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主体组分(脂肪酸、挥发性组分、甘油三酯)、微量组分(总酚、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方法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制油方法对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使植物油特征香气组分发生明显变化;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2、1.7、1.1、1.5、1.5倍;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07、1.06、1.14倍,冷榨菜籽油、冷榨芝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02、1.05倍。  相似文献   

2.
韩丽华 《中国油脂》2000,25(4):66-67
根据力学能量原理,分析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特点,设计出一种用于机榨毛油油渣分离的筛滤设备。经试验表明筛滤效率可达92.9%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公酿一号葡萄籽为原料,采用液压热榨法对葡萄籽油进行制备,确定液压热榨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蒸料时间40 min、物料粉碎度60目、榨膛温度50℃,该条件下葡萄籽油出油率达到12.2%。利用气相质谱分析仪(GC-MS)对制备的葡萄籽油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热榨葡萄籽油中主要含有四种脂肪酸,即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肉豆蔻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81.68%,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占14.98%。  相似文献   

4.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制备葵花籽仁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葵花籽仁油的焙炒工艺,并对其挥发性物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炒工艺为焙炒温度150℃、焙炒时间30 min、入榨水分含量3.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葵花籽仁油含有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吡嗪、醛类物质含量较高。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焙炒过程中细胞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结晶度降低,蛋白质类和糖类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自榨的葵籽油,有时油浑浊,沉淀慢。请问有什么科学方法使油中杂质沉淀快一些,使油变得透明?另外,葵花籽发霉和葵花籽油有辣味,人吃了是否有害,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油的辣味?希望能在贵刊解答一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市场上各种型号的手摇、电动绞肉机、绞磨机、榨汁机等食品机械与食品接触部分零部件的表面处理多采用油漆、镀铬、热浸锡等工艺方法,一直不能满足使用和卫生要求。油漆表面经长期与加工物料摩擦,漆层极易剥落,镀铬表面镀层性脆,在零部件锐角处经加工物料摩擦易于剥落;而热浸锡表面锡层质量  相似文献   

8.
考察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备的紫苏子油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及抑制动力学。分别制备1,2,3,4,5,6 mg/m L的冷/热榨紫苏子油醇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紫苏子油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冷/热榨紫苏子油均对黄嘌呤氧化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随着紫苏子油浓度的增加抑制活性增大,且冷榨紫苏子油的抑制效果好。动力学分析可知:冷/热榨紫苏子油对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均属于竞争性抑制。冷/热榨紫苏子油的IC50分别为7.07,10.56 mg/m L,抑制常数Ki分别为2.86,4.23 mg/m L。  相似文献   

9.
介绍冷榨和热榨制取油茶籽油和精炼油茶籽油技术。根据国内榨油机的榨膛压力和材质质量,冷榨入榨温度采取50~55℃,热榨温度110~115℃。针对油茶籽富含淀粉、茶皂素和微量苯并(a)芘在制油和精炼方面要特殊设计工艺和设备结构,如热榨工艺中,提出入浸油茶籽饼的水分控制在7%左右,并对浸出器、蒸脱机的结构提出特殊要求,对蒸发的混合油浓度提出要求。提出在精炼中如何防止乳化和降低苯并(a)芘和反式酸,以生产合格的冷榨油、热榨油和一级精炼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油脂酸价、过氧化值、Euv268值和羰基值等指标,对冷、热榨花生毛油在常温储藏下油脂品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冷榨花生毛油相比,热榨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值等指标偏高,热榨毛油氧化的程度较高。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花生毛油中的油脂氧化速度先慢后快,过氧化值、Euv268值和羰基值先降至较低水平后,然后缓慢升高。常温储藏30 d内,冷榨法花生毛油品质优于热榨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糟帆  丁彩云  马玉婷  刘慧燕  傅婧 《中国油脂》2022,47(9):13-18+25
为比较不同工艺制取的亚麻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别以索氏提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制取亚麻籽油,测定亚麻籽油得率、基本理化指标、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亚麻籽油得率最高,为52.77%,热榨法亚麻籽油得率显著高于冷榨法;冷榨亚麻籽油色泽、脂肪酸组成较佳,α-亚麻酸含量高达54.49%;索氏提取亚麻籽油总生育酚含量最高,为450.79 mg/kg,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的总生育酚含量相当;索氏提取和冷、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1、17种和34种,5种为共有成分,其中(E,E)-2,4-庚二烯醛是冷、热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冷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而热榨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二者铁还原力相当,索氏提取亚麻籽油具有较强的铁还原力。综上,不同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冷榨和改进热榨工艺生产的南瓜籽油品质及稳定性,结果表明:改进热榨法生产的南瓜籽油可以很好地保存南瓜籽油中的天然营养成分,油脂的品质和稳定性与冷榨法生产的南瓜籽油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相似文献   

