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成藏。我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热历史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热动力学背景、不同构造热演化历史类型的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生油门限深度、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及历史明显不同。盆地多期成藏是我国叠合盆地的一大特点,油气成藏的多期次性受控于烃源岩的多期次生烃,最终受控于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史。现今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方法很多,但不同方法原理不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构造热演化史的详细刻画是解决不同油气成藏研究方法存在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地化资料分析、断裂活动期次、烃源岩排烃期、盖层识别和砂地比分析等,利用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方法,对烃源岩、断裂、盖层、储层和构造部位5个方面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油气成藏具有5个有利地质条件:①2套烃源岩为油气运聚提供充足来源;②油源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③3套区域性盖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保存条件;④高砂地比地层为油气聚集提供储集空间;⑤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是凸起区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该区除众所周知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外的另一种优质烃源岩。南断裂带下降盘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沉积期末经历了构造反转抬升,具有"延迟生排油、多期持续油充注"的成藏过程,三号断裂带下降盘具有"早期生排油、多期油气充注"的成藏过程。良好的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多幕式断裂活动、多套区域性优质储盖组合是该区复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文昌B凹陷反转陡坡带、北斜坡中深层古近系、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上部是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在不同层位发现众多稠油及油气显示,并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轻质油,因此,研究该区的油气成藏期次,对车排子地区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区原油按地化特征的差异可分为3类,油源分析表明它们分别来自中下侏罗统混合型烃源岩、中二叠统烃源岩以及中二叠统和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的混源。在油源分析和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准噶尔盆地及车排子地区构造发育史,将车排子地区油气充注分为4期,即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来自中二叠统烃源岩的油气充注成藏、中晚白垩世以来早期形成的稠油发生再次运移形成次生稠油油藏、新近纪早期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早期生成的少量油气在中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以及新近纪中晚期至第四纪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中晚期生成的油气在新近系地层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主要以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性质多样,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通过对油源、古地貌、输导体系及沉积特征研究,轻质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稠油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中质油为混源所致;古地貌影响着油气运移方向;烃源岩供烃影响着成藏时间;厚砂及多期不整合面、断裂系统构成了输导体系;曲流河侧积砂坝是形成岩性油藏的关键因素。不同凹陷供烃的成藏模式不同: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先形成白垩系油藏,后期在断层调整下进入沙湾组成藏,侏罗系烃源岩通过断裂体系和厚砂体运移至沙二段成藏;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输导至西南沙一段成藏。  相似文献   

6.
煤系地层中往往包含了源内成藏、调整成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特别是在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盆地中,煤系地层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机制复杂。为揭示深部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从区域构造演化史出发,通过岩心观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测试、镜下薄片观察、包裹体测试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煤系地层油气成藏机制,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存在源下、源内、源上3种成藏组合;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早、晚2次生烃过程,呈现“早油晚气”的生烃特征;油气2期成藏,第一期成藏发生于中白垩世,低熟原油和少量天然气主要储集于粒间孔及溶蚀孔隙中,晚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第二期成藏发生于古近纪中期至今,大量天然气和高熟原油主要储集于溶蚀孔隙和构造裂缝中;烃源岩成熟演化、储层改造及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黄骅坳陷煤系油气成藏。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煤系油气“中转站”成藏模式,即油气优先在源内或近源储集体中聚集,后期由于构造活动改造,油气由“中转站”向其他油气低势区调整。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西部南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迎朝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5):786-794,844,680,681
本文基于油气成藏组合、油气来源、油气相态等对比、分析,探讨了珠江口盆地西部南断裂带西、中、东段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差异性主控因素,发现自西向东成藏组合、油气来源和油气相态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构造活动差异是南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依据构造样式、有效烃源岩—油气藏差异,构建了南断裂带三种油气成藏模式:①西段为"两期反转—文昌源型",油气生成、成藏与分布受早渐新世恩平期、中中新世韩江期反转构造活动控制,始新统文昌组为有效烃源岩,石油沿沟源断裂垂向运移,形成新近系—古近系复式成藏;②中段为"晚期反转—恩平源型",受南断裂伸展活动、构造沉降横向差异性和韩江期反转构造活动控制,下渐新统恩平组为有效烃源岩,油气沿沟源断裂垂向运移,形成新近系—古近系多期、叠合成藏;③东段为"持续伸展—文昌、恩平双源型",受南断裂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沉降中心向东迁移控制,文昌组、恩平组为两套有效烃源岩,油气沿沟源断裂垂向运移,形成古近系多源、多期成藏。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地区油气分布零星。油气成藏受主干断裂、烃源岩类型、生烃期次等因素控制。主要发育3种成藏模式:深层地垒带以石炭~二叠系为烃源岩,聚集早期(早第三纪)煤系生成的气形成古生新储煤成气藏;复杂断阶带发育反向正断、屋脊状圈闭,形成多期反向断阶油藏,具有反向断块成藏、高点富集的“一把刷子”的成藏特点;近洼斜坡带构造简单,临近油气源,但埋藏深度大,储层物性差,聚集晚期(晚第三纪)葛岗集洼陷生成的气形成斜坡带深层湿气藏。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江汉盆地沔阳凹陷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油气藏特征,总结了成藏模式。沔阳凹陷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为主,少量岩性油藏。