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6,(7)
唐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唐代堪称"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颇大,他们的作品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文章在研究李思训画作的同时,还研究他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以才性论为核心的品评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南朝谢赫就曾经根据画家才情的高低将27位画家分为六品。不同的才性外溢会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元代整体尚意的山水画风格与其中所蕴含的写意精神和该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独特艺术共性——文人情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旨在从元朝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出发,进行分析、归纳,梳理概括出这一时代文人所独具的文化品性,以期为当代山水画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筑师》2012,(4):111-111
辛克靖先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2012年6月22日下午14时20分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辛克靖先生,1934年7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一个清贫的书生之家。1952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并于1956年以优异的毕业成绩留校任教。一年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放弃大城市工作,奔赴老少边穷的湖北恩施地区支援山区文化建设27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3)
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造就了大量隐士隐于山林或朝市,隐士为求得精神和心灵上的解脱而悠游于山水、寄情于诗书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的山水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趣品格,所创作的山水画都以"高逸"为尚,以诗书画印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独具一格的形式美,也造就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江学礼,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情东丹青,在职工作期间,也是忙里偷闲,泼墨挥洒,笔耕不止。离休后,时间就充裕了,几乎天天在作画。天道酬勤。几年来,他的作品曾多次多加过省内外和全国武警部队的书画展,并几次获奖。已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现为省老年书画研完会会员。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向世界摊铺开一张宏伟而壮丽的画卷。面对这激动人心的大好形势,江学礼毫不迟疑难地拿起笔来为其泼墨添彩,把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倾吐在绘画创作上。因比,他的画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围绕…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绘画史上,能够画山水的人可以说很多,但能够画得很出色的人并不算多,尤其是女性,更是为数寥寥。即使是现代中国画家,能将山水画得引人入胜的女性画家依然远少于男性画家。本期介绍的是韩国青年女画家金宝敬。她特别的国籍与性别,已在画界引起关注。宝敬的博士学位是在南京艺术学院获得的,其导师是著名美术理论家周积寅先生。周先生向我推荐宝敬在东大做博士后时,我对绘  相似文献   

7.
张娟 《建筑》2009,(24):71-73
他,是一位从事建筑业的老工程师,一位擅长山水画、指头画和漫画的画家。他,一手展图纸,一手绘山河。他白天忙工作。晚上搞创作……  相似文献   

8.
评委点评:本方案设计定位明确、基地分析合理,基本保留并恢复原有湿地及菜圃的功能。设计的核心思想紧扣乡村文化主题,功能空间关系分析基本合理,通过当地民间竹编技艺结合场地的综合使用功能,巧妙构筑场地标志性景观,将乡村文化与自然材料、使用功能与景观形式较好地融为一体。方案还能用生态设计的概念贯彻设计过程,在有效的空间内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与景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上半年 ,广州林树森市长提出广州要“启动山水城市的建设”,并且指出 :“广州有山有水 ,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大城市 ,明确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新思路 ,这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 ,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是对钱学森院士多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理论的积极回应。本文先就山水与山水城市问题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山水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它没有构成具有具象的特性。明末的陈文忠曾引用少陵诗句 :“天下何曾有山水 ,老夫不出长蓬蒿”。榜于门外。虽然他是另有所指 ,但是却能够清晰地说明 ,天然的形态要结合人为的意识 ,…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古代山水美学观念的缘起及它与风水和古代山水城市的内在联系,并根据风水观念及其指导之下的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总结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山水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龙彬 《规划师》2000,16(5):120-122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沙翁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山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这里,“山水”…  相似文献   

12.
正宋绍文号文一,几十年来研修山水画,潜心于美学理论及传统笔墨构成研究,深入生活博采众长,游览名山大川,讲究诗情画意,追求中国画的真谛,不断探索新的境界。宋绍文是位多产画家。先后创作了泰山风光、黄山风光、太行系列、金山系列、中国西部风情和异国风情等作品。先后出版《宋绍文山水画集》、《宋绍文作品集》等个人专著。意象结构是水墨画光芒的种子,意象形象的力量是进入高境界的动力。绘画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  相似文献   