14.
杏仁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别采用溶剂回流法、冷浸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以及热榨法从苦杏仁中萃取脂肪油,结果表明热榨法提取效率高于其他方法。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方法所合成分相同,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2.64%~94.63%之间;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VE的含量,结果显示采用超临界萃取的油VE含量最高,热榨法提取的油次之。酸值检测则显示热榨法优于其他三种方法。综合考虑各指标以及能耗,热榨法是经济、高效、高品质的杏仁油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制油工业经过不断地变革,现已被浸出法制油而取代,剩下的机榨制油法也为数不多,但是星罗棋布的农村乡镇小油坊也方兴未艾,一般采用简而易行的传统的压榨制油的生产方式。本文现就平板式烘坯机在压榨法制油中的作用,对于提高油率和质量是大有效益的。  相似文献   

16.
苯并芘是多环芳香烃类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研究发现油籽在晾晒和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其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亚麻籽、紫苏籽和葵花籽三种油籽在沥青路面进行晾晒及冷榨和热榨提取方法下油脂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沥青路面晾晒时间越久,苯并芘含量越高;且热榨过程产生的苯并芘含量远高于冷榨过程,主要是由于在高温烘炒中破坏油料细胞,导致蛋白质变性而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质苯并芘。三种油料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为温度越高苯并芘越容易生成,但是在热榨过程达到沸点时,苯并芘极易吸附油烟,导致油料中苯并芘含量下降;然而在220℃以上热榨时,油脂中苯并芘含量更高。  相似文献   

17.
以月见草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制取月见草油。以榨膛温度、榨膛压力和物料水分含量为因素,以月见草油中γ-亚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旋转正交实验进行冷榨法制取月见草油过程的研究,对回归方程用Matlab软件进行寻优,从而确定最佳冷榨条件为:水分含量为7.2%,榨膛温度为78℃,榨膛压力为3.0MPa,此时月见草油中γ-亚麻酸含量为9.26%,成品指标达到出口欧洲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常志娟  李红  卜琳斐 《中国油脂》2019,44(10):121-123
对以河南济源产文冠果为原料生产的冷榨油和热榨油的理化指标、微量元素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子为棕色扁球状,容重0. 936 kg/L,百粒重为119. 7 g;文冠果种仁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 61%、17. 4%、43. 7%,总糖未检出;热榨文冠果油的过氧化值、皂化值和灰分比冷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酸价比冷榨文冠果油的低;冷榨文冠果油的铜、锌、锰和铬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铁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低;热榨和冷榨文冠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别不大,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其中亚油酸、油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工艺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以脱酚的葵花籽仁为原料,主要研究了葵花籽粉碎粒径及各种水酶法提取条件等对葵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t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对葵花籽粉碎过程及各相进行了表征,明确了较佳工艺条件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经进一步精粉碎,粒径能够达19.68 μm,游离油得率大幅提高。水酶法提葵花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w/v),添加1.5%的碱性蛋白酶Protex 6L反应2 h。该条件下,葵花籽游离油得率达到92.48%。CLSM证明精粉碎得到的葵花籽物料比剪切粉碎的尺寸更小、更均匀。水酶法提取的葵花籽油在主要理化指标上达到了冷榨一级油的标准,其反式脂肪酸显著低于市售低温压榨葵花籽油。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更好,得油率更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