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来源于自身的烃源岩,凹陷中北部以侧向排烃为主,潜江组沉积末期是其生排烃和油气运移的关键时刻,油气主要富集于距离成熟烃源体最近的鼻状隆起带内。白垩系为多源次生成藏,垂向排烃为主,油气主要富集于大断层上升盘的构造圈闭中。主要成藏模式有五种,自源一侧向排烃一封闭型是最有效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特征和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石生  王飞宇 《勘探家》1996,1(2):25-32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地层是我国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对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恢复、有机质丰度下限、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和成烃作用等进行了论述。我国下古生界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一般跨越了多个构造期,呈现了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油气成藏,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的特点,在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地质评价中主要应关注中新生代以来有效的生烃史。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有效烃源岩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特征,已发现的油气田多集中在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了拓展勘探局面,对该盆地北缘地区有效烃源岩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野外露头及钻井取心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侏罗系烃源岩的有利分布区;在对冷湖-伊北、德令哈两大主力生烃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预测该区侏罗系天然气的资源量为4 903.4×108 m3。对油气运聚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自下而上发育有基岩古潜山、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等4套储盖组合,有自生自储、下生上储、下生侧上储、源外等4种源储组合;②在经历晚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后,形成了以中下侏罗统为烃源岩,以基岩、侏罗系、古近-新近系为储集层的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和源外成藏等多种模式的油气藏;③断层、渗透性砂体及不整合面是该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断裂活动、岩石破裂以及构造运动是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应用盆地模拟、构造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技术方法,对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储层成岩及物性演化史、构造圈闭和运移输导体系形成演化史等关键成藏要素进行了模拟与研究,并对各成藏条件随时空演化的匹配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白云岩储层在(准)同生期既已形成;石羊镇、金马、鸭子河等背斜圈闭在印支晩幕构造运动中形成;历经东吴运动、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关口、彭州等断裂和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共同形成了持续、畅通的纵横向油气运移系统。这些成藏条件形成时间早、空间配置关系好,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储聚空间。综合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气藏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原油裂解供气成藏,燕山期雷口坡组烃源岩供油与古油藏裂解供气双源供烃形成油气藏,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气藏形成并最终定型的成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母源及充注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轻质油藏的发现是该区油气勘探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通过稳定碳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认为该原油并非侏罗系与其它层系烃源岩的混源,而是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单源原油.通过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史、车排子凸起构造发育史以及与独山子原油地化特征的分析与对比,认为该轻质油来自车排子凸起南部的四棵树凹陷东南端及北天山山前断褶带,该区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深部断裂垂向运移至新近系沙湾组地层后,再沿车排子凸起的南倾斜面经沙湾组厚砂层向北或北偏西方向侧向运移至车排子地区,并在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4.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热史分析、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演化、盆地迁移过程、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史,研究了中生代盆地沉降、迁移及岩浆活动对煤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中生代发生了多期、多类型的构造运动,构造事件主要有三叠纪克拉通抬升—沉降运动、侏罗纪差异压陷—压扭运动、白垩纪火山活动和伸展抬升运动;②盆地迁移过程为由南向北,孔店隆起为南、北迁移的重要界限;③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两次生烃过程,存在着早期油气藏;④沧东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晚侏罗世末进入有效生烃门限,歧口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末进入生烃门限;⑤中生代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中生代各时期盆地迁移事件控制烃源岩一次生烃序列、岩浆岩局部加热事件促使烃源岩中有机质加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等两个方面。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对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原型盆地恢复、煤系生烃演化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川西坳陷是指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受周缘山系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明显具有多期次性。根据盆地沉积和构造演l匕特征,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可分为六个阶段。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与龙门山和秦岭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快速沉降期,形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在相对稳定期,物源供给有限,表现为湖沼相,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戎了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适度的变形,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圈闭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海-大红沟凸起位于柴北缘中段,被多个生烃凹陷所包围,其侏罗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和排聚作用控制了区内油气的分布。断裂促使形成了研究区"两凹夹一隆"的基本构造形态,同时断裂控制圈闭发育及油气运移。研究区3套不同储、盖组合对油气保存起到很大作用,构造运动对油气进行调整和改造。初步认为马海-大红沟地区成藏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烃源岩,包括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和位置;断裂展布及输导体系;圈闭的形成时间和有效性;油气藏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7.