13.
画家院子     
<正>[设计师解析]我们预设业主是一位30来岁的当代画家,故将本套三层别墅命名为"画家院子".考虑到职业的特殊需求,那些色彩绚烂及画家特有的丰富想象力等元素被纳入该案的设计构思中,力主打造一个融工作、生活功能于一体的Loft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国家,古老的文明从未中断。一种文化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来自于日常的生活,发源并生长于脚下的土地。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农业,作为农耕民族,我们的祖先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眷恋,因为土地是生存之本,是收获的来源。勤劳质朴的中国人在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养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和信仰,创造出一种追求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为了  相似文献   

15.
大年画家     
《Planning》2017,(11)
<正>在我的朋友当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言行举止温文尔雅,却浑身烟酒气,还有淡淡的墨渍衣皂的味道,但他的确是个有名有数的角色。他就是艺术大师黄永玉题跋称道的"大年画家"。十多年前,我的一个好友在长沙邀请了几个特色鲜明的画家,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艺术沙龙笔会。我作为爱好者也应邀参加了活动。在九个画家当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他八位画家都专注地在画自己的画,心无旁骛,只有他右手拿着画笔,左手执一杯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宣纸上刷刷几笔,然后抬起头来,对着画面左看看,右瞄瞄,慢吞吞地啜饮一口  相似文献   

16.
局长画家     
高润森,字激扬,号石门山人,山东省沟水县人,1944年生,现任油水县公安局局长。他自幼受父辈熏陶,酷爱书画艺术,工作之余,忘情于笔情墨趣之中,苦心探索,潜心研究,广取博览,笔耕不辍,成果颇丰。近几年来,他的近百幅国画、油画和书法作品,在国家和省、市各级报刊发表,并多次参展获奖。1994年8月,济宁市电视台以“画家局长”为题采访并介绍了他的书画艺术成就,1994年11月《济宁日报》以《高润森其人其画》为题刊出了“本报专访”文章。其作品和传略已编入《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品大汇》、《海内外(世界)书画篆东IJ艺术家辞典…  相似文献   

17.
画家袁凤文     
袁凤文,字墨岩,号古州画雁人。1944年出生于山东青州。现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坡神州艺术院艺术顾问、山东省科技工作者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主要作品《百雁图})长卷97年在香港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迎香港回归中国国际名人书画大展”中获“世界和平金奖”;96年作品《鸿飞万里图)}在“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邀请展”中获荣誉金奖,并在第一、::届“王子林”海峡两岸书画大赛中获金奖,“中原林”全国名家邀请展山东唯一金奖获…  相似文献   

18.
山水之乐     
《Planning》2017,(30)
<正>青山绿水,绿树红花,天空湛蓝,整个五龙潭宛如一幅构思精巧的画卷。行在其中,便乐在其中。初入五龙潭,便觉绿气郁蒸,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山是绿的,水是绿的,树也是绿的。绿气冲破云霄,直抵茫茫宇宙。在这绿色之间夹着一份活力——几只小鸟自在地飞鸣,仿佛在交流着一日的见闻。在广袤的绿色中,它们便是不可或缺的点缀;在无边的静谧中,  相似文献   

19.
栖居山水     
客户寻求一个脱离尘世喧嚣的地方,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宁境和有利于冥想之地,一座高山上的房子吸引了他们。建筑与周围占主导地位的山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北邻凯撒山内侧.南邻KitzbOhlerHorn.东邻LofererSteinbergen,周围农舍环绕。地理环境上的优势为建筑期望营造的兼具开放性和私密性的功能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山水人居     
<正>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人依据国土的自然条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建设村落、营建城市,形成了一整套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的方式。人们对国土持续数千年的开发,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融和、城乡相依的国土景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套方法体系是在历史上遭遇了无数失败并经历了长期的完善过程才形成的。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为的破坏或自身存在着的不合理因素,许多这样的古代营建都已经灰飞烟灭了。那些能够留存至今的实例弥足珍贵,它们经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