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英太 《石油学报》1990,11(3):12-20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其沉积主体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及侏罗系。盆地内凹陷呈雁行状排列,表现出断陷期拉张剪切运动的特点。受基底构造线、边界条件及受力不均一性等因素影响,盆地内断陷深度和规模有显著差异,平面上具明显的分段性和分带性,分别形成了以强烈拉张和剪切为主的断陷区,前者分布的凹陷一般大而深,后者窄而浅。在北东—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线上发育起来的北部坳陷带的拉张断陷,规模大于主体重叠在近东西向构造线上的南部坳陷带。钻探已发现5种油藏类型,均位于强烈拉张断陷区,油源来自下白垩统,约控制盆地已知油气资源量的80%。油气分布围绕着生油洼陷,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较大。随勘探工作深入,可能发现中下侏罗统自生油气藏及煤成气等类型的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汤原断陷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的分析,确定了盆地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并通过断陷内构造分析,认为盆地经受过两次不同性质的拉张作用,即:早期的裂谷式伸展拉张作用,晚期的走滑伸展拉张作用。其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裂谷期演化阶段:走滑断陷演化阶段;构造反转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断陷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乌尔逊断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乌尔逊断陷盖层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断陷和反转两个阶段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具明显的幕式特征,铜钵庙组一大磨拐河组时期主要发育了张性基底断块构造样式,伊敏组时期则以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色;构造反转发生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陷西北部的正断层普遍反转,同时全区抬升并遭受剥蚀。研究认为,乌尔逊断陷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演化、油气的运聚、油藏类型及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等明显受构造演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东海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的分析,认为该凹陷基本构造特征为\"南北分区,东西分带\",并具有典型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的构造特征。凹陷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活动,使得研究区内断裂非常发育,期间多次的抬升剥蚀,造成了多个构造层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其形成演化过程可分为裂谷盆地、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4个阶段:早期在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库拉板块的联合作用下,产生了凹陷的雏形――裂谷盆地;后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所产生的弧后拉张效应,将凹陷改造成了断陷型盆地;始新世时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坳陷;上新世时凹陷处于平稳补偿沉积状态,但随后多次的区域隆升,使部分先期沉积的地层遭受剥蚀,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面。同时凹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并且对油气的聚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北缘构造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北缘自中元古代以来,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1)新疆古板块发育时期(Pt2—∈1);(2)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时期(∈2—O1);(3)塔里木古板块向伊宁—中天山古板块俯冲时期(O2—C1):(4)碰撞前陆拗陷时期(C2—P);(5)碰撞山前拗陷时期(T—N1);(6)碰撞复活山前拗陷时期(N2—Q)。塔里木盆地北缘可分为塔北隆起带和库车—拜城掩冲断褶带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塔北隆起带是一个较高的基岩隆起,上古生界遭到严重剥蚀,发育古潜山和背斜构造,且紧邻生油凹陷,油气前景较好。库车—拜城掩冲断褶带具有上、下两层结构,上层由中新生界构成,以一系列逆掩断层和褶皱为特征;下层由古生界构成,被动陆缘型沉积建造掩伏于南天山推覆体之下,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本区除中新生界含油气外,预计古生界还具有大量的气资源。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演化特征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勘探地震信息,分析研究了渤海湾贫地从中、上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地质发展历史演化特征,并根据临清地震剖面显示,探索该区在演变历史进程中地壳层厚度的民应力环境转化的规律;论述了盆地在3次断陷-坳陷期形成的力学机制;在综合论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盆地内有7种类型盖层构造特征的展布样式。文章最后概述了盆地成油成藏条件与规律并强调进一步加强古生界油气藏勘探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汤原断陷生烃中心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剥蚀量恢复、构造演化及沉积相分析等技术,开展了新生代沉积中心再认识工作。