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民居类型文化圈之间的交融,曾催生大量的变异民居。以福建南部为例,闽南官式大厝与闽中干栏民居、闽西土楼民居、外来洋楼民居之间的相互影响,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干栏式官式大厝、土楼化官式大厝、洋楼化官式大厝等民居变体,其中也承载了特色的民间创造经验。这些变异民居作为珍贵的草根遗产,有必要在后续的民居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给予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2.
人物访谈     
<正>1、你目前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福建闽南,如何看待福建闽南的创作环境?从好的一面讲,福建闽南一带地域文化特征明显,有山、有海、传统民居有红砖厝、石头厝、土楼等,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创作背景。从差的一面讲,这里人文环境保守,创新的自由度不高,在地设计师好的作品不多。  相似文献   

3.
闽南红砖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以色彩艳丽、造型张扬闻名,在闽系民居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因其全身红砖包裹,常被误解为砖砌建筑。文章从原材料角度出发,对闽南红砖厝墙体的外部特征与内部构造进行解剖与分析,以"内生外熟""出砖入石"等特色营造为例,探寻闽南红砖厝复合墙体匠心奥秘。  相似文献   

4.
陈述 《住宅科技》2012,(11):42-49
红砖大厝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类型。立足角美地区红砖大厝的多个调研案例,分析其选址布局、规模形制、功能、群体组织及公共空间等,突显红砖大厝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并探讨了红砖大厝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保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闽西客家土楼民居中风水因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居主要集中在闽西、赣南、粤东和粤北等山区。赣南客家民居以围屋最具代表性,粤东和粤北则分别以围龙屋和围楼最为有名。闽西客家民居大体上可分为群体住宅和土楼两大类,而土楼住宅是闽西最具特色的民居。客家土楼的成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光  相似文献   

6.
侯艳芳  侯婷婷  李婷婷 《砖瓦》2022,(2):31-32,35
闽南古厝是闽南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有着极其浓烈的地域特色.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不仅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红砖文化"不只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发展与成就的概括,它也代表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  相似文献   

7.
王治君 《建筑师》2008,(1):86-92
在中国,惟独闽南地区是红砖民居,当地人称“红砖厝”,关于“红砖厝”——红砖之源,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近年来,虽偶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迄今为止,未见有说服力的成果被学界认同,“红砖厝“红砖之源长久以来一直是建筑史学界热衷争论的话题。 闽南民居“红砖厝”是异域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通过结合变异生成的符合地域性及传统习俗的样式。它反映了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本土建筑面对纷杂五彩的文化现象所产生的一种漂移、游离、吸纳进取姿态。本研究力图以海上交通史为主要线索,从闽南移民迁徙史、宗教传播史中寻觅踪迹。试用“图像学”的方法,以考古发现作举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筑历史遗迹和断壁残垣中,去梳理沉淀的诸多信息碎片,以求抛砖引玉、点石成金。  相似文献   

8.
官式大厝是泉州众多传统民居类型的原型,是福建“红砖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在传统民居研究中深受学界的关注。由于闽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许多学者在深入研究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民居类型时困难重重。本文以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具有同源的特点为依据,对泉州官式大厝中的“厝”的读音释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泉州官式大厝的渊源及其各个室内空间的名称、读音、释义与属性义音准确地展示出来,纠正长期以来学界与民间对官式大厝的误读与曲解。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7,(5)
闽南红砖文化的研究中,关于"闽南红砖"及"闽南红砖厝"的讨论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二者之起源,更是众说纷纭。基于文献研究和田野考察,结合考古发掘报告等,通过梳理闽南一地制砖技术的发展、用砖历史等,对"闽南红砖"及"闽南红砖厝"的起源及几个时间节点予以辨析。认为闽南红砖起源于本土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并证明"闽南红砖厝"的出现年代早于现有研究中所认为的明末清初,从而展示闽南红砖文化更为真实可信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蓝枫  罗哲文 《城乡建设》2008,(10):49-51
福建土楼产生于11世纪(宋代),延续至今;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明代)渐趋普遍,17世纪中叶(清代)进入成熟期。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而著称于世;以丰富的闽西客家文化、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聚居方式,在中国民居建筑乃至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