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别采用预臭氧-浮滤池工艺和臭氧气浮-浮滤池工艺对鹊山水库水进行了试验研究.预臭氧-浮滤池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对浊度去除影响不大;臭氧预氧化对UV<,254>的去除效率很高,平均去除率为76.47%,经气浮、活性炭过滤之后,总去除率可达到100%;臭氧预氧化对COD<,Mn>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较无臭氧预处理平均提高7.0%,出水平均值降至1.87 mg/L.臭氧气浮-浮滤池工艺试验表明,臭氧气浮对浊度去除影响不大,臭氧的强氧化性主要表现在对UV254的去除上,其平均去除率比浮滤池工艺提高了9.8%.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生物污泥与化学污泥为原材料,并将两种污泥分别按质量比为1:3浸渍于18.0 mol/L的浓硫酸中,在550℃下活化1 h,可以制备出具有发达孔容的吸附剂.采用制备的吸附剂处理城市污水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化学污泥基吸附剂在投加量为1.5g/L时对浊度、NH<,4><'+>-N、TP、UV<,254>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7.7%、8.89%、74.6%、67.1%和77.9%,均优于生物污泥基吸附剂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此外,由于富含Fe、Al金属氧化物,化学污泥基吸附剂对浊度、总磷、COD的去除率也均高于商品活性炭的.  相似文献   

3.
以三峡库区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折流曝气生物滤池/稳定塘工艺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效果.当进水量为800 m<'3>/d,进水COD、NH<,4>><'+>-N、TN和TP值分别为(14~315)、(1.00~41.72)、(4.90~50.16)、(0.30~3.79)mg/L时,出水水质优于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该工艺对低浓度进水水质与水质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季节和温度变化对系统去除COD和TP的影响不明显,但冬季的NH<,4><'+>-N和TN去除率明显偏低.稳定塘能进一步净化曝气生物滤池出水,起到了良好的水质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滦河水质季节波动较大,仅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工艺处理,冬季运行压力较大。以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预氧化、臭氧深度氧化、活性炭过滤、臭氧/活性炭组合处理等技术对常规工艺进行强化,考察各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等指标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若要求出水CODMn低于1.0 mg/L,采用1.0 mg/L的后臭氧强化工艺即可实现;若对CODMn的控制要求达到0.85 mg/L,应选用1.0 mg/L的预臭氧强化工艺,但此工艺对UV254的控制能力较后臭氧弱;对浊度而言,活性炭过滤的效果优于两种臭氧强化工艺,炭滤池出水浊度可降至0.12 NTU;最优的出水效果来自1.0 mg/L后臭氧/活性炭组合强化工艺,浊度可降至0.10 NTU以下,CODMn和UV254分别降至0.50 mg/L和0.043 cm-1,可为饮用水厂的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臭氧+普通/改性生物砂滤池"组合工艺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采用逐步增加臭氧投加量的方法来驯化生物砂滤池中的微生物,18 d后生物膜培养驯化成功。滤池稳定运行后,当臭氧投加量为3 mg/L、臭氧接触时间为15 min、水力负荷为4.5 m~3/(m~2·h)时,"臭氧+亲水改性生物砂滤池"、"臭氧+铁离子改性生物砂滤池"、"臭氧+疏水改性生物砂滤池"与"臭氧+普通生物砂滤池"四种组合工艺出水中NH_3-N平均浓度分别为0.98、1.33、2.54和2.25 mg/L,UV254平均值分别为0.075、0.076、0.073和0.079 cm-1,COD平均浓度分别为32.76、34.18、39.35和38.40 mg/L;臭氧预氧化对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可达48%以上,四种组合工艺出水色度都维持在12.0倍以下,浊度均低于2.0 NTU。在低温6~12℃时,四种生物砂滤池对二级出水中NH3-N、UV254、COD、色度和浊度等常规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下降13%~20%。  相似文献   

6.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法处理实际河道中的微污染原水,考察了不同气水比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陶粒载体上生物膜的特征.结果表明:系统启动速度快,9 d后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即达稳定;稳定运行时对COD<,Mn>、浊度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7%、83.4%和84.3%;气水比为4:1时,对COD<,Mn>和NH<,4><'+>-N的容积去除率分别为61.1和83.9 g/(m<'3>·d);此外,系统还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生物膜构造均匀、极薄且致密;PCR-DGGE分析表明,相对于河道底泥和反应器内部松散的沉积物而言,该生物膜具有种群更丰富和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O3/BAC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使再生水适合不同用途,对经过混凝沉淀和砂滤处理的再生水进行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在臭氧消耗量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 mg/L和10 min,BAC空床停留时间(EBCT)为10 min的条件下,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CODMn、DOC、UV254和色度平均去除率为32.4%、29.2%、48.6%和80.1%,出水CODMn、DOC、UV254和色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3 