研究认为:汤原断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两期伸展,两期挤压;断陷整体构造形态受控于东边界断层,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特征;断陷中部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不一致,中央凸起带在新安村+乌云组—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沉积中心,在宝泉岭组沉积末期隆升为凸起带;盆地原型控制着储层和烃源岩的分布,在中央凸起带上,达一段泥岩未进入生烃门限,生成大量生物气;新安村+乌云组深湖相泥岩分布局限,处于未熟—低熟阶段,导致生油量不足,未形成有效油藏。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5个阶段,即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和挤压、初裂、强裂、萎缩、余动阶段。兰聊断裂带油气圈闭类型多,根据油气地质特征、圈闭所处位置、遮挡条件和产状等,可分为鼻状构造和半背斜构造、上翘物性遮挡岩性圈闭、潜山圈闭、礁体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古河道岩性圈闭及推覆构造圈闭 8种类型,而油源丰富、油气运移条件好、通道多及水下扇砂体和构造控制则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古地理出发,综合分析了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特点提出了二叠纪湖盆发育于新疆北部,晚三叠世湖盆主要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区,侏罗纪中国中、西部大面积沉降,发育众多的大型湖盆,水域面积大,烃源岩发育。中、西部湖盆较东部发育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以后,中国西部上升而东部开始沉陷,早白垩世晚期发育了东北松辽大湖盆。早第三纪中国西部急剧抬升,东部、海上进一步沉陷,发育了渤海湾、苏北、江汉和海上陆棚诸多湖盆,是新生代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量分析数据和实测资料对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的今地温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了深人细致的剖析,恢复了中生代早白坚世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剥蚀厚度.地热史研究表明,今地温梯度为3.13℃/100m,而古地温梯度为5.5℃/100m.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说明该凹陷在地质演化历史时期,曾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抬升剥蚀过程.剥蚀厚度为920~1160m.综合古地温演化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各方面的资料,该凹陷白奎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成烃门限深度为600~1000m,生烃高峰埋深为1200~2000m.结合埋藏史资料,确定该凹陷主成烃期在早白至世都三段一赛汉塔拉组沉积期.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库车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北部,北界为南天山南缘大断裂,南界则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密切相关,二者均是在早古生代洋盆及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盆俯冲关闭及褶皱冲断、中生代天山夷平及泛湖发育、以及新生代陆内俯冲造山成盆的演化.就库车前陆盆地来说,可分为两个大的演化阶段: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库车前陆盆地自北而南划分为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构造带、拜城-阳霞坳陷变形带、塔北前陆斜坡带和塔中前缘隆起带等四个构造单元.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可以识别出三个油气系统,即中上三叠统湖相泥岩油气系统、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系泥岩油气系统、以及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煤岩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岩浆活动与盆地形成,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形成、演化和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塔西南山前构造特征及含油气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塔西南山前构造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征。由西向东分为依格孜牙、齐姆根、叶尔羌河-棋盘、柯克亚-曲吕西、玉力群-克里阳、桑株-杜瓦6个弧形构造段,由南向北分为杜瓦-桑林-克里阳-帕米尔、曲吕西-柯克亚-棋盘、苏勒阿孜-固满-依格孜牙、泽普-英吉沙4排褶皱-冲断构造带。各弧形构造段之间以走滑断裂、斜冲断裂、褶皱带为界,各段的构造样式不同;由南向北,4排褶皱-冲断构造的变形程度依次减弱,褶皱-冲断时代依次变新。在此基础上,对塔西南西南缘的含油气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依格致牙背斜带-达尔鼻状构造──齐姆根弧形三角带构造、棋盘鼻状构造-柯克亚背斜、甫沙背斜-玉力群-克里阳三角构造带为最有利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18.
油气盆地地热史恢复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古温标恢复含油气盆地或烃源岩热史的三种基本方法:即随机反演法,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并阐述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此外,特别强调了古温标热史恢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断陷盆地构造特征与幕式演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松辽盆地北部断陷断裂分布呈现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深层具有两隆三凹一斜坡的构造格局.在解释和分析大量的地震剖面的基础上,从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两种形成模式和两种类型四种演化模式.形成模式:箕状断陷、双断式断陷.两种类型四种演化模式:一种类型为发展型,包括加强式、扩展式;另一种类型为改造型,包括掀斜式、隆起式.松辽盆地北部断陷呈现幕式演化特征,整个演化过程可划分:初始张裂阶段、扩张阶段、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20.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