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顾燕  姚准 《华中建筑》2007,25(5):45-47
该文通过对高校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的反思,提出观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所谓的"辅助空间"其实更需要设计;或曰所谓的"辅助空间"包含着更多可设计的内容和空间,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才能设计出更为积极的"辅助空间".  相似文献   

2.
周晓梅 《江西建材》2022,(1):103-105
文中分析了"小空间"住宅的平面格局设计和空间界面设计,探讨了"小空间"住宅的特殊方向设计,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伟鹏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06,24(11):183-184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4.
超越规模之争——论开发区的空间发展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国家级开发区普遍存在以"一区多园"以及"政区合一"等形式实现空间"扩界"的现象;而土地的低效使用、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以及地方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共同促成了这种不断的"扩界"行为。认为在"扩界"等导致开发区政策应用空间泛化的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无异于一般城区,再行探讨开发区的"合理规模"以及通过"四至范围"对开发区进行划桩定界几无意义。开发区的空间发展及转型讨论需要跳出就规模论规模的误区,而值得关注的是开发区的政策"原点"及新的政策"聚焦"。  相似文献   

5.
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丹下健三、桢文彦和安藤忠雄三位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的探讨,尝试归纳出分别以三位建筑师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建筑的三个动向,并引发对日本建筑如何保持其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接轨"上海的空间现象解读上海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鑫 《规划师》2011,27(4):57-62
长三角各地纷纷"接轨"上海的空间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正由极核集聚阶段向极核扩散阶段转变.此阶段应突破行政边界限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上海大都市区能级提升和发展转型,构建上海中心城-上海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群)的空间架构和层次结构,并从上海郊区和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角度,加快促成上...  相似文献   

7.
郑东军  王芳 《华中建筑》2004,22(3):52-54
基于对建筑语言的思考,从人与建筑,建筑与形式.建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和相关建筑实例,通过“隐喻化”创作模式对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和类型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寻求"新的普遍性"--藤本壮介访谈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访谈的形式介绍了藤本壮介的六件建筑设计作品。试图展示藤本独特的建筑设计手法和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9.
祝晓峰 《时代建筑》2006,(3):108-113
“适可而止”是一种态度。文章用这个词归纳并品评了“集合设计”在浙大网新科技园项目上的设计策略。实际上,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本项目的操作上,也反映在大部分中国建筑师目前时常面临的选择当中——关键是态度的指向能否逐渐形成更多积极性的策略。文章希望在追求“单纯性”、设计实验、细节控制和如何介入城市空间等方面的讨论能引导更多的读者有意识地用批判的眼光反观和印证自己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0.
金广君  刘堃 《规划师》2009,25(11):91-95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群体空间与单体空间的创造及酒店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论述了南安大酒店建筑设计的创造构思及历程。  相似文献   

12.
吴建 《华中建筑》2004,22(1):29-31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研 究矩形空间作为一种基本空间类型在建 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安庆新 《华中建筑》2000,18(2):62-65
该文对建筑避难空间做了简要介绍和回顾,着重研究了避难窨设计与建筑空间组合和建筑空间利用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信空间设计与建筑造型处理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4.
张鑫 《华中建筑》2005,23(2):62-63
该文分析了人与空间(或建筑)的关系,提出了由三维立体五度空间的新理论,并论述了五度空间与视觉空间及建筑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邢君 《华中建筑》2006,24(10):95-96
就情感建筑的创立,提出了建筑不仅提供人们使用的功能,还应满足人们多种情感的需求,并对情感建筑的人性化,个性化,休闲化,装饰化,园艺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体现关爱人性,尊重个性,健康休闲,艺术装饰崇尚自然的内涵,推动建筑的文明提升。  相似文献   

16.
于海 《华中建筑》2003,21(3):39-42
综合支农和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以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为客观的依据,对连接滨水建筑与水体的建筑外部空间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最终总结出滨水建筑过渡性空间的6种基本模式,并以此对运河杭州段滨水区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这些基本模式不但为人们在滨水区的各类公共休闲活动提供着舒适的场所,而且也为我们从事相关的设计、规划工作提供了一组可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新型扣件——同轴套装扣件的结构特点、力学性能、操作方法及其工程中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信息时代,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对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传统空间概念的突破与延伸、传统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共生及超越传统空间的虚拟空间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比较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发展的新现象、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比了揭示建筑内部的两种模式。剖面是建筑的"解剖",它在西方的传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另一种模式"扫描"揭示了一种更为连续的、关联性的和动态的理解去穿越建筑生命的整体,这是在中国传统中描绘建筑的主导方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代表了虚构的轮廓和实质的表面的思维方式。自20世纪初,解剖的概念并没有贯穿到中国新的建筑设计语言之中。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小型城市住区空间的"内"与"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住区是城市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基本理念出发,试图通过对2个特定案例设计过程的剖析,分别从城市空间效率、城市形象及空间领域等角度探讨高密度小型住区与城市关系及空间的可居性,即住区内与外两方面的问题,以此强调住区设计过程中从城市的宏观视角出发把握环境整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