mg/L、4.0mg/L、0.05 cm-1和2.0倍;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出水SDI《4,从而满足了反渗透系统的进水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嘉兴地区污染水源水,进行了上向流反粒度生物滤池应用研究,以期实现在低能耗条件下去除氨氮和浊度,同时达到保护后续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为1.57~4.02 mg/L、浊度为1.01~2.86 NTU,反粒度生物滤池气水比为1∶4(水温低于10℃时降为1∶5),滤速为11 m/h的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出水氨氮为0.02~0.60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91%;出水浊度0.55 NTU,平均去除率达到84%,保护了后续臭氧/活性炭工艺。反粒度生物滤池单位运行能耗只有同期运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14%~18%。此外,反粒度生物滤池对亚硝酸盐氮、COD_(Mn)、UV_(254)和TOC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发酵类制药废水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企业产生的发酵类制药废水中悬浮物、有机物、氮、磷浓度高,水质波动大,采用初沉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MSBR/悬浮生物滤池/加药气浮池组合工艺处理,在进水COD平均为11 932 mg/L、水解酸化后NH<,3>-N平均为162.5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平均为261 mg/L(去除率达97.8%)、NH<,3>-N平均为1.5 mg/L(去除率达99.1%),其余指标也均达到入管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臭氧/过滤/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臭氧/过滤/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的二级出水.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3 mg/L、滤床和炭床的滤速均为6~12 m/h、各工艺段的接触时间为13 min的务件下,组合工艺对浊度、CODMn、NH4+-N和NO2--N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对NO3--N基本无去除作用;当原水的平均浊度、CODMn、NH4+-N和NO2--N分别为0.87 NTU、1.24 mg/L、1.78 mg/L、0.13 mg/L时,组合工艺出水的平均浊度、CODMn、NH4+-N和NO2--N分别可降至0.25 NTU、0.79mg/L、1.29 mg/L、0.05 mg/L.  相似文献   

11.
潜流人工湿地预处理给水厂原水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对给水厂原水进行预处理,以提高进水水质,减轻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的负荷。以松花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人工湿地对原水中浊度、CODMn、UV254、TN和NH4^+-N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0.8m^3/d、水力停留时间为1.5d时,该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71%、43.19%、17.69%、49.15%和48.92%。潜流人工湿地对原水预处理效率较高,运行稳定,可以有效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12.
采用预氧化+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对微污染北江源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了在预臭氧、预氯化和无预处理方式下,GAC和O3-BAC深度处理工艺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预臭氧氧化方式可大大改善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UV254的去除效果;在预臭氧氧化方式下,O3-BAC和GAC深度处理工艺均能在长时间内保持对有机物的高效去除,且前者的去除效果及其活性炭的使用周期均优于后者;活性炭吸附对氨氮无明显去除效果,而生物降解能较好地去除氨氮;预臭氧氧化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THMFP,但生成的CHCl3不能通过生物降解被去除,只能被活性炭所吸附,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出水CHCl3浓度比进水的高;从长远角度考虑,对于北江源水,预臭氧+常规处理+O3-BAC是一种较优的组合工艺,它能够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引黄水库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黄水库水的特点,采用臭氧预氧化强化常规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能够降低常规工艺出水浊度,改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同时提高常规工艺对氨氮和藻类的去除率。适宜的臭氧投加量为1~2mg/L,当臭氧投加量为1mg/L时,臭氧预氧化后,滤后水浊度、CODMn、UV254、氨氮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与常规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2.7,2.5,7.8,5.2和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果园桥水厂通过一年多的小试,筛选出两种活性炭,于2003年5月投入使用。就破碎炭和柱状炭对CODMnUV254、NH4^+-N、Mn、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活性炭滤池的实际运行情况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5.
