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根据黄骅拗陷涧南潜山区烃源岩特点及构造关系,本文将该区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和南堡含油气系统。北塘含油气系统成藏的关键时刻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其主要生烃层位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形成沙河街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南堡含油气系统成藏关键时刻为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末期(2Ma),其主要生烃层位为沙一段及东三段烃源岩,可形成东营组自生自储型原生油气藏和上第三系次生油气藏。经分析,该区涧西断层下降盘的西部构造隶属北塘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沙三段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涧西断层上升盘的东部构造隶属南堡含油气系统,所以应以上第三系及东营组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馆陶组含油层系多源供烃判识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复杂。通过对该区烃源岩与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精细对比分析认为,孤岛油田馆陶组原油普遍为“混源油”,由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与渤南、孤北、孤南3个生油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提供,渤南洼陷是孤岛油田的主要油气来源,沙四上亚段碳酸盐岩生成的原油遍及孤岛油田的各个区块。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变化规律划分了各洼陷的供烃范围。孤岛油田至少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成藏,后期充注是最重要的一期成藏,孤岛油田目前所获得的储量主要来自后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三春集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濮凹陷三春集地区下第三系隆起带各高点勘探效果较东翼斜坡带差,但具备形成隐蔽油气藏的地质条件,该地区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晚第三纪早中期产烃规模有限,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向固阳洼陷西侧运移,在春东断层下降盘中的反向屋脊岩性圈闭中富集。通过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预测固阳洼陷西侧为三春集构造带陷蔽油气藏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图3参2(张建军摘)。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二段具有顶底多源供烃的成藏特征。针对多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认识不清以及沙二段整体研究程度较低等问题,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由沙四上亚段、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烃源岩提供油源,沙二段底部扇体及碳酸盐岩沉积与顶部泥岩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了立体输导体系;断裂体系和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储集层物性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据成藏期和油源不同,渤南洼陷沙二段油气成藏可分为"中期成藏、双源供烃"和"晚期成藏、三源供烃"2种模式;2种成藏模式下多形成由单源油和混源油组成的岩性圈闭、构造圈闭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油藏;自下而上、自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5.
阳信洼陷油气成因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信洼陷油气类型多样。勘探潜力较大。结合构造演化史及热史,对油气性质与成因、烃源岩特征、资源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阳信洼陷的油气均为自生自储,下第三系沙一段、沙三段及沙四段是重要的烃源层段,油气勘探前景较好,具备寻找多种类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沙一段生物气,沙三段低熟油及沙四上段成熟油是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惠民断陷湖盆演化过程与油气生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古近系沙河衡组是惠民凹陷最重要的生油层系,该凹陷主要由临南、滋镇、阳信、里则镇等次级洼陷组成。由于沉积过程的差异性,导致形成了各洼陷不同的生烃环境和生烃潜力。其中临南洼陷沉积厚度大,而且有利干烃源岩发育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沉积厚度也较大,属于持续沉降一深埋藏型洼陷,在其周围形成了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而阳信、滋镇和里则镇虽然也发育了一定厚度的沙四段和沙三段泥质岩沉积,但由于后期沉降逐渐减慢,整个地层埋藏较浅,生烃怍用缓慢,在这些洼陷周围仅零里发现有低成熟或未成熟油气,该类洼陷属干逐渐抬升一中、浅埋藏型。由于临南洼陷充填演化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形成了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发现的原油均来自沙三段烃源岩,而富含有机质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虽然埋藏较深、成熟度较高,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来自该源岩的油气藏。因此,沙四上烃源岩应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油源及其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圣柱  金强  田义民 《特种油气藏》2005,12(4):24-27,i0008
根据油砂及烃源岩样品的色谱、色质等多种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胜坨地区存在3种类型的原油:第Ⅰ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南侧、民丰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第Ⅱ类原油来源于胜坨地区北侧和利津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第Ⅲ类原油为沙四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主要分布在断裂发育区,说明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类型原油运移、成藏特征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其结果为该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古近系页岩层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成烃生物以浮游藻为主,主要为Ⅰ型有机质。利用热解色谱仪对Ⅰ型有机质进行了烃源岩生烃组分动力学分析,并结合热史外推地质过程,对渤南洼陷烃源岩层段页岩油气生成潜力、组分及含油饱和度进行了研究。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烃源岩层系轻烃及重烃生烃转化率分别为31.1%和43.8%,已进入主生油期,如排烃不畅,则层系油饱和指数为273.24,有一定的页岩油潜能,但油质重,不利于页岩油开发;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层系轻烃及重烃生烃转化率分别为73%和83.5%,原油已大量生成,甲烷生烃转化率为33.2%,已进入大量生成甲烷阶段,湿气生烃转化率为58.1%,是生成湿气的高峰,如排烃不畅,则层系油饱和指数达571.17,且油气并存,弹性驱动力强,是页岩油开发重要目标区;沙四中及下亚段,生油已结束,是甲烷生成高峰期,如排烃效率低,已生成的原油将会裂解,除非形成超压体系,此时烃源岩层系主要是以气为主,应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主。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盐湖相油气聚集是全球,特别是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一个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现象。为丰富发展这一领域研究,文章报道了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的烃源岩和原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盐湖相烃源岩的成烃和成藏特征,也为区域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典型盐湖相烃源岩发育在凹陷北部,主要层位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简称沙四上亚段),岩性为页岩,发育“双层”结构(下层为有机质和粘土,上层为黄铁矿和方解石),生油具有早生与早排的特点。盐湖相油气聚集呈现出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同发育的特征,其中常规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差异富集”的特点,而非常规页岩和致密油气藏的发育也与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关系密切,反映了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建议下步区域勘探围绕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这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区展开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这些认识可供其他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程付启  宋国奇  刘雅利  金强  孙菲菲 《石油学报》2015,36(11):1349-1357
