“厝”的读音释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泉州官式大厝的渊源及其各个室内空间的名称、读音、释义与属性义音准确地展示出来,纠正长期以来学界与民间对官式大厝的误读与曲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泉州传统民居原生的生态观念入手 ,在剖析“灰”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对传统民居“灰”空间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并将其提炼成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值得借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泉州传统民居体现出的生态智慧值得探索和研究,通过对文献梳理及实地调研收集资料,从民居选址、空间布局和建筑技艺3方面,分析了泉州传统民居匠心体现的生态智慧.研究传统民居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村镇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在该地区自然条件作用下和历史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回顾福建和台湾学术界对传统民居研究的概况,本文从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历史文化的相关性出发,提出了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的可比性。并以传统合院式民居泉州的杨阿苗故居和台北的林安泰古厝作为典例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形态上的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1.
李俊 《安徽消防》2002,(9):42-43
重视防火设计的“一府六县” “一府六县”是清代末期的一座具有典型意义的徽派民居,它是渚口倪望重、倪望隆兄弟俩的宅第,位于渚口村西偏北。倪望重先后在5个地方做过六任县令,并担任过浙江乡试同考官,而徽州府一府下辖六县,故其宅第有“一府六县”之称。“一府六县”又称“新屋里”,是新居与原住老屋相对而言,另外  相似文献   

12.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界定,是指安徽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水口等民用建筑群体。其中心地带为原徽州府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殊性和徽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徽州地区至今仍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乡村原貌格局,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信息,人们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文精神及各民族文…  相似文献   

13.
李俐  张恒 《华中建筑》2005,23(4):137-139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独特的红砖文化。红砖墙装饰艺术,工艺精湛,寓意丰富,装饰手法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的特征,与绘画,图案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姜感与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要在保护的同时进行更新改造。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后,这些民居的结构、空间、功能、建筑元素都已于时代的发展脱节。通过杨家大院等民居中空间、院落、功能、构件的当代置换,给民居注入新的活力,重建民居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成果纪实     
《小城镇建设》2010,(2):9-9
重庆市北碚区在危旧房改造中,对古镇、历史老街进行修缮时沿袭川东民居风格,保留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此次危旧房改造共26个片区,拆迁面积42.93万平方米。北碚金刚碑是沿江民俗文化古镇,晚清时期这里开始形成的民居村落。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川东古镇”。  相似文献   

16.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具有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底蕴。驰名中外的殷墟,至今已发现53个宫室建筑遗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安阳旧城,自明以后,经济日渐繁荣,南北大街店铺林立;在“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街区布局中,建立了大量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宅院,辅以文峰塔、高阁寺等古建筑的点缀,在当时,整个古城展现出典型的我国封建社会北方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8.
福建泉州古城保护回顾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福建泉州古城保护和建设10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是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她曾经是宋元时代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她是著名的侨乡,经济发展迅速。尽管泉州的古城墙、牌坊群等历史遗迹已在本世纪初以来被逐渐拆除,但是由于独特的华侨关系,以及有识之士的竭力保护,古城区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进入1980年代,泉州古城区的保护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当地文史专家、专业人员和外地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点保护古城区内中山路特色商业街和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三…  相似文献   

19.
“融侨”民居作为传统文化习俗与海外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形态研究符合传承优秀文化的时代主题。面对福清传统民居研究较少、缺少人文活动与形态联系研究的现状,该文引入建筑人类学的概念展开研究。以福清民居为例,借助“四缘”维度分析“融侨”与民居形态之间的联系,发现“血缘”对民居形态具有历时性上的影响;“地缘”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商缘”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将海外建筑文化引入国内,改变本土的建筑文化;“文缘”通过主体价值观、世界观影响民居形态。研究结果以期为福清传统民居研究与历史文脉保护活化助益。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草原传统民居——蒙古包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当属“蒙古包”了。在中国56个民族中,一说起蒙古族的民居,几乎老幼皆知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蒙古包”这一移动的住房。1、蒙古包的历史起源和称谓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考察一个地区的民居,一定要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条件相联系。内蒙古地区自远古时期到元朝以前的生产、寻找草场,逐水草而迁居,为适应这样的生产、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创造出一种易于搬迁、便于组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