The Lukeqin structural belt is the main heavy oil accumulation zone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light oil in the Triassic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source kitchens contributing to the oil accumulation. According to oil geochemical analysis and oil-source correlation, the oil in deep and shallow reservoirs of the Lukeqin Oilfield presents different physical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 mass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The Triassic heavy oil is from the northern Upper Permian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 light oil represented by the Yudong-9 Well is from the northwestern Lower Jurassic coal-measure source rocks. The timing of oil charging was determined by K/Ar isotope dating,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different source rocks. In summary,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wo stages. From the end of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the northern Permian source kitchen genera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oil, which was finally degraded to heavy oil, migrated to the south and then accumulated. The northwestern Jurassic coal-measure source kitchen began to generate oil at the end of Cretaceous, while the northern source kitchen could only generate a little hydrocarbon. The heavy oil and the light oil have different source rock locations, migration directions and accumulation times.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oil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at the present time.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区构造演化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喜山期等多旋回沉积构造发展阶段,纵向上构成了震旦系-志留系及志留系-侏罗系两套油气系统。每一个构造运动期都是一次油气的大规模运聚期。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裂缝对区内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构造运动形成的风化壳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层段。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主要构造活动,使得4套油气保存单元经历了形成-改造、破坏-残存或重铸的演变过程。印支期以来的构造运动是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油气系统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印支期区内构造格局以大隆大坳为特征,是区内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形成了隆起区早期的油气富集。早燕山期是区内中、古生界内幕构造的主要形成期,同时,也是油气运聚和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晚燕山-喜山期则是油气藏改造和调整期,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最终定型于喜山期。区内仙桃-戴家场和当阳次级深坳陷是原生改造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北部麻洋潭构造带是晚期生烃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地区,丫新和万城潜山带是次生多源型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渤中34区块发育有不同期次不同走向的伸展断层和走滑断层,构造十分复杂,给该区块油气勘探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结合其他地质资料,深入研究渤中34区块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①受构造运动控制的汇水中心控制沙三段、东下段和明下段深湖相-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分布,新构造运动快速沉降-充填以来,烃源岩快速埋藏,3套主力烃源岩都进入生油高峰期;②孔店组缓慢裂陷和快速拗陷时期,沙一段、沙二段拗陷时期,东上段裂陷-拗陷转换时期,馆陶组和明下段第二次裂后热沉降时期,分别沉积具有不同沉积相特征的储集砂体,裂后二次热沉降沉积的泥岩厚度大,形成良好的盖层;③压扭形成的背斜和张扭形成的牵引构造可以形成构造圈闭,河道砂与泥岩呈指状交错,泥岩中夹透镜状砂体能够形成岩性圈闭;④新近纪凹陷的生烃期、排烃期与断层活动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大大提高油气的运移效率,同时也可能造成油气的散失,因此要形成好的油气藏,必须具备有利源控条件;⑤晚期构造伴生的EW向断层切割早期形成的NE向断层形成断层网,沟通不整合面,使油源和储层有效连通,断层幕式活动,活动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关闭时阻碍油气运移;⑥该区油气成藏有2种重要模式,一种是油气通过深切烃源岩或“中转站”的大断层直接垂向运移,另一种是油气通过次级断层与砂岩输导层进行阶梯状运移。   相似文献   

20.
白音查干凹陷构造沉降充填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断陷盆地构造运动学是构造演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盆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定量恢复盆地形成演化的动态过程,对认识盆地的圈闭发育和构造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白音查干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西缘,是一北断南超的断陷。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与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与认识,勘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近年勘探效果不太理想,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不清是其重要的因素。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对白音查干凹陷在各个沉积时期的水平伸展作用、构造沉降作用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进而研究了凹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和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探讨并明确了它们与油气运移、成藏、富集的关系,指出了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