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现有电能质量扰动识别装置采集数据量大、数据计算量大和实时性能高的要求,本文基于DSP+ARM双核系统和AD7606芯片设计一款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该装置充分发挥DSP+ARM双核的优势,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处理。该装置具有集成度高、高性价比等特点,故非常适用于工业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TMS320C6713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设计,采用了基于DSP+ARM机构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设计方案。存本文中主要介绍AD转换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数据经A/D模块装换后传人DSP输入通道,南DSP进行数据处理。该设计选用TMS320C6713这款芯片。文中使用了高精度的A/D转换器AD7656。AD7656是一种16位6通道自同步模数转换器,使用了iCIVIOS工业制造技术,具有性价比高、精度高、转换速度快等优点,尤其适合于电力系统中模拟量测量。最后对DSP和AD模块的接口进行了设计。经试验证明,该装置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电能质量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结合1个基于ARM与DSP双核架构的声频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介绍了ARM和DSP之间基于HPI通信的接口设计以及A/D、D/A接口设计,说明了接口工作原理及相关配置.提出了一种声频数据采集方案,利用ARM实现控制与人机交互,用DSP做信号处理,给出了数据采集的系统框图和软件流程图.该方案可充分利用DSP的McASP接口实现高精度A/D、D/A转换,利用HPI主机并行接口实现ARM与DSP之间的快速数据传输,从而实现海量声频数据流的高效、实时传输.  相似文献   

4.
双口RAM在双CPU电能质量监测装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双CPU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设计中,为解决两个CPU间高速、大量数据交换的问题,采用了共享双口RAM方案.介绍了双口RAM芯片的功能特点,并设计了其与DSP、ARM间的硬件接口电路.根据该芯片的读写时序,分别配置了DSP和ARM的外部存储器接口寄存器,并给出了源代码.运行结果表明,该设计能保证DSP和ARM稳定、实时地交换数据.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基于ARM+DSP双CUP架构的电源功率分析系统,利用DSP高效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ARM的实时多任务处理能力、丰富的接口和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构建一个高效快速的电源功率分析仪,不仅能够快速检测出视在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素等参数,而且能提供一定的谐波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6.
应用于中低压输电线路的高性能微机保护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SP+ARM+CPU体系结构的输电线路保护硬件平台系统,大大提高了保护装置的整体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继电保护的要求,代表着今后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在电网监测系统中是相当重要的设备。由于PT铁磁电感的饱和引发铁磁谐振从而产生长时间的过电压是电力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ARM+DSP结构的智能铁磁谐振抑制装置。利用DSP芯片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对配电网电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铁磁谐振是否产生,并与ARM芯片通信。利用ARM控制阻尼电阻的投切来完成对铁磁谐振的抑制以及对相关谐振信息的显示、存储和上传。该装置充分利用DSP的运算能力和ARM的控制能力从而准确快速检测出铁磁谐振是否发生并对其进行快速抑制和存储。  相似文献   

8.
基于DSP和FPGA的数据通信实现方案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诸如无线视频传输等许多的系统设计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了ARM+FPGA或DSP+FPGA的方案,由ARM或DSP做控制,而FPGA做复杂的算法处理,这样的分工可以使二者各尽其能,达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最优值。但如何协调控制器和FPGA,特别是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数据通信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BF537系列DSP为例,介绍一种方法,使得BF537能够动态的配置FPGA,并能够正确简单的与FPGA进行数据通信。经过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电能质量监测技术更加标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传统电能质量监测装置明显无法满足智能电网发展需求。以电能质量智能监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DSP和ARM的监测系统。DSP作为下位机,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和高速A-D转换器实现电能质量的实时监测;ARM9作为上位机,实现人机交互等功能。同时提出了一种混合基DFT算法,并在DSP中实现。最后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实现了多项电能质量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为基于DSP芯片的高速图像处理平台设计了与主机ARM通信的HPI接口电路.DSP特殊的结构负责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ARM主机负责整个系统的任务管理,二者有机的结合增强了整个系统的运算能力和人机交互性.重点完成了ARM和DSP之间HPI通信接口的硬件和软件设计、ARM与VGA显示接口的设计,最后通过ARM读取DSP图像处...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了OMAP5912处理器的软硬件架构,ARM和DSP间通讯应用程序DSP/BIOS的设计,以及ARM和DSP端编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厂用快切装置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SP+ARM9双CPU结构的新型方案.装置由电源、CPU、开出/开入、通信等板组成.主CPU(DSP)负责数据采集和逻辑判断,从CPU(ARM)负责以太网通信和液晶显示等,主/从CPU间的数据交换由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双口RAM实现.装置主CPU(DSP)基于μc/COS系统,从CPU(ARM)基于Vxworks系统.采用主/从CPU协调工作的软件设计方法.快速切换时,厂用母线电压是快速衰减的,为快速、精确地计算厂用母线电压的频率以及厂用母线电压和主/备电源间的相位差,设计了自适应调整采样周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进行频率跟踪和相角估计.现场实验表明所设计的装置成功切换,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ARM处理器+DSP构架的微机馈线保护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IEC61850体系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思想研制了微机馈线保护装置,利用嵌入式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处理器强大的以太网通信功能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高效快速的处理能力实现微机保护的功能。双1:2RAM用于双处理器间的高速数据交换。装置采用双保护出口机制,有效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保护算法在MATLAB仿真和试验中都验证了保护装置的速动性、选择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电力行业面临的现状,提出了一种以DSP和ARM双CPU为核心、结合高速同步A/D采样器、双口RAM等硬件组成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本文详细阐述了各主要模块的软硬件设计。ARM模块中以嵌入式Linux为开发平台,以Qt/Embedded为开发工具,实现对DSP模块的控制,数据的实时显示、存储、网络通信等功能。经实验验证了本监测装置测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何红军  郭伟  常莹 《电气时代》2006,(7):112-113,120
根据微机保护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DSP和ARM双处理器结构的数字继电保护平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中保护CPU采用高性能32bit浮点DSP芯片TMS320VC33,通过可编程序逻辑器件CPLD进行I/O扩展,配合14bit并行A/D,完成多通道高速率采样和计算的任务;控制CPU采用具有ARM920T核的AT91RM9200芯片,完成人机接口和各种通信功能。经过试验,证实该装置可靠。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和ARM的双处理器数据采集卡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在电力系统故障录波装置中作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卡的设计方法.给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分析了使用DSP和ARM实现双处理器数据采集的优势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纺织行业竹节纱装置工艺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永磁伺服系统.控制器采用ARM和触摸液晶屏;驱动器选用DSP,同时实现电机的磁场定向控制和其他功能.分析了系统的工作过程.系统已成功应用在竹节纱装置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采样率和选线正确率低的问题,阐述了双CPU(DSP+ARM)架构选线装置的硬件平台,提出了选线算法,运用模糊理论融合暂态及稳态故障信息得到了综合化的选线结果。模拟接地装置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可靠选线,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基于DSP和ARM的新型电能质量监测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DSP和ARM双CPU架构的新型电能质量监测装置,阐述了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和原理,实现了C语言基2时分FFT关键算法,并利用计算机仿真给出实例.结果表明,该装置设计合理,能实现50次谐波分析,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传统微机保护不能满足现代智能电网稳定运行的要求,开发设计一套基于DSP与ARM双处理器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并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移植到ARM芯片上。测试结果表明:该硬件平台系统的性能完全满足现代电网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