为了研究渤南洼陷中心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是常规隐蔽油气藏、还是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的问题,对其油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与国内外连续型油气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渤南洼陷中心区沙四上亚段油气藏无底水、气-油倒置、储层致密(孔隙度为2%~10%、渗透率为0~1.0 mD)、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可达1.6)且紧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烃源岩,具备连续型油气藏的特征及形成条件,为连续型油气藏。分析认为,连续型油气藏的形成,不仅需要异常高的生烃压力排驱油气完成初次运移,还需要在高压驱动下在储层中进行二次运移,而储层内的高压来自生烃压力的传递作用。因此,连续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即是伴随油气充注、源-储压力趋于平衡的过程。成藏动-阻力分析认为,连续型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是源岩生烃压力超过储层中值压力,据此推导了连续型油藏形成的孔隙度下限计算公式,并计算了30多口探井的孔隙度下限值。计算结果显示,在生烃压力最大的深洼区,储层孔隙度大于4%即可成藏,与目前勘探揭示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油气系统成因分类及其勘探思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复杂构造改造区油气系统及其油气藏成藏规律的总结,立足于油气系统"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油气藏成因类型,将油气系统分为原生油气系统、再生烃油气系统及复合油气系统3大类。原生油气系统主要是由烃源岩初次生烃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其中的油气藏又包括初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原生油气藏被改造、重新调整、再次运聚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再生烃油气系统是指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构造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被再次深埋,由烃源岩二次或多次生烃的后期生烃过程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复合油气系统是指由不同烃源岩形成的不同油气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复合或叠合而成的油气系统。不同的油气系统其勘探思路不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主要在于"定凹(生烃凹陷)选带 (有利构造带)"。次生油气藏及复合油气藏的勘探关键在于搞清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改造过程。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主要是确定"二次生烃中心"或再生烃中心,强调晚期成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烃源岩排烃方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的基础,国内外油气地质学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烃源岩排烃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排烃门限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烃源岩的排烃问题,根据此理论可以定量计算排烃量,并对其排烃模型进行了修正。排烃门限理论目前已被用来判别油气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源岩、研究油气运聚机理与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阿拉善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应从全区着眼,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地质,地球物理,钻井等方面获取的资料,首先解决盆地划分问题,在盆地内部正确划分出构造单元,其次解决油气系统的划分,并且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再次运移,降集的整个系统中,去寻找靶区,阿拉善地区有两个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可见低产油藏,关键问题是烃源区大小和丰度,石炭系含油气系统的关键问题是盖层条件和圆闭的完整度。  相似文献   

15.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以巴音戈壁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岩、巴音戈壁组二段和苏红图组一段为主要储集层,构成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套成藏组合。盆地热模拟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为生、排烃高峰期,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65 Ma)为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系统的平面、剖面分布,结合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毛敦侵入带和巴润断鼻带为下步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莘县凹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莘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其主力烃源岩发育在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及四段+孔店组.馆陶组沉积末期,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为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依据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该凹陷下第三系可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河街组三段已知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中、上亚段两个子系统组成,前一子系统已发现贾2井、莘4井油藏,后一子系统目前尚未发现油气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推测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两个子系统组成,目前均未发现油气显示.含油气系统内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及岩性3类油气藏,形成于中新世.生烃凹陷、生烃时期及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堂邑次凹环洼带为有利的成藏区.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第三系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将黄骅坳陷第三系划分为4个成藏体系和16个亚成藏体系,初步建立了成藏体系的定量评价方法。优选出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所涉及的22个地质单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源岩厚度、供烃面积系数及生烃强度、断层、储层、不整合面及其空间组合等,定量评价了黄骅坳陷成藏体系和亚成藏体系的元素及成熟度。结果表明,黄骅坳陷4大成藏体系的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三元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中部歧北成藏体系各元素发育条件最好,其次是中部歧南成藏体系,南部成藏体系较差,北部成藏体系最差。中部歧北成藏体系和中部歧南成藏体系成熟度较高;南部成藏体系和北部成藏体系成熟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me element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bottom sediments of the Sea Okhotsk and the Sea of Japan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The group composition of hydrocarbon structures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element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re is correl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bitumenoid fractions and hydrocarbon structures of sediments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that generally form coordination compounds with organic components of petroleum. The tightest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within limited regions having simila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onditions of sediment transformation during diagenesis.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复合油气系统是同一区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复合与叠加,其范围内的不同油气系统一般不是独立的,储集层和盖层往往是共有的,所形成的油气藏为多油源混合的结果。准噶尔盆地发育包括16个油气系统的4个复合油气系统,一般具有多套烃源岩,具有多生烃期以及油气多源多期混合成藏的特点,同一复合油气系统内多个油气系统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演化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玛湖-盆1井西复合油气系统包括佳木河组油气系统、风城组油气系统和下乌尔禾组油气系统;昌吉复合油气系统由株罗系油气系统和中二叠统油气系统组成;东道海子-大井复合油气系统由石系油气系统和二叠系平地泉组油气系统组成。这3个复合油气系统含油气丰度高,应是目前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应坚持富油气系统内继承性正向构造单元及其斜坡区勘探,并应加强株罗系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的几年间,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一直在进行着,国外(如美国、俄罗斯等)对于油气无机成因的研究也在进行着。面对诸如膏盐、白云石(岩)、粘土矿物等成因的石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在深入展开,至于深部流体、地幔柱与油气关系的讨论也开始引起注意。重要的是,近年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已开始应用于油气勘探实践,即预测未来油气勘探的靶区。油气无机成因的现代概念已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