以珠江广州段源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曝气生物滤池(BAF)/臭氧(O3)预处理工艺后砂滤池的除污效果。结果表明,砂滤池出水CODMn、NH4^+ -N和浊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19、0.099mg/L和0.225NTU,NO2^- -N的最高值为0.003mg/L;相对于沉淀池出水,砂滤池对上述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0%、66.88%、69.88%和98.53%。BAF和臭氧塔提高了源水的DO浓度,其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作用降低了砂滤池的反冲洗频率,从而有利于提高生物膜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臭氧氧化可提高源水的可生化性,且水中没有残留臭氧,也为砂滤池的生物降解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生态护砌改善河道水质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生态混凝土球、4球联体及圆孔型砌块分别护砌开挖的1#~3#河道,并以采用“三面光”护砌的4#河道为对照,研究了生态护砌对水质的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以黄浦江水为处理对象时,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d的条件下,对1#~3#河水的CODMn去除率分别为14.3%、12.7%、12.7%,对NH4^+-N的去除率〉55%,对NO2^--N的去除率分别为82.5%、70.2%、74.0%,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14.6%、12.5%、11.6%,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50.8%、34.9%、51.5%;对4#河水的CODMn、NH4^+-N、NO2^--N、TN、TP去除率分别为5.0%、8.9%、5.4%、4.1%、16.8%;生态护砌能有效降低河水的UV254值(降幅〉7.4%),而4#河水的UV254值则没有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对河道采用生态护砌能有效改善水质,修复和完善河流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7.
结合周家渡水厂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3种不同换炭方式的中试研究,并根据对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果,分为吸附、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装填1/3旧炭、2/3新炭的2^#炭柱的处理效果接近于装填全部新炭的3^#炭柱。因而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活性炭失效需要更换时,可以考虑更换部分旧炭,这样可降低制水成本,有利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生物砂滤池不同挂膜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生物砂滤池的运行特点,通过试验对自然挂膜和接种挂膜两种不同挂膜方法下,各滤柱中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对CODMn、NH4^+ -N和UV254的去除效果以及运行周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挂膜的启动时间比自然挂膜缩短了6~8d,同时生物量较多,但生物活性比自然挂膜法低12.03%~14.29%;各柱对CODMn、NH4^+ -N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在35%和80%以上;但采用自然挂膜法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佳,特别是对UV254的去除率较接种挂膜法提高了5.01%~10.8%,并且运行周期延长了6~10h,运行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浓度分别为15、20、25 mg/L的聚合氯化铝(PAC)联合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河北南部南水北调水源水,研究了对浊度、叶绿素a、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果以及残余铝含量;通过改变硅藻土与PAC的投加时间和顺序,确定最佳混凝条件。结果表明:单独投加PAC时,其最佳投加量为25 mg/L,对浊度、叶绿素a、CODMn、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2%、86. 7%、34%、30%;同时投加PAC和吸附剂硅藻土时,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有大幅度提高,强化混凝处理南水北调水源水的最佳药剂组合为15 mg/L的PAC和20 mg/L硅藻土,对浊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均为93%,对CODMn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1. 4%和37. 9%,残余铝含量降至0. 179 mg/L;先投加PAC慢速搅拌10 min后再投加硅藻土进行混凝对各指标的去除率最高,对浊度、叶绿素a、CODMn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